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好生態“賣出”好價錢

  • 發佈時間:2014-12-03 03:31:1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鄧俐

  巫山,渝東門戶,位於三峽庫區腹心之地,歷史悠久,古跡紛呈,資源豐富。

  去年,重慶劃分五大功能區,巫山被劃分為生態涵養發展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的本錢。”巫山縣委書記何平説。

  如何利用本錢投好資?巫山人告訴我們,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可以實現“雙贏”。

  種養共生,迴圈農業污染為零

  “我們的水稻是有機水稻,絕不施加半點化肥、農藥。我們的蝦、泥鰍等也都是天然無公害的!”站在稻田裏,李尚前自豪地向記者介紹。

  李尚前是巫山天地農業開發公司的總經理,他的公司,有著200畝的稻鰍蝦鱉蟹種養共生的科技示範基地。

  所謂“稻鰍蝦鱉蟹種養共生”,是在稻田裏投放甲魚、泥鰍、蝦等水生物。稻田裏的雜草、害蟲有了甲魚、小龍蝦、螃蟹這幾大“天敵”,已不足為患,鱉蝦蟹的糞便取代肥料,更好地助長水稻。物理殺蟲燈誘捕的害蟲用來喂食甲魚、小龍蝦、螃蟹,脫殼小龍蝦作為甲魚的補充餌料。

  種養共生的目的,是著力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品質安全可追溯放心糧油制度,打造高山有機大米品牌,提升糧油價格競爭力。

  “這是一種迴圈種養模式,整個種養過程不施肥打藥,而是通過水稻和甲魚、泥鰍、蝦的共生互利,達到生態種養的目的。”李尚前説,“通過種養共生,我們種出來的水稻是有機水稻,養出來的甲魚、泥鰍、蝦也是優質農産品。”

  水稻加水産,可以創造出5個方面的效益——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食品安全、農民增收、企業增效。李尚前親切地稱之為“1+1=5”。

  種養共生帶來的效益是十分可觀的。普通大米每斤只能賣到1元,而種養共生種出的生態大米,每斤可達到10元,暢銷北京、上海、廈門等地。

  “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李尚前這樣描述道,一畝地投放百斤魚(甲魚、龍蝦、螃蟹等),可産出千斤糧食,純收入達到1萬元。

  規模化品質化,小葡萄帶來大收益

  來到銅鼓鎮柳池村,大片大片的葡萄園展現在眼前,葡萄長勢十分喜人。

  目前,柳池村共有葡萄1500畝。在柳池村,幾乎家家都種葡萄,全村300多戶人家,種植面積在100畝以上的就有3戶。

  于茂林便是其中之一。“以前,我們全家在宜昌賣豬肉,收入不多。後來,看到村裏鄉親們種葡萄能致富,我們也回來種葡萄,開始種了五六十畝,慢慢發展到了現在的100多畝。”于茂林高興地説。這100多畝葡萄地,每年可為他帶來100多萬元的收入。

  村支部書記梁宏斌也是種植大戶之一,他家現在有七八十畝葡萄,正常年景每年可收入80~100萬元。

  梁宏斌介紹説,銅鼓鎮種植葡萄,有著自己的天然優勢:除了適合葡萄生長的土壤和氣候,700~800米的海拔使葡萄的成熟期相比其他區域推遲了20天左右,錯開了葡萄的大面積上市時間,更具市場競爭力。

  自2011年以來,銅鼓鎮大力發展集採集、觀光、休閒為一體的葡萄特色效益農業。目前,全鎮11個村,有9個村都在發展葡萄産業,共種植葡萄3000余畝,培育了種植大戶300余戶,建立專業合作社8個。

  銅鼓鎮的目標,是通過10年持續發展,達到種植面積1萬畝,努力把銅鼓鎮打造成為“中國葡萄之鄉”。目前,銅鼓鎮已有2000余畝葡萄進入生産期,産量達到1000余萬斤,産值3500余萬元,種植農戶的純收入達到每畝地5000余元。

  在擴大規模的同時,銅鼓也在努力提升葡萄的品質,除了現在種植面積最大的巨峰葡萄,銅鼓現在正努力發展高端品種,目前,銅鼓已引進、試種玫瑰香、摩爾多瓦、紅提等9個高端品種500余畝,試種成功後將在全鎮進行推廣。

  葡萄産業自銅鼓鎮始,逐漸發展到周邊的抱龍鎮、大昌鎮等多個鄉鎮。規模化、品質化的葡萄産業正在形成。

  “3+7”,立足生態打造大景區

  在秀美而神秘的神女峰對岸的抱龍鎮青石村,宋清貴經營著一家名為“神女苑”的農家樂。宋清貴一家是三峽移民,在三峽蓄水前,靠打漁為生,日子過得十分清貧。2003年,三峽大壩蓄水,宋清貴的家就地後靠安置,並經營起了農家樂。

  “遊客主要集中在紅葉節和各大假期,全年接待人數達到5萬人次以上,最多的一天有800多人到家裏吃飯住宿。”宋清貴的妻子易光瓊自豪地對記者説。

  像宋家這樣的農家樂,在青石村有22家,他們都是三峽工程蓄水後的就地後靠安置移民,依靠火爆的三峽遊,他們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安逸。

  巫山縣旅遊局副局長覃麟説,巫山縣位於重慶五大功能區的生態涵養發展區,生態旅遊是縣裏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巫山景點非常多,可以看峽谷、觀雲雨、賞紅葉等。

  但是,巫山旅遊的發展也遇到了困境。“巫山位於長江旅遊黃金水段,近年來,三峽遊十分火爆。”覃麟説,但由於大山阻隔,陸路交通受到很大限制,一直以來,旅遊線路大多局限于水路。遊客到巫山遊覽,最常見的模式就是大船換小船,遊覽完後便返回大船,遊客只坐小船遊覽小三峽、小小三峽,根本來不及上岸,成了名副其實的“過境遊”。

  如今,這種情況將逐步改善。巫山正通過打景區拓展、縣城拓展和鄉鎮拓展的“組合拳”,讓一個個原本孤立的景點、景區串連起來,在幾年內將全縣變成一個大公園、大景區,力爭把遊客引上岸,把“過境遊”變為“目的地遊”。

  今年,巫山確立了“3+7”的景區架構,作為全縣旅遊發展的主骨架,力爭打造小三峽、神女景區和當陽大峽谷等3個5A級景區,培育大昌古鎮、梨子坪森林公園、蔥坪亞高山濕地公園、九龍谷景觀、文峰觀、巫山博物館、楊柳坪藝術村等7個4A級景區。

  巫山人希望,通過3~5年的努力,達到全縣年接待海內外遊客10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突破35億元。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