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4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武訓“乞討興學”的仁善傳奇

  • 發佈時間:2014-11-22 03:31:5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史樺

  武訓也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人稱頌的乞丐。他大字不識,硬是靠乞討捐建了三座規模超出當時一般的“希望小學”;他沒有文化,卻是入選《教育大辭典》的“平民教育家”。他用乞討興學的義舉,為後世留下了又一個有關中國仁善精神的傳奇。

  武訓,原名武七,清末山東堂邑(今冠縣)武莊人,自小家境貧窮,幼年喪父,故幼時起便跟隨母親以乞討度日。每次討來食物,武七都先侍奉母親,因而被稱為“孝乞”。武七一邊乞討一邊為富人家做工。由於不識字,20歲那年,武七被一個僱主騙去了3年工錢。這讓武七決心興辦義學,目標是“使更多沒錢上學的貧苦子弟也能讀書,使他們讀了書不再被人欺騙”。

  為了積攢辦學的費用,武七白天在街市上乞討時不惜以醜態嘩眾以獲施捨,晚上則為人紡織麻線掙取佣金。他乞討的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省。

  幾年過後,武七攢夠了六千文錢。一天,他來到當地一個富人家,跪在門外要見主人。這家主人讓僕人用錢把武七打發走,不料武七卻説:“若見不到主人,我就在這裡長跪不起。”主人無奈,只好來見武七。武七説:“乞丐武七有求於貴人,請您一定答應我!”主人問:“你是想要錢嗎?”武七答道:“不,我不是想向您討錢,而是有錢要送到您這裡!”這個富人感到非常奇怪。武七接著説:“我現在有六千文錢,想存到您這樣的富貴人家裏,由您經營,日後希望您能給我些利息。”這家主人見錢並不多,便答應了武七的請求。此後,武七每攢夠一千文錢都存到這家,而他由此所獲的息金也隨之增加,本息積累終至白銀幾百兩。

  光緒十四年(1888年),武七齣資四千余吊在堂邑柳林莊辦起了第一座義塾,高薪聘請老師,免費向窮人家的孩子開放。後來,武七又靠乞討所得興辦了陶館、臨清兩所義塾。

  山東巡撫張曜得知武七乞討興學的義舉後,賜名為“訓”,並奏請朝廷賜武訓“樂善好施”匾額。據説光緒帝甚至還賞武訓穿黃馬褂,以行表彰。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59歲的武訓在為家鄉留下三座學堂後,長辭于臨清義塾中。據《清史稿》記載,武訓在彌留之際,還在聽著學童們的誦讀之聲,直至含笑離去。

  武訓的精神曾感召無數人,如梁啟超、馮玉祥、陶行知等,都曾為武訓撰文。陶行知在他的《武訓頌》中這樣寫道:“為了苦孩,甘為駱駝。與人有益,牛馬也做。公無靠背,朋友無多。未受教育,狀元蓋過。當眾跪求,頑石轉舵。不置家産,不娶老婆。為著一件大事來,興學,興學,興學。”

  武訓興學的感人故事長傳於世。近現代,全國有幾百所武訓中小學,僅馮玉祥就捐資興建了15所。如今,武訓故里冠縣把武訓紀念館作為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者絡繹不絕,而每年11月在此舉辦的武訓義學文化節更是吸引了大量遊客。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