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電話詐騙多發折射民眾缺乏安全感

  • 發佈時間:2014-11-26 09:29:25  來源:杭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陳恩摯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當你走進銀行,就會看到各種“預防電話詐騙”的提示。若是在晚上,一些自助銀行甚至還放起迴圈廣播。

  即便如此,電話詐騙還是時有發生,案件數量居高不下。據公安部統計,2013年電話詐騙發案30萬餘起,群眾損失100多億元。

  這些詐騙案件的形式和過程都非常相似:找個理由,打進電話——“執法人員”在那頭威嚴的告訴你,你涉嫌某某犯罪活動——幫你洗脫嫌疑,讓你匯錢到“安全賬戶”。

  説起這些,很多人都會覺得很搞笑,甚至可能感覺那些受騙的人需要“補腦”。但是,每年有那麼多人會上當,還是要引起我們的反思。

  一定程度上,其原因可以解讀為,面對執法人員,老百姓底氣不足,感覺自己是弱勢群體,缺乏安全感。而深層次的原因是,在現實的司法和執法實踐中,執法人員的權力往往缺乏有效監督和約束。

  記得在去年底,廣東清遠市清城區一位環保局局長被曝在和朋友聊天時稱,“可以分分鐘可搞垮一家企業”。儘管他的説辭有誇張的成分,但也暴露了一些現實問題。

  這些現象和問題造成一些老百姓的錯覺,誤以為執法人員找個理由便可“為所欲為”。同時,在經濟社會轉型階段,也不排除有一些商人為了企業生存和商業利益最大化,遊走在法律的灰色地帶,時刻膽戰心驚。加之,我們在私有産權保護方面曾經走過一些彎路,加重了“有産者”的不安全感。

  值得一提的是,民眾缺乏安全感對經濟社會並不完全是壞事情,可以説是有利有弊。

  好處是,不安全感可以激發很多民眾不斷努力進取,希望通過不懈努力獲得成績和社會認同感,用成功來取得相對的安全感。這樣一來,每個人的努力會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的合力。

  但是,不安全感帶來了焦慮情緒,急功近利又導致了投機、浮躁心態。這些心態影響了企業和個人職業精神,禁錮了人們的創新思維,壓抑了個人的靈感和好奇心,使整個社會的科技創新動力減弱,企業活力受到影響。

  其實,電話詐騙高發只是洞察當前經濟社會的一個視角。在當前,很多社會經濟現象都與民眾缺乏安全感有關。比如近年來的公務員熱。事實上,很多時候,家長讓孩子考公務員,不一定是希望他當大官,只是希望有一份穩定的保障,減少不安全感。不過,這樣的導向和思維模式顯然是經濟發展的絆腳石。

  由此看來,提高民眾的安全感已經迫在眉睫。而解決這一問題,最核心的是推進法治,約束公權力。

  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必須以規範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

  我們相信,若法治建設能取得重大進展,將對中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生深遠的影響。對此,我們充滿期待。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