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什麼不炒股
- 發佈時間:2014-12-05 05:53:11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2015年,85後也將進入而立之年,30歲的他們在很多領域已成為主力軍,但肯定不包括股市。
中國證券登記結算統計年鑒公佈的數據顯示,2010年以來,85後為代表的年輕群體A股賬戶持有人新增數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13年,30歲以下自然人A股賬戶數量為2091.87萬戶,較2010年的2766.66萬戶下降了24.39%,佔持有賬戶總量的比例也從21.12%下滑至16.15%,相比之下,40歲以上股民佔比達到55.97%,簡言之,7200萬賬戶已過不惑之年。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頗有感慨,多數股民同時持有滬深兩個賬戶,這意味著30歲以下的股民才1000多萬人。他的學生大多是85後,開戶者卻寥寥無幾,眼下,年輕人對炒股的熱情似乎日益冷淡。
真的沒有錢
伴隨著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85後,本應是具有更高風險偏好的一代,但在此起彼伏的股市大戰中,卻難覓蹤影。
AB站、二次元、腦洞係……申銀萬國不久前推出的一份傳媒與網際網路行業研報,讓兩位80後分析師迅速走紅,而基金界也是風生水起,80後基金經理嶄露頭角。難怪有基金大佬直呼“真是老了,跟不上形勢,看不懂研報內容。”不過,轉角度也好,玩噱頭也罷,對大多數80後來説,即便看懂了這非主流研究報告,也未必能在股市掘得真金。“自己不懂,要麼追漲殺跌,被牢牢套住,要麼從別人那裏聽消息,進去多半是築底的。”在廣東某機關單位做人事工作的周曉春直言,自己以後都不會投資股市。
“一來自己確實不懂,二來真的沒有錢。我們夫妻倆月收入都在萬元左右,算一筆賬吧,每月算上吃喝穿行、應酬、電話、人情等等開支,即便萬元收入在廣州也是‘月光族’,再加上房貸,生活其實很窘迫。”為孩子上學,她剛剛置換了一套學區房,差價算下來,每月還房貸5000多元,加上生活成本上升,這對85後的小夫妻不得不勒緊腰帶過日子。
在中國,無論是戀愛或結婚,“最大件”顯然是房子,但10個80後,一半房奴,3個車奴,剩下是啃老族。迫於囊中羞澀,對於大多數80後來説,買房儼然是不能承受之重,炒股更難有閒錢。“每月落袋為安的也就1萬元左右,買點銀行理財和國債就挺好的,雖説收益率不是特別高,但我覺得怎樣都比放進股市裏強,要不然買點債券型基金,這股市風險太大,賺不了什麼錢。”周曉春説,現在每天工作強度比較大,上班時間連軸轉,週末出差或者加班是家常便飯,沒時間去分析股市行情。單位同事有60%都會把工資的一部分以及閒散資金放入餘額寶,因為這些錢不多,既可以網上消費,還能有一點收益。
“條件好的不缺錢,缺錢的炒不了。整體來看,80後正處於原始積累和打拼階段,面臨就業、生活、家庭等各方面的壓力,無論是基於專業性或風險性考慮,都不敢輕易把資産集中到高風險的證券投資當中。”中原證券研究所所長袁緒亞説,年輕人積累不夠,對行業的認知也有限,對他們來説,炒股其實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操作上難以把握。
實在虧不起
“一方面年輕人沒有錢,但更重要的是股市不賺錢。”在胡俞越看來,由於股市長期缺乏財富效應,年輕的投資者正不斷流失。
1982年出生的徐原已過而立之年,對於炒股,用她的話説,“早沒了那股子雄心和銳氣,僅有的一點情懷也已消磨殆盡”。
2007年股市最火的時候,徐原剛大學畢業兩年。“其實上大學那會兒我也炒股,賺點生活費,工作後有了點積蓄,就入市了。”當時還在北京一家會計師事務所工作的徐原,拿著一份讓不少同齡人羨慕的薪水,工資的三分之一拿來炒股。“那時候大盤不錯,從4000多漲到6000多點,就算偶爾操作失誤也不會虧太多。”她説,一年下來,也賺了十幾萬,可2008年股市就不怎麼好了,到了下半年,賺的錢已所剩無幾。
之後的A股故事無需多説,滬指從6000多點跌至2000點以下後,便徘徊不前。“那時候大家都不相信股市會跌,總以為還有希望,如果當時按揭買套小房子,現在也翻番兒了,在股市死磕,結果撲了個空,雖然現在年收入50多萬元,卻早已趕不上房價飆漲的速度。”徐原説,在股市裏折騰了幾次,只虧不賺,算了算入市至今大概虧了20多萬元。“國內造假公司從萬福生科到綠大地,屢屢出現,越買越沒信心,現在手頭僅有一個平安,只是偶爾看看賬戶,滬港通來了,我也不炒了。”如今徐原每月房貸支出要7000元,上有老下有小,加上各項不確定性支出,她索性把錢都放在了理財通。“至少每天有收益,還不費腦子。”
