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8月16日 星期五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豆腐腰”上的扶貧攻堅

  • 發佈時間:2014-11-24 02:29:5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李海濤張培奇通訊員尹祖濤張建磊

  河南省封丘縣黃河灘區,正處於黃河“銅頭鐵尾豆腐腰”處。由於政策制約和防洪需要,這裡基礎設施落後、農業生産條件差、工業項目不準進入,灘區經濟社會發展一度受到限制,曾是封閉保守、貧窮落後的代名詞。

  然而長期以來,封丘幹部群眾從來沒有停止過與貧困的抗爭。特別是近年來,封丘縣依託黃河灘區豐富的農業資源和人力優勢,不斷促進灘區産業結構調整和加大灘區專項扶貧力度,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培育黃河灘區特色主導産業,強化産業支援,走出了一條灘區群眾持續發展、脫貧致富的扶貧開發新路子。

  原來的爛泥路變成了縱橫交錯的柏油路,昔日的土坯房變成了一棟棟新樓房,曾經貧瘠的灘地變成了一座座特色産業種植基地……近8萬灘區群眾欣喜地感受到了生産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

  灘區扶貧搬遷:讓灘區群眾換個“活”法

  如今,李莊鎮姚莊村83歲的常金波老漢沒事就愛到初顯雛形的李莊社區轉悠,心裏總有説不出的高興。

  常老漢生於黃河灘區、長在黃河灘區。兒時灘區風沙遍野、十年九淹的情景深深地印在他的心裏。現在,他一家3代還住在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5間平房裏,墻面斑駁,雨天漏雨,風天透風。

  一想到能搬出灘區,住進孩子上學就近、縣城公交直通、出門水泥路、夜晚歸來有路燈、超市書屋廣場啥都有的新社區,他就激動得睡不著覺。

  “黃河灘區是封丘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灘區的小康就沒有封丘的小康;沒有灘區群眾的脫貧,封丘就無法實現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封丘縣委書記李暉對黃河灘區的扶貧攻堅工作認識深刻。

  據調查,僅新中國成立以來該縣就發生了10多次水患,累計造成沿黃村莊近萬間房屋被毀,數萬畝土地塌入黃河。並且灘區內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比較落後,交通閉塞,農民改善生活、生産條件願望強烈。

  “實施灘區村整體搬遷,可以從根本上破解黃河灘區農民脫貧難。”李暉介紹説,為了讓灘區群眾早日脫貧致富,2013年10月封丘縣經過多次論證,在合理規劃、科學決策的基礎上,在全省率先啟動了李莊黃河灘區扶貧搬遷項目。該項目在黃河大堤北側2公里處建設李莊社區,可容納3萬到5萬人,計劃5~7年全部建成。項目已被省委、省政府確定為河南省黃河灘區搬遷的3個試點之一。

  為確保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可致富,該縣以産業發展促進群眾就業增收,依託中糧、中儲糧、豫糧等集團公司基地建設項目,發展公司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業效益。規劃建設黃河灘區農民創業專業園區,重點發展特色水産養殖、有機蔬菜、園林花卉和休閒觀光等産業。根據灘區不同優勢打造三個特色農業産業區,實現農業産業的科學佈局,以産業支撐帶動灘區群眾致富增收。

  該縣主管農業的縣政府黨組成員蒿良萬告訴記者,群眾搬遷後,灘區內耕地可達31萬畝,按每畝新增産值1000元計算,灘區群眾可以增收3億元。灘區8萬群眾,每人平均增收近4000元。僅農業一項,就可大大加快灘區群眾小康步伐。

  特色産業扶貧:拓寬灘區群眾致富路

  走進位於黃河灘區的荊隆宮鄉東大宮村樹莓種植基地,大片大片的樹莓在和煦的陽光下蓊鬱地生長,這是大河農業種植合作社前年引種的。該合作社理事長衡家強告訴記者,因為是剛栽種兩年,挂果並不多,但合作社今年已經收入了近50萬元,看來盛果期每畝收入1萬元是有把握的。

  “收了麥子種棒子,年年都是老樣子。”3年前,衡家強過的就是這樣靠天吃飯的生活,一家幾口人始終處於貧困狀態。2012年在扶貧資金的幫助下,他建立了大河農業種植合作社,承包了240畝黃河灘地種植樹莓。如今合作社吸收成員30多戶,吸引本村和周邊村莊20多人常年在此打工。

  近年來,封丘縣致力於樹莓産業發展,依託生命果和津思味兩大樹莓加工龍頭企業,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樹莓種植基地、樹莓飲料和凍乾果加工基地,使樹莓産業成為有效破解農村貧困戶脫貧難的支柱産業。

  “目前,全縣樹莓種植面積達到5萬畝,發展樹莓專業合作社20多家,輻射帶動貧困戶9000多戶,戶均增收1.3萬元,扶貧效益十分顯著。”該縣扶貧辦主任化志介紹説。

  封丘縣正是抓住了優勢産業扶貧這個關鍵點,大力開展特色産業扶貧,形成了“以點帶面、遍地開花”的良好扶貧局面,在灘區相繼形成了尹崗鄉苗寨村、李莊鎮貫臺村、荊隆宮鄉東大宮村等10多個樹莓種植基地,帶動了近2000戶灘區農戶種植樹莓1萬多畝。如今,越來越多的灘區群眾嘗到了特色産業扶貧發展帶來的甜頭,貧窮落後的黃河灘區正在以強勢的發展勢頭向致富路上大步邁進。

  實施精準扶貧:扶出灘區群眾新希望

  10月22日,陳橋鎮蘆莊村村民吳海彥又出手了200公斤金銀花。“俺縣的金銀花是通過國家地理標誌認證的,每公斤比其他地方的金銀花市場價高出近20塊錢。這200公斤金銀花,俺至少能賺兩萬塊!”吳海彥家裏7口人,父親長年臥病在床,是村裏有名的貧困戶。2012年,在扶貧部門的幫助下,他開始種植金銀花,如今終於摘掉了戴了多年的“窮帽子”。

  過去人們常把扶貧資金比作“胡椒面”,什麼地方貧困,就在當地平均“播撒”,這種扶貧方式很難從根本上達到治貧效果。近年來,封丘縣不斷創新扶貧工作機制,針對灘區群眾需求,大力實施精準扶貧,不撒胡椒面,不再分條塊,真正給困難群眾帶來真金白銀。

  “往年俺家種那6畝地,忙活一年賺下幾個錢,剛夠孩子唸書。現在一年就能賺2萬多元,還住上了新房,日子是越過越有味道!”説起目前的生活,荊隆宮鄉金龍口村村民蔣震波很是滿足。

  前年,蔣震波經過扶貧精準識別,被納入扶貧對象,獲得了到戶增收扶貧資金。他依靠自己有種植果木的經驗,利用自家幾畝地試種晚秋黃梨。去年初次挂果,一畝地就收穫了2000多斤黃梨,畝收入達到了6000多元。今年,他成立了晚秋黃梨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周邊5個村莊80多戶農戶一起幹,現在全鄉黃梨種植面積已達500畝。

  “怎麼幫,群眾‘點菜’,政府‘下廚’。封丘縣結合國家扶持政策和縣情,積極幫助灘區群眾理清發展思路,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真正把灘區資源優勢挖掘出來,把扶貧政策能量釋放出來。”封丘縣縣長荊汝大説。短短幾年,該縣扶貧開發已使灘區近萬名群眾脫貧,培植了十幾個扶貧産業,使2萬多灘區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