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立法先行 全民參與

  • 發佈時間:2014-12-02 05:42:05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生態建設的基本出發點是為了保障人們享用有限的環境承載力,經濟的發展要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只有綠色的可持續發展才是長遠的、健康的,才能有利於人類生存和發展

  瑞士:以生態建設推動可持續發展

  本報駐日內瓦記者 陳 建

  米勒農莊位於瑞士北部的施泰因毛爾,是瑞士一家生態農莊,從農産品的生産加工到可再生物的回收利用都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在這片35公頃的土地上,農莊架設了整套的雨水收集系統和蓄水池,僅收集的雨水就完全能夠滿足蔬菜灌溉;溫室供熱系統可以根據未來24小時天氣狀況,智慧調整溫室溫度,最大限度降低能耗;只使用自産的農家肥,蔬菜經過精挑細選後剩下的菜葉、菜根都會通過加工處理變作有機肥料;向超市供貨從不使用輕便的紙箱,而是結實厚重的塑膠箱,以便清洗後可以重復使用。

  作為瑞士生態建設的一個縮影,米勒農莊體現的是已然滲透到瑞士國民自覺行動乃至靈魂中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瑞士的環境教育從小抓起,從小學到大學都有相關內容,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瑞士少年的成人禮品就是一本環保手冊。如今,瑞士已形成一套政府監督同國民參與相結合的良性機制,環境保護成為國民的自覺行為,企業則把環保作為良好形象的品質保證,整個社會形成了“保護環境,環境就是生命”的價值選擇。

  在瑞士,政府把生態保護和建設作為國家強盛的基本國策,聯邦、州和市鎮三級政府分工明確。聯邦政府負責立法、執行監測、與私營機構聯合融資、進行宏觀的戰略管理;州負責強制執行聯邦政府的規定,進行城市運營管理;而全國大約2700個市鎮則要具體執行聯邦和州的法律規定。早在1876年,瑞士就制定並實施了《森林稽查法案》,禁止對森林亂砍濫伐,鼓勵對植樹造林開展融資。這是瑞士首個土地利用方面的法規。在此後的140年時間裏,瑞士得以大量植樹造林,成功控制了水土流失,確保了森林覆蓋率保持在30%左右。1979年,瑞士又頒布實施了《土地利用規劃法案》,劃定了建設用地、交通和基礎設施用地,以及自然景觀和保護區等,規定所有新建築都需要嚴格申請許可,以確保可持續的土地利用。

  瑞士畜牧業發達,在農業産值中所佔比重高達75%,其中阿爾卑斯山區的農牧民更是幾乎全部經營畜牧業。由於瑞士大多數牧草場都屬於當地農牧民所有,而他們又習慣於用牛糞做肥料,從而易於造成對水源和河流的污染。為了鼓勵當地農牧民保持生態的原生性和自然性,瑞士政府每年提供大量財政補貼,推動土地的非農化,同時減少農牧民給草地施肥量,以達到草場自然生長的目的。相關政府部門會不定期檢查牧草場是否退化,一旦發現草場退化甚至遭到破壞,就會進行重罰。牧場主則要根據草場狀況和飼養季節的不同需要,適時進行補播改良、秋季貯草或購置草料等。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瑞士的城鄉融合發展一度面臨嚴峻挑戰。一方面,城市化對土地需求越來越大,建設用地規模逐漸增加,另一方面,廣大農村卻因缺少創新而出現經濟衰退,人口走向老齡化、傳統社區逐漸消失、村莊被遺棄甚至被摧毀。在此情況下,農村社區要存在,就必須走轉型之路。瑞士通過公共部門與私營機構的合作,在尊崇自然的價值觀基礎上,充分利用當地生態資源,著力保護農村文化和景觀風貌,從轉型的角度發展觀光農業和旅遊業,重振了農村社區的活力和凝聚力。

  在瑞士生態建設過程中,企業不僅身體力行,而且發揮了強有力的支援作用。經過持續升級改造,瑞士的産業結構污染已不復存在。瑞士的工業現在主要集中于機械製造、鐘錶、食品等領域,避免了破壞型重工業對環境的污染。與此同時,在這個人口不足800萬的國家,目前大約有400余家企業致力於清潔技術的研發,而且其應用技術在垃圾回收利用、廢水處理、環保儀器和控制系統等方面都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驅動力量。

  依靠生態建設,瑞士實現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並行不悖的目標。翠綠的山巒、潺潺的流水,在這個“花園之國”,生態建設絕非一時一地,而是全體國民的共同追求。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