不難發現,2007年是85後畢業步入社會的一年,80後的事業也剛剛有起色,走跌的股市難以激起他們入市的熱情,即便進過股市,也跌跌撞撞失去了信心,這或許是股民隊伍“後繼乏人”的主要原因。記者從北京一家證券營業部了解到,他們近半數開戶人是60後和70後,賬戶比較活躍且資金量較大,從十幾萬元到幾百萬元不等,基本上都有交易,但是80後則不到30%,而且一半是“僵屍賬戶”,很多人將賬戶資金控制在10萬元以內,甚至更少。該營業部工作人員説,如今股民老齡化趨勢明顯,穿梭在證券市場中的散戶多是50歲左右的大叔大媽。在基金領域,80後的投資者也對股票型基金不感興趣,去年股基在公募基金中的規模佔比下降了10%以上。
“80後步入社會時,正趕上A股長達7年的熊市,即便膽大的股民也是虧多賺少,股市的低迷讓他們望而卻步。”武漢科技大學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隨著未來股市的回暖,投資者年齡結構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變。但要擺脫低迷,吸引包括80後、90後在內的投資者入市,除了健全法律制度,杜絕內幕和市場操縱,營造公平高效的市場環境外,最關鍵的恐怕還是提升股市的賺錢效應,畢竟有了行情,才有資金。
不是我的范兒
懶得理睬股市,不代表80後不理財,在封閉與開放的碰撞中,被打上時代烙印的80後在財富投資上踏著特有的步調。
相比股市此一時彼一時,網際網路理財火得一塌糊塗。去年6月才面世的餘額寶用戶數目前已突破1億,這其中大多是不到30歲的年輕人,遠超A股持倉賬戶數。
“80後的年輕人不是不理財,他們理財的方式是各種寶,餘額寶的影響力比股市的影響力還大。”胡俞越説,如果網路對於60後、70後來説是一種工作方式,那麼對80後而言則是他們的生活方式。
1989年出生的馮雲在一家證券公司做資産管理工作,平時在辦公室,有時間可以看看大盤。“但沒太多時間去分析股票,投資主要還是以股票型基金為主。”在他看來,個人投資相對來説風險較大,一定要用閒錢來做投資。工作剛滿一年,自己也沒有太多積蓄,對投資理財選擇了相對保守的方式,全部資金不超過20萬元。馮雲説:“理財並不意味著一定會賺,在風險、收益和資金方面要有所權衡,事業剛剛起步,資金量不可能和父輩們相比,所以資金的靈活度是我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
他告訴記者,在金融機構工作的同齡人,80%都在使用餘額寶,他們會將閒散資金持續放入其中,並根據當月資金量和股市狀況適當調整,而除了“寶寶”系列産品外,銀行理財、P2P眾籌、國債、基金等也讓80後趨之若鶩。實際上,從新基金髮行的情況來看,過去一年,新發債券基金募資就超過800億元,貨幣基金募集規模約2388億元,其吸金能力已遠超股票型基金。
“金融的本質是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利用每個環節去掙錢,而網際網路的本質,則是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標準化,標準的事情極致化。”胡俞越認為,網際網路時代跨界融合的特點和趨勢,對傳統産業是一個顛覆性的改變,我們擁有6.32億的網民,這就是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基礎,要吸引新一代股民進場,必須有新手段、新模式和新方法。
目前,年輕股民所佔比例達到了歷史低位,但這並不意味著這批年輕投資者將一直駐足股市之外。馮雲表示“如果沒有從業人員限制,日後行情好轉,自己也會考慮入市”。只不過,要適合他們的投資需求和理財習慣,才能吸引這批新生代股民進場,否則不可能形成大規模回流。
“85後股民佔比雖少,但仍具有巨大發展空間。”胡俞越説,傳統的現場開戶、投資者教育等方式已經與年輕人對網路和移動終端的依賴明顯脫節,作為證券從業機構,只有與網際網路金融對接,在經營、産品等方面開發出新的投資模式,才有實力與線上理財一爭高下。
券商們也已嗅到線上市場的商機,爭相推出網路與移動終端開戶服務,只要符合開戶條件,就可實現網上或手機端證券開戶,並打出超低資費牌吸引新客戶。早在年初,國金證券已與騰訊合作推出“佣金寶”,而後中山證券、華泰證券等也紛紛試水網上開戶服務。新生代股民的涌入或許就在不久的將來,而券商線上爭奪戰已拉開帷幕。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