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科技創新要圍著市場轉

  • 發佈時間:2014-12-02 05:41:44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給經濟裝上創新“新引擎”,使中國技術從“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變,迫切需要創新圍著“市場”轉,形成科研促進産業創新與産業支援科研發展的新局面。科研項目設立要突出市場導向,按市場規則健全激勵機制,尊重科技創新的特殊規律

  最近,科技部、財政部聯合出臺新舉措,擬採用市場化運作方式,增加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金融支援。這對於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破除制約科技成果轉移擴散的“老大難”問題,無疑是一場“及時雨”。

  近年來,我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為世界矚目。但也要看到,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整體仍較弱,醫藥、汽車、智慧晶片、種子等許多行業的核心技術命脈受制於人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變,諸多高精尖領域仍在“跟跑”,科研攻關進展緩慢,整個經濟向中高端邁進面臨科技“瓶頸”。以人手不離的手機為例,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智慧手機生産國,但主要以整機製造為主,最核心的智慧手機晶片八成靠進口,無線通訊技術專利也被外國企業所把持,致使2013年該行業平均利潤率僅為4.5%。積體電路已超越石油,成為我國最大宗的進口産品。

  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滯後,與創新沒有圍繞“市場”轉有很大關係。長期以來,科研是科研,市場是市場,科研部門和産業部門形成了各自的“閉迴圈”。研究人員進行科研的出發點,不是什麼市場需要、創造多大的産業效益,而是為了拿課題、評職稱、發文章;科技機構醉心於“申請項目、開展研究、通過評審、再申請項目”的迴圈,在申請項目上花費的精力甚至比研發還要多。給經濟裝上創新“新引擎”,使中國技術從“跟跑者”向“領跑者”轉變,迫切需要創新圍著“市場”轉,形成科研促進産業創新與産業支援科研發展的新局面。

  科研項目設立要突出市場導向。目前科研機構的研究經費,有6成多來自各類項目,項目對創新具有很強的引導性。但過去項目主要由政府相關部門和少數幾個“技術權威”主導,行業、企業沒什麼發言權,結果使得不少科研項目的研究內容與市場需求相脫節,不具備市場應用價值,一些有價值的研究缺乏連貫性。突出市場導向,需要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增加行業協會、企業在項目設立中的“話語權”,加快建立由市場決定技術創新立項、實施和評價的機制,圍繞産業鏈來部署創新鏈,突出科技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導向。

  按市場規則健全激勵機制也非常關鍵。長期以來産學研為什麼結合不緊密?説一千道一萬,根子在於缺少有效的“黏合劑”。對創新者來説,這個“黏合劑”就是“利益”,既有精神層面的也有物質層面的。只有讓創新者在科技創新産業化中得到“好處”,創新才有動力,産學研才能無縫對接。因此,要轉變過去那種不屑講、不能講“利益”的管理定勢,完善科技成果處置和收益分配機制,實施股權期權等激勵政策,掃除科研人員在企業和研究機構之間合理流動的障礙,給創新者更大自主支配權,讓創造發明者按市場效益大小獲得應有回報。

  圍著“市場”轉,還要尊重科技創新的特殊規律。從基礎研究、應用開發、技術中試到最終商品化、規模化,科技創新本身具有投入大、週期長、風險高的固有性質,這制約了各方面的積極性。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實施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用,以降低創新成本;設立專業性中試平臺,以降低創新門檻;引導社會資金髮掘科技成果的市場價值和科技企業成長價值,發展科技孵化,以幫助創新主體破除成果轉移擴散的“梗阻”。令人欣喜的是,近期,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用、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等“大動作”不斷,我國科技創新迎來難得的“改革紅利”,各方都應抓住這個機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