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甸地震加快應急救援産業整合步伐
- 發佈時間:2014-08-13 01:31:07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8月3日16時30分,雲南魯甸發生6.5級地震。回溯整個應急救援歷程,救災應急機制的高效、有序、科學這些特點逐漸展現在人們面前。海外媒體也注意到我國在此次雲南魯甸地震應急救援的新變化,並作出了積極評價——“中國是地震多發國家,從這次救援來看,中國政府在不斷改進地震救援機制,在救災方面做得越來越好。”
“中國已經進入突發事件多發期,高效的應急救援不僅需要完善的應急管理體系,還需要先進適用的應急技術和産品。”應急救援裝備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下簡稱“應急救援産業聯盟”)秘書長楊金花説,“由於我國應急産業剛剛興起,中國的應急技術和産品相比國外仍有較大的差距,尚不能滿足突發事件應對的要求。”
2008年汶川地震後,我國的應急産業逐步興起,專業化的公司及産業聚集區陸續出現。應急産業是一個橫跨多個行業領域的橫向産業,産品、技術等各類産業資源非常分散,制約著我國應急技術的進步和應急産業自身的發展。2011年8月,中國第一家應急産業聯盟——應急救援産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成立,本期創新工場,科技日報專訪聯盟兩位負責人,以期了解我國這一新興産業的發展現狀。
産品分散化、碎片化,整合才能應急
一次突發事件,涉及的應急救援裝備和系統可以多達上百種,從災害遙感監測的衛星到現場災情探測的無人機,從指揮部的應急指揮平臺系統到現場應急通信指揮車,從可以在複雜地形下暢行無阻的全地形應急運輸車到應急舟橋,到道路搶通時起到重要作用的各類工程機械裝備,以及以飛機為主體的各類空中救援裝備……每一個環節都不可缺少,每一個細節都不容忽視。“這些裝備産品都有專門的機構來研發和生産,作為一個産業,我們必須將這些分散資源整合起來,為高效應對突發事件服務。但是應急産業分散化、碎片化的特點給應急産品及産業市場的規範化和標準化帶來了很大的困難。”楊金花説。
據楊金花介紹,應急救援産品主要包括應急準備、監測預警及救援處置三大類産品。以救援處置産品為例,一次救援需要用到的救援處置産品涉及通信指揮系統、通信指揮車、單兵通信裝置、移動應急平臺;應急交通運輸産品不僅需要水上、陸地、空中的,甚至有時還需要全地形等適應各類環境應急交通運輸産品;工程救援産品則需要用到挖掘機、破拆機、推土機和路面機等;而參與搜救營救工作以及醫療救援的産品更是不勝枚舉。在她為記者提供的一份“應急産品體系指導目錄(第一版)”中,就提到應急準備産品、監測預警産品、救援處置産品等,共計21類。《目錄》是聯盟最新發佈的行業研究成果,第一次對應急産業産品體系進行了較為專業和權威的界定,明確了應急産業的概念範圍,這是應急産業向規範化和標準化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
“目前,中國面臨的公共安全形勢十分嚴峻,不管是地震、洪澇、颱風等自然災害,食品安全、突發疫情等公共衛生事件,交通事故、企業安全生産事故等事故災難,還是暴力恐怖襲擊等社會安全事件,今年來時有發生。很多問題不僅需要全面、細緻的提前預防和準備,更需要及時的監測預警和高效的現場救援處置。馬航搜救工作就部分地顯示了我國在某些應急裝備技術方面和西方發達國家還是有一些差距,中國應急技術創新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楊金花説。
僅有應急産品還遠遠不夠
“應急救援關乎人民的生命和財産安全、關係社會穩定乃至國家的安危,災害頻發呼喚著應急救援技術的進步和應急産業的發展。專業的技術救援和處置是科學有效應對突發事件的最有力手段。”聯盟技術救援隊隊長姜小虎説。
“除了提供應急救援産品,我們需要將更多的科技力量注入應急救援工作作為支撐。”據他介紹,此次魯甸地震中,聯盟核心成員單位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和雲南昭通地震局聯合建設的地震預警系統成功預警雲南昭通魯甸發生的6.5級地震,為昭通市區和昆明分別提供10秒、57秒預警。“不要小看這幾十秒甚至十幾秒的預警時間,這些時間足以幫助很多人逃離災難。”
