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銀行股被徹底激活

  • 發佈時間:2014-12-01 04:31:33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張俊

  ■雋語投資

  【開欄的話】

  A股的賺錢效應毋庸置疑,按照市場的普遍觀點:牛市來了。今天起,投資週刊股市版推出“雋語投資”專欄,聊聊與股票投資有關的機會與感悟。相對投資的複雜性而言,任何個人一家之言對整個系統來説,都可能謬誤百齣。因此,敬請指正。

  市場總是以出人預料的方式演進。一向深居“冷宮”的銀行股上周暴漲,令不少機構驚呼“踏空”。在大漲後的一片唱多聲中,可以預期,本週開始,踏空的機構和散戶追漲銀行股,將是大概率事件。

  短期的追漲殺跌未必是好的投資策略,不過,如果深究政策面、基本面和市場資金偏好,一向萎靡不振的A股銀行股,或許已經被存款保險制度預期徹底激活。至於漲幅的預測,短短幾日就有眾多版本,從20%—50%不等,姑妄聽之。

  筆者認為,銀行股被徹底激活的邏輯如下:

  從政策面看,存款保險制度的出臺預期,無疑是點燃銀行股投資熱情的導火索。消息公佈的第二個交易日,銀行股即出現集體漲停。已經談了多年的存款保險制度,不少人認為將利空銀行利好保險,但主流機構卻似乎早就等待著這一刻:利用消息創出7000億元的全球第一單日成交量。原因是,儘管銀行短期的經營成本將提高,但長期而言會降低經營風險,反轉市場此前對銀行股高風險的擔憂。有了保險兜底,銀行更可以放開手腳,對風險的控制更加收放自如。此外,存款保險制度是利率市場化的必備前提,利率市場化必然推動銀行走向混業經營。無論是再度引入戰略投資者、員工持股和分拆上市,混業經營將使銀行走出高度依靠息差收入的單一路徑,實現營收多元化,真正有機會做到價值重估。

  從估值來看,銀行股是目前A股市盈率最低、且唯一破凈的板塊,在牛市中成為大資金狙擊的目標完全順理成章。統計顯示,自今年7月A股形成多頭行情以來,銀行股成為表現最糟糕的板塊之一,從7月底至今整體漲幅不過10%,遠落後於上證指數。不僅如此,A+H上市的銀行股,A股股價大部分低於H股,顯示出A股投資者對銀行股長期的不看好。背後潛伏的是市場對銀行未來的悲觀預期:息差的持續下降趨勢、網際網路金融的衝擊和壞賬的長期隱憂。目前,這種擔憂顯然無法完全消除,但隨著改革的持續推進,悲觀預期大幅緩解。

  每年超過5%的分紅和低估值讓銀行股成為價值洼地。目前,A股銀行股的整體市盈率約為7倍,市凈率約為0.81倍。滬港通的開通、QFII和險資的加速入市,銀行股無疑將成為寵兒。上週五,市盈率最低的光大銀行強勢漲停,就表明瞭現階段資金對低估值的偏好。這種估值修復,很可能只是開始。未來一兩年,20%以上的估值修復,具有一定的理論依據。

  具體而言,如果能回到1倍市凈率的正常狀態,將有20%以上的漲幅;如果考慮到將來引入戰略投資者,增發價格一般是市場均價的90%,則市凈率被認為至少要達到1.1倍才能保證1倍市凈率的增發價,如此,則銀行股整體預期價格漲幅達30%。

  儘管如此,這些理論上的分析終究要經過市場資金的流動來達成結果,因此,銀行股的實際走勢,未必會有如目前大漲後一片唱多聲那樣樂觀。至少短期而言,大盤在連續強勢逼空後,超買現象嚴重,存在調整的需求。大盤一旦回調,銀行股的勢如破竹將告一段落。因此,筆者認為,中長期看好,謹慎追漲,或許是銀行股大漲後我們比較好的投資策略。

  需要提醒的是,A股喜好中小盤的慣常炒作邏輯,並不會因為大盤藍籌的短期爆發而徹底改變,因此,短期的盛宴過後,市場偏好重回中小盤股是大概率事件。考察目前中小板的技術走勢,醞釀一波中級行情的概率很大。所以,對銀行股的投資,仍不會是激進投資者的首選。沒有上車的,急於上車,或許並非好事。好就好在,利空出清後,底部已經明朗,目前投資銀行股,風險相對可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