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1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渝北區試行財政支農資金分配新機制

  • 發佈時間:2014-12-04 09:23:48  來源:中國財經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訊 日前,在重慶市渝北區,申報財政農業補貼項目資金的必備要素又增加了一項——土地流轉農戶資料。這正是該區革新支農資金資金分配方式的一個關鍵因素。該區將財政支農項目資金分配方式由“無償全額補業主單位”改為“企業農民共同持股”,按土地流轉面積確定每戶農民所持有的股份數量,既能有效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又能增加農民財産性收入,受到農民和業主的歡迎。

  青少年農業科技教育示範基地是渝北區試行財政投入資金農民與業主共同持股新機制的第一個試點項目。項目的業主——重慶博竣公司表示,以前申報項目資金,頂多只提供一個流轉土地面積總數,流轉農戶總數即可,現在要具體到戶、到面積、到人頭,需要農戶簽字和指紋確認。“這是一個硬條件,否則不予審核通過。”

  近年來,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政府扶持資金引導了大量社會資本的注入,帶動了土地流轉,對提高農業品質與效益、增加農民收入産生了積極作用。但由於政府投入到農業産業化的資金多數是針對實行規模化經營的業主,農民收入僅限于相對固定的土地租金收入,難以分享到政府投入項目所帶來的增值收益,農戶對土地流轉參與積極性不高。

  基於此,渝北財政大膽創新,以共同佔股補貼資金的方式將業主、農戶進行利益捆綁。簡單講,假若財政補貼某農業項目單位100萬元資金,該筆資金的受益對象不再只是申報企業,而是被拆分為“農民股”和“業主股”兩部分。其中,農民股是指由流轉土地給該項目的農民持有的股份,按土地流轉面積確定每戶農民所持有的股份數量,佔比設定為補貼資金總額的49%,而業主方則持有補貼資金的51%。如果該項目流轉土地210畝,農民股總額為49萬元,那麼平均每畝土地入股資金為2333元。

  “政府補助的資金結合流轉土地面積作價入股企業,讓我們成為股東,土地租金一分不少,還能參與企業股權分紅,這種好事兒以前想都沒想過!”項目地大灣鎮空塘村三社一位姓趙的村民高興地説。

  農民高興了,業主方卻有些想不通——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專項資金,卻硬生生被農民佔掉49%的股份。不過,他們很快發現,企業才是最大的受益方。“顯性效應就是業主方流轉土地變得容易了。”重慶博竣公司的負責人表示,這項政策充分調動了農戶的參與積極性,由土地“可流轉可不流轉”向“爭著流轉”轉變。試點項目從今年10月啟動,僅半個月就完成了210畝土地流轉,涉及66戶農民。

  據介紹,農戶以股權入股企業後,至少可以實現3份收入,土地租金收入,在企業打工的工資性收入,參與企業股權分紅的利益收入。以前,土地流轉農戶除了關心租金外,對企業管理並不上心,做工也難免應付了事。現在成了企業一份子,也開始主動關心企業生産經營管理了。

  根據該制度,業主按照一年的生産經營,銷售總收入減去生産經營成本費用和管理費用後,實現的利潤經過提取盈餘公積金、公益金、盈餘分配後,對餘額按照社員入社股份分配。入社不滿一年的社員,根據社員實際出資和入社時間,依時間長短按比例進行分配。值得一提的是,農民股份在企業中是作為優先股,且初步設定的股份,保底收益率應不低於當年9月的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

  據悉,該區還在興隆鎮南天門楊梅加工專業合作社也進行了試點。投入的財政資金也是100萬元,只不過入股人變為入社農民。從明年開始,渝北區將在所有産值上萬元、利潤超5000元的特色高效農業上都推廣該項制度,既可推動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又可實現農民持續增收。

  短評

  重慶市渝北區探索財政扶持資金農民與企業共同持股發展農業産業化的模式,一方面建立起了農民與農業産業化農業企業之間緊密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更多地分享到農業産業化經營成果,進一步拓寬了農民財産性增收渠道;另一方面,這種投入方式也充分體現了財政資金使用的公益性和公平性。雖然試點成效及推廣尚需時間檢驗,但仍不失為財政資金管理改革邁出的可喜一步。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