在得知此次雲南魯甸地震災難消息後,聯盟立即召開緊急會議,第一時間調撥專業的技術救援裝備,抽調經驗豐富的技術救援人員,由新興際華應急裝備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永宏帶隊,聯合北京市、豐台區地震局、 武警十五支隊、武警三院、新興際華應急裝備技術有限公司救援人員15人從北京出發,另有聯盟單位陜西西安西川醫療器械公司3人,攜帶兩套生命探測儀再加上聯盟北京展廳的一台生命探測儀,共三台奔赴災區。姜小虎介紹説:“這支隊伍裏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包括勘探人員、搜救人員,還包括提供心理救治的醫療人員,以及負責調度的通信人員,是真正的技術救援隊伍。”
“災區需要的除了應急救援産品、技術支援,還有就是專業的救援人員。”姜小虎説,“很多一線救援的實戰經驗讓我們發現很多志願者雖然是好心,但是缺少專業的救援知識往往幫了‘倒忙’。專業的救援力量不僅包括專業救援隊,還可以包括經過專業培訓的志願者和公眾。專業救援隊對應急救援固然重要,然而,當突發事件造成道路不通、交通堵塞的時候,救援力量到達現場需要較長時間,可能錯過最佳救援時機,這時提升公眾及志願者的自救互救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經過專業培訓的、網路化分佈的志願者,將是突發事件發生後第一支重要的互救力量,而經過專業培訓的公眾將是最重要的自救力量。我國現階段針對志願者和社會公眾的應急培訓演練體系亟待建立,這是下一步應急産業需要重點關注和努力的方向。”
兼具經濟社會效益,亟須社會資本投入
我國是世界上受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由於國土面積大,每年各類災害頻發,且分佈廣、損失重;部分行業重特大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隨著人員流動日益頻繁,公共衛生事件開始成為嚴重威脅。種種突發性公共事件,不僅造成生命財産的巨大損失,還影響社會穩定,甚至危及國家安全,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産生重大影響。
楊金花表示,應急事業的發展對應急技術的進步和應急産業的發展呈現出迫切需求,聯盟正是在這一形勢下應運而生。聯盟旨在成為高端的應急技術聯合創新平臺,整體的應急解決方案服務平臺和積極的應急救援社會責任履行者,並堅持以“整合産業資源、創新應急技術、提升應急能力、保障公共安全”為使命。
聯盟成立以來,先後受國家發改委、工信部、民政部委託,組織編寫有關應急産品目錄,開展應急企業資源調查,建立應急資源數據庫。此次魯甸地震發生的第二天,聯盟向國家發改委提供了為數72家的應急物資生産企業名單,企業主要分佈在雲南周邊的四川、貴州、湖南、廣東、重慶等地,主要生産救援服鞋、活動板房、帳篷、水泵、凈水車等災區緊缺物資。此外,物資名單中還包含企業産品庫存量、生産能力等具體資訊,為緊急情況下物資的快速調配提供了有力支援。這是聯盟繼2013年雅安地震後第二次為發改委提供類似服務。
楊金花告訴記者,雖然應急産業已經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但是尚未引起社會資本的充分關注。“如果有可能,聯盟希望聯合社會力量,共同創立‘應急技術創新基金’和‘應急産業發展基金’,幫助應急領域的企事業單位解決在技術創新和産業化階段的資金需求問題,培育應急産業發展氛圍,建立中國應急産業的技術競爭力,逐漸形成産業優勢;通過借助資本的力量推動中國應急技術的快速進步和應急産業的可持續、全球化發展。同時,聯盟還希望未來可以設立應急教育培訓相關的基金,建立志願者和公眾的應急培訓體系。”
“應急救援是一項具有很高社會價值的事業,兼具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聯盟正在積極籌備在北京建立應急技術創新總部大廈,吸引國內外應急領域的優勢科研力量入駐,打造應急産業技術創新的矽谷,通過提升應急技術創新和服務能力帶動産業發展。”楊金花説。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