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拿什麼來保鮮儲存糧食

  • 發佈時間:2014-11-26 04:59:57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目前,我國糧食儲備從單純追求數量安全,發展到兼顧品質安全、生態安全。保障儲糧安全,最大潛力在科技,根本途徑也在科技。

  國家糧食局日前召開全國糧食科技創新大會,發佈了糧食儲藏成套新技術新工藝整合創新、庫存糧食識別代碼及物聯網應用技術等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和前沿技術,為保障糧食數量安全、品質安全和生態安全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

  保數量安全

  當前在我國糧食供求關係長期處於緊平衡的態勢下,採用儲糧新技術,最大程度減少糧食儲存過程中的數量損失,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糧食倉容已經超過3億噸,高大平房倉、淺園倉、立筒倉成為主流倉庫,糧庫單體倉容達到5000噸甚至30000噸以上。《經濟日報》記者在各地調研時了解到,隨著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水準提升,各地糧庫廣泛採用機械通風、環流熏蒸、穀物冷卻和糧情監測“四合一”儲糧技術,有效降低了糧食損失損耗。全國有5000多萬噸倉容的中央儲備糧庫和1500多萬噸倉容的地方儲備糧庫,採用了“四合一”儲糧技術,糧食損失損耗從4%降到1%以內。

  然而,佔我國儲備倉型80%以上的高大平房倉,長期存在地面通風道影響機械化糧食進出倉作業的問題,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剛剛發佈的糧食儲藏成套新技術新工藝整合創新,其中內容之一就是改變以前的豎向通風地上籠,轉變為“風道上墻”的橫向通風,實現糧食進出倉完全機械化作業,進出糧效率提高2至3倍,同時升級了糧情檢測、穀物冷卻和蟲霉防治等技術,實現綠色儲糧。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開展倉儲設施建設和“危老倉庫”改造,糧食儲藏成套新技術新工藝整合創新大幅提升了糧食倉儲作業全程機械化、綠色生態儲糧和糧情檢測分析智慧化水準,將為國家1000億斤新倉建設和危倉老庫改造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保品質安全

  針對真菌毒素、重金屬和農藥殘留嚴重威脅我國糧食安全的問題,要加快科研攻關,通過利用生物降解等技術,對已污染糧食進行安全再利用,實現糧食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由於氣候異常,我國每年都因小麥、玉米爆發赤霉病,造成相當多的糧食存在嘔吐毒素超標問題,不能食用甚至不能做飼料使用。經過研究,我國真菌毒素污染糧食安全合理利用技術已取得突破,可以通過物理技術和生物技術,消減糧食中的真菌毒素,使受到真菌毒素污染的小麥、玉米資源得到安全的價值最大化利用。剛剛發佈的嘔吐毒素超標小麥在多種加工利用途徑中的脫毒技術,可以使嘔吐毒素超標小麥做原料生産的酒精不含毒素;小麥麩皮經過固態發酵處理,不僅使毒素含量符合相關飼料安全國家標準要求,還增加了營養,提高了消化利用率。“這項研究成果可以實現在確保食品和飼料安全前提下,安全利用嘔吐毒素超標小麥。”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孫長坡説。

  近年來,隨著糧食重金屬及真菌毒素超標等事件的出現,糧食科研單位在糧食污染物快速檢測、糧油安全標準制定、真菌毒素削減等方面加大了科研攻關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一個樣品可以同時檢測出十幾種毒素的快速檢測方法。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開發出儲糧真菌危害早期檢測方法和高靈敏度檢測儀器,可提前1個月對糧堆發熱進行預測,並建立了儲糧真菌危害判定標準。這些技術為防止霉變糧食入庫以及防止入庫後糧食霉變提供技術支撐。

  確保儲糧品質安全,還是要建立一套糧食原産地可追溯制度和品質標識制度。航太資訊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庫存糧食識別代碼技術,對每一個自然糧食存儲貨位進行標準化編碼,記錄糧食從收購入庫到倉儲環節,直至出庫進入加工環節的整個流通情況。

  航太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金卡分公司副總經理陳召安認為,庫存糧食識別代碼相當於糧食的“電子身份證”,包含了糧食産地、收穫年度、品質資訊、流通軌跡等全部資訊內容,消費者或用糧企業可以通過讀取識別代碼,了解所購糧食的詳細資訊;監管部門通過識別代碼的應用,建立糧食識別制度和追溯機制,實現散糧可以標識,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蹤,原因可查明,資訊可查詢,責任可追究的糧食品質安全保障措施。“庫存識別碼是糧食行業資訊化的一項技術創新,廣泛深入地推廣應用,會對糧食流通産生變革性的影響。”陳召安説。

  保生態安全

  我國糧食儲藏正在向“綠色、生態、智慧、高效”的生態儲糧階段轉型發展。確保生態儲糧安全,就要大力推廣使用非化學藥物殺蟲技術和節能減排技術。

  隨著綠色儲藏、智慧倉儲、快速檢測、新能源利用和生物殺蟲技術等新技術的研發和産業化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國糧食儲藏正由“無蟲害、無霉變、無鼠雀、無事故”的安全儲糧階段向“綠色、生態、智慧、高效”的生態儲糧階段轉型發展。

  在糧食儲存過程中由於過度使用儲糧化學藥物殺蟲容易導致糧食二次污染。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曹陽表示,採用多介質環流防治儲糧害蟲技術,整合使用充氮氣調儲糧技術和食品惰性粉氣溶膠防蟲技術,有利於提高綠色儲糧水準,進一步減少化學藥劑使用。

  據了解,中央儲備糧庫和地方儲備糧庫以及一些企業糧庫,現在廣泛推廣使用非化學藥物防治技術,減少儲糧化學藥劑的使用量。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一直致力於綠色儲糧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在東北、西北、華北地區的直屬庫通過推廣隔熱保冷、膜下環流通風、緩釋通風等技術。目前,三北地區低溫和準低溫儲糧比例已經達到80%以上,宜存率由60%提高並保持在95%以上。長江以南直屬庫儲存的中央儲備稻穀已經全部推廣採用降溫通風、穀物冷卻機、壓蓋隔熱等控溫技術措施,有效減緩了儲糧品質變化。中儲糧還整合創新並推廣應用了富氮低氧儲糧技術,這是一種純綠色的儲糧害蟲防治技術。目前中儲糧氣調儲糧規模超過1000萬噸,在害蟲防治、保質減損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

  目前,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正在開展我國儲糧害蟲發生發展規律和預警技術研究,在全國範圍內,跟蹤調查監測儲糧害蟲種類和種群密度變化,建立了我國儲糧害蟲預測預報數據庫,開發儲糧害蟲快速鑒定開展技術。“這將為建立我國儲糧害蟲監測預警及綜合防治體系提供重要支撐。”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院長杜政説。

  確保儲糧生態安全,還要大力推廣節能減排。中儲糧總公司對大部分糧食烘乾系統進行了脫硫除塵、餘熱回收等技術改造,採用智慧通風系統避免了無效通風,推廣了節電控制器等設備,整體用能、節能效率居於行業領先水準。同時,在安徽、湖北、江蘇、湖南等分公司推廣集“清理、烘乾、加工”三位一體的稻穀烘乾整理模式,用稻殼做燃料,每處理300噸高水分原糧可節約2噸燃油或7噸無煙煤,提高了糧食資源利用效率。

  目前我國糧食儲藏技術在很多方面已經居於國際一流水準,但是距離綠色、健康、智慧、環保等要求,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要確保儲糧安全,根本途徑就是深化糧食科技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實施“科技興糧”工程,促進糧食科技創新發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