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一號”將憑藉什麼進入國際核電市場
- 發佈時間:2014-11-29 01:30:59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馬巾坷
■創新驅動發展
我國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近日終於迎來了國家能源局開出的“路條”,首堆將在福清5號落地。
“華龍一號”是中核集團和中國廣核集團在我國30餘年核電科研、設計、製造、建設和運作經驗的基礎上,充分借鑒國際三代核電技術先進理念,採用國際最高安全標準研發設計的三代核電機型。
此前的8月22日,“華龍一號”的總體技術方案,通過了由國家能源局、國家核安全局牽頭組織的由43位院士、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的評審,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在評審會上明確表示,“有了‘華龍一號’,中國核電‘走出去’將從‘借船出海’走向‘造船出海’,意義重大。”
“華龍一號”將憑藉什麼拿到國際核電市場的入場券?在中核集團副總經理呂華祥看來,一流的技術是我國參與國際核電市場競爭的重要籌碼。截至今年8月底,兩集團專家組進行了8輪充分技術交流,形成了“華龍一號”總體技術方案。
中核集團“華龍一號”總設計師、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邢繼告訴記者,“華龍一號”具有三大技術特色:“177堆芯”“單堆佈置”和“雙層安全殼”,進一步提高了安全性。堆芯是整個核電站的核心所在,“華龍一號”堆芯採用的是177組燃料組件方案,這一技術可使發電功率提高5%—10%,在提高經濟性的同時也降低了堆芯內的功率密度,提高了核電站的安全性;單堆佈置使得“華龍一號”在廠址選擇、電力需求、投資成本等條件上更具靈活性和適應性;雙層安全殼可以抵禦大型商用飛機的撞擊。
“沒有自己的核電技術,只能算核電大國,不能算核電強國。自主開發百萬千瓦級核電,是核工業人的夢想。”在中核集團核動力事業部副主任程慧平看來,核電技術的自主創新之路曲折而漫長。
核工業是高科技領域,它接觸世界前沿技術,需要持續不斷的創新;核工業又是保守決策領域,在安全和政治的雙重約束下容不得一點“萬一”,論證風險、解決風險與創新並存,核工業的自主創新難度可想而知。
“華龍一號”自主創新之路歷經十餘年,期間遇到了經濟社會環境、體制、資金等重重障礙,曾經一度接近夭折,光名字就改了三回。2011年,正當大家期待的國産百萬千瓦級核電就要落地時,日本福島核事故發生了。當年3月16日,“國四條”出臺,要求暫停所有在建核電項目,全國乃至全球核電面臨著大調整。
“華龍一號”的研發何去何從?
“中核集團的創新驅動機制有效推動了‘華龍一號’的研發進程。”呂華祥告訴記者,這首先體現在投入上。作為集團重點科技專項,“華龍一號”的專項經費達7億多元,在國家經費支援很少的前提下,集團自籌了鉅額經費支援項目研發,這在中核集團歷史上還是首次。
中核集團在2010年設立集團重大科技專項,從政策上給予了科研項目極大支援,對專項實施兩總制管理,並給予了充分的配套條件和人員待遇保障。該專項設立以來,每年集團主營業務收入中要撥出4%支援科技研發。為真正實現以創新驅動産業發展,中核集團成立核動力事業板塊,將集團分散在各處的核動力研發能力集中起來,不讓其淹沒于“核電産業”——以發電效益為驅動的産業模式中。
“‘華龍一號’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是從無到有的創新過程,是上下同心,全面協作,集智聚力的大噴涌。”邢繼説。
(科技日報北京11月2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