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黃版的“中國合夥人”
- 發佈時間:2014-11-25 08:53:32 來源: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900畝韭黃地裏上演大逆轉——
成立3年幾乎零利潤,甚至付不出地租和工人工資,到了今年,卻實現畝純利3000元,年賺270萬元,有何魔法?
王洪青、馬文龍和宋建,或是北大法學院畢業生,或是房産等行業老闆,捲起褲腿下鄉,在郫縣唐元鎮攜手包地900畝種起韭黃,也成為全國最大韭黃單體種植戶。三位韭黃版“中國合夥人”,把工廠標準化生産線和管理模式搬進了農田。
□羅之飏 孫振宇本報記者 李淼 文/圖
引進“生産線”一畝純賺3000元
11月13日,郫縣唐元鎮青羊村,冬日暖陽灑滿900畝韭黃基地,工人們正將帶著露水的韭黃清洗打包,一輛輛運輸車往來穿梭。
掏出今年10月的工人薪資表,錦寧生態農業開發公司負責人之一王洪青掃了一眼:最少的1500多元,最多的竟有近4000元。
這樣的薪酬,在採用標準工序計件前,簡直不可想像。那時,工資按天算,50元一天,基地農民每月最多也就1500元。對於基地大多數“60後”留守老人而言,1500元薪酬並不算低,但換來的卻是消極怠工和低下的勞動效率。
“按天算工資,每天干多幹少都是那麼多錢。鋤一畝草,十多個人在那裏閒聊拖遝,一天都幹不完。”宋建説,基地從2011年成立後的近三年裏,幾乎沒有盈利,産品銷售額甚至不足以支付土地租金和工資。
面對嚴酷現實,韭黃版“中國合夥人”數次閉門,颳起陣陣“頭腦風暴”。“為何不試試工廠裏標準化生産線的運作模式!”三人一拍即合,接著各顯神通,參照工廠標準化管理模式,專門為基地制定一套《韭黃栽培管理各工序價格及標準》,播種、苗期管理、田間管理直到收割,23道工序操作規程及價碼一目了然。
做廂要平整,廂面無粗糙大土塊,溝底松土必須達2寸以上……做廂、覆膜500元一畝;人工除草100—200元/畝;收割打捆500元一畝……就像在工廠標準化生産一樣,每個步驟都有嚴格標準,每道工序都計件算價。
今年初,新“生産線”在韭黃基地開工,效果立顯。“基地每畝平均單産由3000斤提高至4000斤。”王洪青介紹,按出田均價每斤5元算,每畝可實現産值2萬元,每畝年均純利潤3000元。
升級“大包乾”超産千斤多掙16萬元
引進“生産線”,只是牛刀小試。
嘗到甜頭後,王洪青和他的韭黃合夥人們正全面實施升級版管理模式——農田勞務合作承包制。
以前,三位合夥人從未涉農,如果事無巨細全管完,力不從心,效率也不高。勞務合作承包制的核心,就是讓王洪青等人將精力集中于管理和行銷,將種植環節“大包乾”出去。
“以50至100畝為一個生産單元,每個生産單元設置1個生産組長、3—5個固定成員以及不定數量的零工,生産組長和固定成員為承包人。”王洪青介紹,此外,還確定了“公司、承包人和零工利益一體化”標準。“每畝按平均産量的80%作為基本標準,達標並超産的小組,生産組長享有超産的20%部分。”王洪青介紹,利益深度捆綁,激勵鬥志,一旦有人偷菜,因為事關所有人,大家都願主動監督防範。
生産組長是生産單元總負責人,從播種到驗收一肩挑,公司要做的只是派人抽檢,管理運作成本因此大幅降低。
“承包100畝,1個組長、5名固定人員,計件工資外,團隊一畝如超産1000斤,就收益16萬元。”生産組長、“土專家”謝祥舟直言“壓力山大”,但也盼頭十足。
“我上月工資3745元。”分揀工代功德一刻也不願停下手裏的活。不遠處,64歲的張友玉正忙著清除浮土。她已是專業除草做廂工人,每月能掙3000元,加上每年1萬多元流轉租金,守著家門口,比外出打工的娃娃們還強。
兩套管理模式讓基地駛入“快車道”,目前,基地已是國內單戶規模最大的韭黃種植基地。
韭黃合夥人們又有了新打算。“明年再擴容300畝,融入鄉村特色度假旅遊元素,靠産業鏈延伸賺取第二桶金。”宋建説。
記者手記
知識攪活農業“藍海”
農田裏一年能掘金270萬元,種韭黃照樣當全國冠軍。這説明,農業大有可為。
王洪青和他的合夥人,靠讀書從農村躍過“龍門”,再從商界返回“農門”,成為“新農人”。誘惑他們的,正是農村財富新洼地的無窮商機。
這並非個案。近年來,從商界巨頭到小微企業,工商資本紛紛扎堆農田。跟隨工商資本下鄉的,首先是資金和技術。然而實踐證明,僅靠砸錢和開工新技術,收效並不顯著。傳統農業實現向現代農業的蝶變,其對先進理念和管理模式的需求更為強烈。
韭黃基地的逆轉,就是這樣一個例證。農民變員工,從“磨洋工”到搶著幹,收入從維持生活到比肩白領,都是因為遊戲規則的改變,讓生産效率也因此巨變。
農村需要新型農民,農業更期待新技術、新觀念和新模式。要攪活農業“藍海”,用知識才能改變農村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