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冷”故宮如何變得“萌萌噠”
- 發佈時間:2014-11-22 12:03:23 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北京11月22日電(記者程迪、梁賽玉、周劼人)將朝珠做成耳機,讓雍正皇帝在畫中“動”起來,印著御筆“朕就是這樣漢子”的折扇……作為唯一世界上每年接待遊客超1000萬的博物館,近來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的多種文創産品廣受人們歡迎。
記者深入紫禁城,探訪故宮文創團隊,揭秘紫禁城是如何一改往日的“高冷”印象,變得“萌萌噠”。
從“高冷”到“萌萌噠”
“我原來不知道‘萌萌噠’是什麼意思,問身邊的年輕人這是好詞還是壞詞,他們回道‘還行吧’;後來我又看到‘腦洞大開’這個詞,我問身邊的人‘這詞應該是壞詞吧?’,他們又回‘也還行吧’。”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興致勃勃地對記者説起這一經歷。
單霽翔首次“觸電”這些新詞,來源於故宮博物院新近推出一系列文創産品後,網友們潮水般的點評。對於這位“50後”院長來説,這是種新鮮的體驗。就像是紫禁城內厚重的歷史文化,在適當的文創包裝下,與網際網路産生了美妙的“化學反應”。截至目前,故宮博物院已推出6700多種文創産品,2013年銷售額達9億元。
在很多熟悉故宮的人看來,這些新變化著實讓人感到欣喜。業內人都知道,文創産品部門最早只是博物院的“小賣部”;在很多遊客眼中,它只是原先故宮禦花園裏賣紀念品的那些小商店。但到現在,這些小賣部一步步成長為一個機構,對於新媒體的運用也從被動化走向比較自覺。故宮的員工也承認:“過去文創産品複製品較多,或是成套出版圖書,又厚又沉。”
不僅是實體上的産品創新,在移動互聯時代,故宮開發的《胤禛美人圖》《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等App應用,將故宮藏品以數字化甚至動畫等方式呈現,寓教于樂,引來廣泛好評。
“《皇帝的一天》上線首日便排在應用商店精品推薦首位,位列應用商店十月最佳名單之一,上線兩周內微信微網志傳播量達6000萬。”數字故宮App項目負責人于壯介紹。
在許多故宮文創團隊人員看來,放眼全世界的博物館,對於新媒體的應用程度,北京故宮博物院雖然還談不上先進,但處於一個格外努力的狀態。
“我們與台北故宮相互學習借鑒”
最近北京故宮一組名為“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動態照片迅速躥紅,也讓網友紛紛大呼被萌到“hold不住”。無獨有偶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去年推出一款“朕知道了”紙膠帶,作為康熙皇帝真跡的複製品,簡單4字卻又霸氣十足,讓台北故宮名氣大旺。
許多人喜歡將北京的故宮與台北的故宮相比較,其中文創領域總是人們的聚焦點。人們不難發現,台北故宮的文創産品實用性較強,小巧靈活、體驗性好;而北京故宮的文創産品則比較厚重,歷史感知識性強,文物複製品也比較多。
關於這一點,單霽翔説:“現在我們也在相互借鑒。對於台灣的一些設計理念,我們結合故宮的實際及大陸人的生活習慣,在不斷地學習。”
其實,這麼多年來,北京故宮博物院一直在思考故宮文化如何與今天的人們順暢“對話”,如何用創意將文化遺存與當代人的生活、審美、需求對接起來。據了解,北京故宮博物院一直與一些優秀設計師簽約,設計産品也經多次修改,希望能使那些原本就十分優秀的産品,能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消費者需求的變化,更符合市場的要求。
從深深的宮墻中“飛”到民眾身邊
“為讓人們把‘故宮文化帶回家’,能夠用的辦法我們都在用。”單霽翔也道出了難處——因為故宮文化覆蓋面廣、遊客體量大,單一的模式很難滿足不同民眾的需求,“眾口難調”是客觀存在的。但他們一直在努力。
去年,有媒體記者在聽完故宮工作人員詳細介紹文創産品後,出門就跑去賣産品的商店看了。看完毫不客氣地指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創團隊看來,博物館的文創産品從設計到跟公眾見面,並非是件信手拈來之事。在他們眼裏,從讓人拍案叫絕的好創意出發,將圖紙變成實際,經過工廠製作到最終變成人們喜歡的産品之間,有一個很長的過程要走,其中還存有一些瓶頸亟須突破。
單霽翔認為,目前還需更詳細地了解公眾的需求,更紮實地挖掘故宮藏品的資訊,更睿智地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關鍵還是繼續保持正確的文化傳播理念,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正能量。
于壯告訴記者,故宮正開發《韓熙載夜宴圖》應用,使用了“能想到的所有交互技術”來呈現這一書畫精品。明年將上線《清代皇帝服飾》《每日故宮》等應用,並計劃用三年時間搭建完成故宮數字社區。紫禁城正從深深的宮墻中“飛”到民眾身邊。
“説起來容易,但做起來要扎紮實實,每一個環節都要聽取社會的反饋意見。不是閉門造車的過程,而是不斷地根據反饋資訊改進再研發的過程。”單霽翔自信地説,“我覺得經過我們的最大努力,現在的故宮不但萌萌噠,而且有典雅風度。不但腦洞大開而且心胸開闊。不但霸氣十足而且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