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8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踐行使命 傾情鑄盾

  • 發佈時間:2014-11-24 01:31:32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宋 莉

  應急救援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0年來最大降雨量,空前的暴雨嚴重危及首都交通和市民生命安全,市區多處交通要道積水嚴重,最大降雨點房山地區出現山洪暴發。

  災情危急!7月22日淩晨,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臨危受命攜自主研發的城市救災應急供排水大型裝備緊急馳援,第一時間趕赴房山區長陽鎮京港澳高速公路重災區現場。僅用30分鐘,裝備安裝完成,並以每小時排水近千立方米的作業量,將京港澳高速公路積水抽排到遠離作業現場的河中。作業啟動後不久,積水水位迅速下降,京港澳高速上被積水淹沒的數10台車輛最終露出水面,現場掌聲雷動!

  作為我國最大的應急救援裝備研發生産商和應急救援防護品研發供應商,無論是南方雨雪冰凍,還是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重大災害,新興際華集團總是第一時間衝鋒在前,用最尖端的技術和産品,一次次在最危急的時刻守護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産安全,踐行著國家使命,彰顯著企業的社會責任。

  産業創新合力共贏

  作為央企50強和世界500強,新興際華集團近年來依託幾十年軍隊後勤保障的基礎優勢,將應急救援産業作為集團的重點發展産業之一。

  “新興際華集團由解放軍總後勤部78家企業打包成立,有與生俱來的軍企血統,有根深蒂固的責任心和創新傳統,除了在新興鑄管、冶金等領域有世界一流的技術和産品外,在應急救援領域也開發了一大批填補國內空白的應急救援産品。”新興際華集團副總經理、新興重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彬向記者介紹,集團擁有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0余個,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8家,應急救援專利200余項。同時,集團所屬的100余家企業分佈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市場網路遍佈全國各地及海外市場,有利於應急産業資源的調度與快速積聚。

  走上“軍民融合”道路後,新興際華調研發現,儘管近年來國內應急指揮平臺、應急預警資訊發佈平臺、應急救援裝備與隊伍、應急物資儲備庫等應急體系已開始建設,但在不少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過程中,依然暴露出了我國社會整體應急意識差、應急救援技術和裝備落後、應急産品市場不成熟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卻不是一個企業的力量可以解決的,必須聯合全國應急救援領域的行業尖兵攜手打造一個完整的應急救援保障體系。

  2011年8月,由新興際華集團牽頭,聯合清華大學、北京市生産力促進中心、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等單位共同發起成立“應急救援裝備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目前,該聯盟已有成員單位千余家,探索建立了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的産學研相結合的緊密型創新合作機制。繼去年10月成功入選科技部國家試點聯盟後,今年2月,國際應急管理學會(TIEMS)中國委員會又將秘書處設在該聯盟。

  2011年11月5日,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和企業共同推動成立的集應急救援行業總部、研發基地、孵化基地等功能為一體的“新興際華應急救援科技産業園”在北京豐臺簽約建設。産業園一期目前正在建設中,將逐步完善輕型高機動裝備區、綜合服務配套區、智慧安防産業區、産業服務區和展示發運區在內的五大功能區。2014年4月,該園被北京市科委認定為“北京國際科技合作基地”。

  技術創新護航生命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發展中國的應急救援産業,除了整體體系的佈局外,當務之急就是加強技術與裝備力量。楊彬介紹,我國不僅是災害大國,發生災害種類多、頻率高、分佈地域廣、造成損失大,而且應急救援形勢的嚴峻性是由我國的特定國情決定的:城鄉差異大,基礎設施發展不均衡。大城市聚集了龐大的人口、資源、産業,城市受災對象的集中性、城市災害後果的嚴重性和放大性使應急管理工作任務繁重,而中小城鎮往往基礎設施發展不均衡、安全保障能力偏低,在抵禦自然災害和公共衛生事件方面的能力尤為薄弱,從而形成我國高風險的城市和不設防的鄉鎮並存的局面。

