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堅持寬進嚴管結合提高市場監管水準

  • 發佈時間:2014-12-04 04:06: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張  茅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放寬市場準入、加強市場監管提出了新要求。各級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努力實現“寬進”的改革目標,切實履行“嚴管”的法定職責,營造良好發展環境,維護市場正常秩序。

  一、寬進嚴管取得積極成效

  今年以來,各級工商和市場監管部門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紮實推進商事制度改革,積極探索建立新型市場監管體系,著力營造了寬鬆平等的準入環境、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一)商事制度改革實踐開局良好。商事制度改革是一項涉及全局性的重大改革,是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先手棋”。通過放寬註冊資本登記條件、將註冊資本由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企業年檢改為年報公示制度、推動“先證後照”逐步改為“先照後證”等舉措,激發了市場活力,釋放了改革紅利。今年3月至10月全國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863.66萬戶,同比增長15.20%;註冊資本(金)14.13萬億元,增長80.72%。其中,新登記註冊企業251.46萬戶,增長56.20%;註冊資本(金)12.97萬億元,增長90.21%。平均每天新登記註冊企業由改革前的6900戶增加到1.03萬戶,社會投資熱情高漲。第三産業企業數量比重進一步提高,增速明顯高於第二産業,産業結構得到優化。全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實有2.41億人,比去年年底增加了2239.9萬人,增長10.25%。在全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創業就業活力的激發,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

  (二)市場監管體系建設邁出重要步伐。今年,國務院出臺了《關於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維護市場正常秩序的若干意見》,頒布實施了《企業資訊公示暫行條例》,為創新市場監管方式提供了法律支撐。工商總局出臺了5部配套部門規章,建立了企業年度報告公示和即時公示制度、信用約束機制、信用修複製度、公示資訊情況抽查制度和企業公示虛假資訊舉報制度。各地企業信用資訊公示系統也已上線運作,任何單位組織和個人都可以登錄查詢企業登記資訊和年報資訊。新公司法、新商標法、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網路交易管理辦法的頒布實施,為放寬市場準入、加大商標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提升消費維權水準、構建網路交易長效監管機制等,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據。市場監管執法不斷強化,有力維護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為企業生産者和消費者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消費環境。

  二、加強市場監管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改革無窮期,創新無止境。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我們還需要積極適應改革新形勢,深入研究市場監管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提升市場監管能力現代化水準。

  (一)全面深化改革,要求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從世界範圍看,市場化程度越高,市場機制就越完善,市場監管就越需要加強。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促進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和簡政放權,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的問題,推進負面清單和權力清單管理,為激發市場活力創造更多條件,為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釋放更多空間。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政府部門“法定職責必須為”。政府部門應該當好規則的守護者、權益的維護者,努力形成權責明確、公平公正、透明高效、法治保障的市場監管格局,使市場監管體制更加成熟,市場監管制度更加完善。

  (二)適應全面深化改革新形勢,要求不斷提升市場監管能力現代化水準。在放寬市場準入的同時,如何加強事中事後監管,不斷提升市場監管能力現代化水準,力保市場交易安全、市場秩序穩定,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市場監管能力現代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新市場監管模式的有效途徑。主要體現在:一是市場監管科學化。主動適應現代科技進步潮流,努力把握市場監管規律,樹立科學監管理念,構建新型監管模式,研究符合我國現階段市場運作特點的監管機制,使寬進與嚴管統籌推進,放活與管好同步到位。二是市場監管法治化。堅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據、立法先行、依法推進,善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市場監管職能,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制度,建立與改革相適應的市場監管規則和辦法,嚴格依法行政。三是市場監管社會化。充分發揮企業的自治功能,行業協會商會的自律作用,市場專業化服務組織、公眾和輿論的監督作用,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推進社會共治。四是市場監管資訊化。以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現代資訊技術為支撐,促進技術與業務的深度融合,線上與線下的深度融合,挖掘工商數據資訊的重大價值,破解監管難題,服務改革發展。

  (三)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要求突出信用在市場監管中的基礎性作用。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一個社會的信用水準越高,交易就越安全,經濟運作成本就越低,市場就越活躍;反之,則會增加交易風險,抑制市場活力,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突出信用的基礎性作用,一是牢固樹立信用意識。引導全社會重視信用,自覺遵守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原則,抵制違背市場競爭原則和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二是創新信用監管方式。強調信用監管、行為監管、綜合執法、社會共治融為一體,褒揚誠信,懲戒失信,促進企業誠信經營、市場公平競爭。三是強化信用約束機制。注重資訊公示,強化信用約束,使信用成為規範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

  三、以商事制度改革為契機進一步提高市場監管水準

  改革不停頓,探索不止步。面對日新月異的改革形勢,要堅持以監管促信用,以信用強監管,進一步提高市場監管水準,努力營造良好市場環境。

  (一)堅持寬進嚴管結合,更多釋放改革紅利。實行“放、管、扶”聯合驅動,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維護市場正常秩序、扶持市場新生力量,實現三位一體、動態平衡。一是把該放的放開。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推進登記註冊制度便利化。逐步推進“先照後證”的落實,協同有關部門繼續加快清理工商登記前置審批項目,讓企業更便捷地領到“身份證”,更順暢地辦理“資格證”。二是把該管的管好。轉變監管理念,強化資訊公示和信用監管,維護競爭秩序,保護消費者權益。為維護市場體系的統一性,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實行統一的市場監管執法、建立統一的12315行政執法體系、搞好統一的資訊化建設。三是把該扶持的扶持好。有關研究表明,各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歐洲、日本為12.5年,美國為8.2年,我國只有3.7年,其中,小微企業還不到3年。這説明我國企業的生存環境要改善,自身競爭力要提升。要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讓小微企業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二)促進市場公平競爭,努力營造良好環境。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迫切需要提升競爭政策的地位,更好發揮競爭政策和競爭執法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推進市場準入制度改革,促進充分競爭。放鬆政府對企業、行業的管制,儘快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給予市場主體更大的經營自主權和活動空間,落實各類市場主體平等進入市場的機制。二是建立統一的競爭規則,維護公平競爭。通過建立統一開放、透明公平的競爭規則,在壟斷行業引入競爭機制,依法規制行政壟斷和地方保護,使市場主體平等接受優勝劣汰的評判,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形成。三是加大執法力度,確保有序競爭。依據《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加強對壟斷協議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執法,嚴厲查處不正當競爭行為。

  (三)促進企業誠信自律,積極推進社會共治。充分發揮資訊公示和信用約束在市場監管中的作用,創新市場監管方式。一是構建新型監管模式。把工作重心更多地放在事中事後監管和市場行為監管上,努力構建以企業資訊公示制度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模式。二是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引導企業增強信用意識,強化社會責任。指導企業做好年報和即時資訊公示,明確企業承擔資訊公示的主體責任,履行資訊公示義務,對其公示資訊的真實性和及時性負責。三是建立社會共治機制。建立部門聯動響應機制,注重企業自治、行業自律、社會監督、政府監管相結合,發揮社會力量在市場監管中的作用,使企業“一處違法、處處受限”。

  改革的實踐百轉千回,改革的理論革故鼎新。“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加強市場監管任重道遠,要鼓勵先行試驗和大膽突破,加強對改革道路和途徑的研判,推動商事制度改革實踐不斷深入,實現市場監管能力現代化,為完善市場經濟助力。

  (作者為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長)

  《 人民日報 》( 2014年12月04日10 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