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沛縣:用“綠色思維”建設生態城鄉

  • 發佈時間:2014-08-20 03:33:30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慶來

  日前,國家環保部公佈2014全國829個國家生態鄉鎮名單。江蘇省沛縣大屯等11個鎮登榜,加上之前通過考核的4個鎮,全縣15個鎮全部進入國家生態鄉鎮行列。任莊村、草廟村等5個村莊榮獲國家級生態村命名。

  整潔乾淨的鄉村,綠意盎然的湖泊濕地,清澈見底的河流……沛縣城鄉環境巨變背後是以“綠色思維”構建生態經濟發展的路徑和框架。

  “一元+億元”引發鄉村生態轉變

  農村環境、生活垃圾的治理,是擺在沛縣面前的重大難題。解決農村環境的“頑疾”,補齊農村環保的“短板”,是沛縣生態宜居的第一步。

  2011年底沛縣出臺了《關於建立城鄉垃圾收運體系的實施方案》等解決鎮村垃圾和污水處理的文件,為鄉村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提供了政策制度保障。

  沛縣城管局副局長劉敬幟介紹,處置垃圾的經費來源,採取“三個一”的辦法,即“縣裏補一部分,鎮裏拿一部分,各村繳一部分”。劉敬幟説,村民交納的垃圾處理費,每人每月1元錢,這樣做,更深層次的用意,是喚起愛護家園的意識,並對保潔發揮監督作用。

  沛縣農村設置了保潔員崗位。按照不低於當地居民人口千分之一的比例,優先錄用低保戶和困難戶,總計2286名專職保潔員上崗。

  讓自己的家園變得乾淨美麗,老百姓都大力支援。張莊鎮黨委書記仝玉彪介紹:“老百姓用實際行動表明瞭他們的態度,全鎮全年82萬元保潔費,5天就收齊了。”

  兩年多來,該縣先後投入近億元資金實施村鎮環境整治,其中全縣各鎮垃圾收運體系建設固定資産投入達5513萬元,年運作經費3127萬元,縣財政每年籌措500萬元專項資金用於獎補。今年以來,沛縣累計取締違法小作坊、小企業89家,消除了在農村裏的污染源。在全縣15個鎮建設了污水處理廠,全縣污水處理能力12.15萬噸/天,達到了鎮污水處理全覆蓋。

  “一元+億元”的模式有效地保持了全縣15個鎮整潔有序的村容村貌。

  走進沛縣安莊漁村,能夠感受到的是休閒安逸、整潔有序的農家生活。道路、河流、坑塘、房前屋後“前後幾輩人”留下的垃圾被一簇簇綠植取代,小農莊變成了名副其實的“別墅區”。

  該村黨支部書記武發旗介紹,目前全村6名保潔人員,每天清掃道路,轉運住戶的垃圾到村頭轉机站,再由轉机車輛轉出村子進行集中處理。

  58歲的保潔員張鳳枝告訴筆者,以前路邊、河溝的垃圾特別多,現在外面幾乎沒有垃圾,大家都不亂丟垃圾了。她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清理收運住戶門前的分類垃圾桶,“雖然辛苦,但每月有800多元的工資,住的乾淨自己也舒心。”張鳳枝笑著説。

  安莊村是沛縣農村環境整治的一個縮影。沛縣全面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到府收集,實現全環節對接,目前已建成了覆蓋全部自然村的“戶分類、組保潔、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收運體系。

  在沛縣張樓村,環境整治還有個“意外收穫”。投資500多萬元的沛龍沼氣項目就是奔著垃圾而來,每天可以“吃掉”30噸垃圾,90噸人的糞便,可以將沼渣加工成有機肥,沼液製成生物殺蟲劑,副産品“沼氣”則供村民免費使用。

  一棚葡萄架起鄉村生態小康

  張寨鎮陳油坊村,是遠近聞名的“葡萄專業村”,也是沛縣著力打造生態農業的典範。

  依託葡萄種植傳統,該村明確了葡萄種植産業化的“綠色發展”思路。短短幾年,種植面積由最初的20余畝發展到如今擁有2500畝葡萄種植核心區的萬畝葡萄産業園。

  “以往種糧食,一年忙下來,每畝收入也就1000多元。現在依託合作社搞高效農業,每畝大棚葡萄收入最少也有12000元。”該村村支書孟凱給筆者算了一筆賬。去年該村集體收入46萬元,550戶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了16700元。2013年,陳油坊村被國家環保部命名為國家級生態村,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首批“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

  “生態産業發展得好,搞新農村才有底氣。”張寨鎮黨委副書記王全林説。新農村建設成了“腰包鼓起來”的陳油坊村百姓迫切的“剛性”需要。

  如今的陳油坊村一眼是望不到頭的葡萄架、觀光園、採摘園。寬闊潔凈的水泥路、佈局整齊青瓦粉墻、古樸典雅的農家小院,門前花壇,院後果樹。每到晚上,葡萄架下翩翩起舞也成了鄉村一景。

  以生態産業帶動生態城鄉建設的“綠色思維”在沛縣實現了經驗“複製”——依靠食用菌産業的任莊村;發展大棚蔬菜種植的草廟村;産業化種植黑木耳的胡樓村……目前,全縣80%行政村建成了市級以上的生態村,沛縣的小康村注入了“生態基因”。

  “水生態”引得城鄉碧波環繞

  沛縣,因西漢開國皇帝劉邦而聞名的毓秀寶地。煤炭工業的粗放發展、採煤塌陷地不斷擴大,也讓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背負著生態環境修復的沉重包袱。

  圍繞創建國家級生態縣,沛縣突出“清、凈、綠”三個重點,著力清潔水源、凈化環境、構建綠網,打造“宜居宜業宜遊”的美麗家園。

  生態修復,是生態建設的重中之重。面對全縣7.96萬畝採煤塌陷地這一生態“牛皮癬”,“綠色思維”仍是治理的主導理念,“生態修復”是最佳路徑。

  沛縣安國鎮有該縣最大的採煤塌陷地,放眼望去,是看不到頭的野草荒灘,曾經大片的地塊常年被無奈地廢棄。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沛縣通過土方整治、水系梳理、圍堰截流和栽植水生植物等進行生態修復。日前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的一期工程已接近尾聲。2012年5月,安國濕地被省林業廳批准為省級濕地,幾十年的“生態傷疤”變成了美不勝收的濕地公園,成為該縣最大的民生生態工程。

  城市“有水則靈”,在做足城鄉整潔綠化的“細”功夫的同時,沛縣大手筆打造城鄉生態水體。重點打造沿微山湖百里生態旅遊走廊、沿大沙河百里綠色農業走廊“一城兩廊”生態體系建設,把濕地“嵌”入城鄉,讓城鄉“繞”上綠水。

  該縣投資5億元打造“水生態”工程,通過引湖入城,以微山湖的清潔之水暢通城鄉“水脈”,構建了“水繞城轉、城在水中”的水韻景觀生態體系。充分利用東倚微山湖400平方公里的湖面,在長達62公里的湖岸線上建設了微山湖千島濕地保護區,將生態保護、生態旅遊和生態教育的功能有機融合,讓生態環境産生經濟效益變成現實。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