  “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本屆政府力推的重點改革,已被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城鎮化背景下的救援、工況的複雜性決定了應急救援裝備必須具備較高的機動性,即越野性能優越、反應速度快,可以第一時間到達災害現場。

  2014年1月11日淩晨1點37分,雲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獨克宗古城大火造成242棟房屋被燒燬,古城內部分文物、唐卡及其他文化藝術品被燒燬,經濟損失無可估量。人們在惋惜這樣一座集區域民族風情、傳統文化、特色建築于一體的歷史名城毀於一旦的同時,也在紛紛質疑一把火何以燒掉半座城。當地消防官兵雖然在接警1分鐘後就出警,但由於街道狹窄,消防車輛無法進入,消防水源不足,又缺乏與消防車配合的遠端供水裝備,火勢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擁有現代化救援裝備的2000余名官兵望火興嘆,最後只能運用大型工程機械將木質結構建築強行拆除,開闢出隔離帶,阻止火勢蔓延,半座古城最終葬身火海。

  鋻於此,由新興際華集團集合應急救援裝備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內各家成員的尖端技術和産品優勢,共同打造符合我國國情的、城鎮化背景下的高機動應急救援裝備系統平臺,採用“模組化、標準化、輕量化”設計,可滿足高速運送要求,且具有更強的通用性和可維護性。系統裝備高機動相應、快速到位,實操性強,可最大限度地搶救生命財産損失,突破了制約我國救援能力提升的關鍵技術瓶頸,目前,該裝備系列樣車試製已進入尾聲階段。

  模式創新未雨綢繆

  “應急産業是一個新興産業、朝陽産業,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發展成為支柱性産業,也是服務業中的一支生力軍,發展應急産業是國內外形勢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楊彬看來,我國在應對重大特大事故時的綜合能力還不夠,救災主要依靠軍隊和少數的國家及省市救援隊,專業人員少而流動性高,且專業化設備靈活性差,往往在救災過程中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此外,民間擁有應急救援能力者為數不多,並不能適應應急救援的整體需要。

  因此,中國應急救援産業的發展,不僅需要國家政策的引導和支援,也需要應急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更需要科研機構以及有戰略眼光的企事業單位,通過資源整合和科技創新,向政府和社會提供全方位的先進的應急技術、完善的應急物資儲備保障體系和科學的應急諮詢培訓服務等。

  “應急救援必須抓住最寶貴的災後72小時,最有效的模式是社區模式,應該建立廣泛的應急救援志願者隊伍,並配備專業化的輕型高機動裝備,讓他們成為救援主力。”

  楊彬認為,就近救援是效率最高的救援,而且我國急需配置應急救援力量的地區往往是老少邊窮地區,這樣的國情,不允許走“只為應急而備”的應急救援産業化道路,而應走一物多用的道路,也就是“平戰結合”的模式。讓高端的應急裝備和先進的應急技術在“平時”就能發揮作用,在“戰時”(應急時)則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應急産業是一種跨領域、跨行業交叉滲透的綜合性産業,無論哪一個企業,哪一個政府部門,都難以獨立支撐,必須建立一個高效對接的平臺機制,一方面集聚適合“移動作戰”的應急救援關鍵性技術和裝備,另一方面,集聚亟須應急救援裝備武裝的地方誌願者隊伍和相關管理部門,讓技術、産品與需求建立長效聯繫並且未雨綢繆。

  為了切實推動應急救援産業走上正軌,楊彬建議,應該儘快制定和頒布具體的扶持政策,並出臺科學的應急救援産業發展規劃和可操作性強的實施方案或細則,出臺統一的具有權威性的應急救援産業標準、産品目錄和區域産業基地發展指導書。建立國家級和地方級應急救援産業示範基地,通過基金、社會融資、財政補貼、稅收減免、政府採購等措施大力扶持應急救援産業發展。

  目前,新興際華已同豐台區地震局簽署共建協議,擬向該局提供即將下線系列裝備進行試用,共同試點組建並培訓全國首支由企業和地方共同組建的應急救援志願者隊伍,未來還將把成功經驗複製到全國各地,傾力打造全國應急救援的堅強後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