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增産之後仍有挑戰

  • 發佈時間:2014-12-06 03:38:2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糧食“十一連增”後,還面臨資源約束持續加劇、比較效益降低、國際競爭力減弱等挑戰。要想實現糧食生産持續發展,就必須推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農業經營體系

  我國糧食連續11年增産,穀物自給率接近98%,這樣的成績舉世矚目且來之不易。但我國糧食安全並非高枕無憂,尤其是最近兩年面臨一些新挑戰。即資源減少、環境壓力使糧食供求處於緊平衡,形成持續增産的天花板效應;比較效益降低、國際競爭力減弱,更深層次制約著糧食安全,形成政策扶持的地板效應。

  資源約束持續加劇。我國人多地少水缺,每人平均耕地、淡水分別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40%和25%。近年來,全國耕地面積更是以每年600萬至700萬畝的速度減少。與此同時,耕地品質也在下降,東北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南方土壤酸化,華北平原耕層變淺。

  環境承載能力趨緊。我國耕地面積不足世界一成,卻使用了世界近四成的化肥;單位面積農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準的2.5倍;農膜雖然提高了單産,卻有一半殘留在土壤中,造成“白色污染”。若繼續增加農藥、化肥、農膜等投入,農村環境將難以承受,農産品安全也難以保障。

  毋庸諱言,相對需求,目前國內糧食産量已有缺口,未來缺口還會持續增大。目前,我國每年進口大豆6300多萬噸、穀物1400多萬噸、食用油800多萬噸,“總量平衡、豐年有餘”已成為過去時。

  糧食連年增産,自給率卻在下降。出現這樣的情況固然與需求增長得更快有關,但也與我國糧食生産的産業吸引力、國際競爭力下降密不可分。

  從國內看,相對二三産業,種糧的吸引力持續下降。儘管國家採取了很多扶持措施,但糧食生産一直未走出成本上漲、效益下降的困境。無論是物化投入還是土地租金、人工成本,都日益顯現出“高揚”特徵。多數地方糧食每畝純收益只有200元至300元,種糧一年不如打工一月,農村勞動力結構性短缺情況更加嚴重。

  從國際看,持續走高的國內糧價已影響到我國糧食的國際競爭力。今年前7月,穀物進口量同比增長80%。事實上,去年下半年,三大主糧的國內價格都已高於進口糧食的到岸完稅價。只是由於我國對糧食進口實行配額管理和關稅保護,才緩解了國內外價格倒挂現象,卻沒有抑制住生産成本持續提高的趨勢。據測算,再過5年至7年,目前的關稅水準將不足以抵禦配額之外國外糧食的價格優勢。

  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是解決農民問題,即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表面上看,就是要提高糧食收購價。但是,國內糧價已全面高於國際糧價,加大對農民的直接補貼也要遵循世貿組織的“黃箱”規則,補貼總量不超過該品種生産總值的8.5%。與此同時,去年務工收入首次超過務農收入,其中種植業的收入僅約佔農民收入的25%。這一系列的事實意味著,運用政策手段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的空間越來越小。

  無論對內的産業吸引力還是對外的國際競爭力,糧食生産都需要國家支援和保護,但同樣要遵循經濟規律,必須從過於追求數量安全轉變為還要注重品質安全、從過於注重産量提高轉變為還要注重效益提升。

  目前,糧食生産持續發展的關鍵是能否應對國內糧食生産成本上升的問題。對內,要使新型經營主體種糧務農的收益與外出務工收入相當;對外,要使我國糧食産品的生産成本與國際主要産糧國持平。這就需要推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農業經營體系,其中,創新農業經營體系最為關鍵,要通過引導土地有序流轉,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增強糧食生産的內生動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