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內地兩年植棉面積以10%速度減少 明年下滑幅度將繼續擴大
- 發佈時間:2014-11-21 07:1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內地棉花市場正在迎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考”。
今年9月16日《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落地,標誌著實施了三年的國家臨時收儲政策正式謝幕。11月初,山東、湖北、甘肅等9省區棉花價格補貼政策也已明確。我國開展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目標是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的作用,這對棉花上下游産業將産生深遠的影響。
然而,在進入棉花“後收儲時代”的新舊政策交替之時,中國棉花産業將迎來艱難痛苦的轉變。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雖然內地棉花産區價格補貼政策明確,但由於各地的具體實施細則尚未落地,目前棉農惜售、加工企業不願意收購,甚至因種棉花收益低導致有的棉農拔棉改種其他農作物。
銀河期貨紡織事業部總監張洪洲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兩年來內地植棉面積連續以10%左右的速度減少,而新疆植棉面積基本穩定略增。明年內地植棉面積下滑幅度將繼續擴大,新疆植棉面積將保持穩定。
北京青麥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棉花首席分析師王曉紅也表示,近30年來內地植棉面積總體處於下滑中。預計2014年長江和黃河棉區棉花面積僅有203萬公頃。
山東德州棉花協會副秘書長馬俊凱對本報記者説:“這幾天山東省發改委來德州調研,徵詢意見,爭取儘快出臺棉花價格補貼的細則。”
張洪洲指出,新政會使內外棉價差縮小,對國內紡織企業有利。但政策調整也會使棉花價格下滑,價格下跌對企業的負面影響也很大。所以棉花産業面臨的困境短期難以解決。
坐等棉花補貼細則
棉農惜售企業觀望
11月初,中央財政補貼內地棉花主産區的範圍和標準確定,內地補貼範圍為山東、湖北、湖南、河北、江蘇、安徽、河南、江西和甘肅9省區,2014年度補貼標準為2000元/噸,以後年度的補貼標準以新疆補貼額的60%為依據,上限不超過2000元/噸。新疆的補貼標准此前已經出臺,棉花目標價格為19800元/噸,低於此價格則由政府補貼。據了解,中央財政給主産棉省的補貼依據為國家統計局確定的棉花産量;補貼方式由各省自主決定,可選擇按面積或按産量補貼。
然而,棉價到底按什麼補?補多少?補給誰?各地的具體方案及細則均未出臺,內地棉市陷入了“迷亂”之中。中國棉花網的實地調查顯示,河南棉市交易冷清,多數棉企減少收購量,等待補貼細則出臺。棉農普遍擔心細則落地執行問題,多數棉農對最終能否申領到補貼款擔心。與此同時,加工企業不願意收購棉花。據媒體報道,由於軋花廠普遍擔心後期棉花價格繼續下跌,收購意願不強,加上籽棉收購價格遠低於棉農預期,造成棉農惜售,湖北、湖南很多棉農的籽棉出現積壓。安徽、江蘇一帶,一般400型企業一天收購籽棉3萬斤~5萬斤,與去年同期的20萬斤~30萬斤的規模難以相提並論。
馬俊凱對本報記者表示,10月中旬德州地區棉農交售進度僅10%左右,比正常年份低20%左右,不少農民已拔棉種麥。由於政策細則沒出臺,目前棉農依然惜售,棉花加工企業有少量收購,但收購的大多是天津、河北産區的棉花。現在山東德州籽棉的收購價為3.2元/斤,而去年為4.1元/斤,收購價實在太低,棉農賣棉意味著虧本。
王曉紅分析稱,現在棉農不敢交售籽棉,棉企大多停工觀望,預計這種僵持狀態將持續到補貼細則具體出臺之後。雖然按每噸2000元的價格補貼不足以補足今年棉價下降至少6000元/噸的損失,但對內地農民來講多少也算有些安慰。由於內地補貼政策發佈較晚,籽棉採摘基本完成,前期已經交售的部分籽棉基本上沒有票據。現在要核實棉農的面積和産量都很難,從而導致各省市補貼細則難以出臺。
棉農收益低無奈“棄棉”
內地種植面積持續減少
按照山東德州棉協的測算,今年棉農種植一畝棉花的直接成本560元、人工費用1100元(種棉用工量多,每畝用工22個,按每人每天50元工錢計算),扣除以上費用後,種棉每畝純收益只有160元左右,遠遠少於種糧的收益,從而導致有的棉農拔棉改種其他農作物。馬俊凱介紹,今年山東德州地區棉花種植面積為68萬畝,比去年下滑了40%左右。
不僅是在山東,其他棉花産區種植面積也在減少。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數據顯示,2013年度河南省棉花種植面積223.4萬畝(2012年度為277.7萬畝),同比減少19.6%;總産量16.3萬噸(2012年度為20.9萬噸),同比減少22%。目前河南市場籽棉均價在3.2-3.3元/斤(統收),按照河南地區單産500斤/畝計算,植棉收入在1600元/畝左右,除去植棉總成本1160元/畝,凈收益440元/畝。而當地辣椒市場價在6.0元/公斤,單産500斤/畝,毛收益在3000元/畝左右。因此,農民“棄棉”就不可避免了。
王曉紅給了本報記者這樣一組數據:近30年來,內地棉花種植面積總體處於下滑中。1983年長江和黃河棉區植面總面積達到了563萬公頃,1999年減少到268萬公頃,以後有所恢復。然而,最近10年又連續大幅下滑,預計2014年長江和黃河棉區棉花面積僅有203萬公頃。除非有重大意外事件發生,否則內地棉花面積減少的狀況可能要持續5年,棉花種植面積最終將下降到150萬公頃以下。內地棉花産量150萬噸~200萬噸,新疆400萬噸~500萬噸,其餘通過進口棉花來滿足,這將是國內棉花供需平衡較理想的狀態。
國際棉花諮詢委員會(ICAC)預測,2014年度全球棉花産量預計為2630萬噸,與上年度基本相當。中國棉花産量預計為650萬噸,同比減少7%,減産的主要原因是種植面積萎縮。預計2014/2015年度全球棉花市場連續第三年度供應過剩。業內人士表示,內地棉價補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棉花種植面積減少的趨勢,但無法改變這一現實。
棉花“後收儲時代”,棉花上下游産業鏈必然會面臨陣痛。近幾年來,不限量收儲使國內外棉花價差一直處於高位,國內紡織企業經營長期處於被動之中。張洪洲表示,由於目前處於收購期,農業發展銀行對棉花收購的支援仍帶有很強的政策性,預計收購結束後市場化進程會明顯提升。當然,棉花市場的完全市場化取決於配額及關稅政策的調整,棉花産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戰略調整基礎上的轉型升級。
王曉紅對本報記者表示,新政給棉花加工企業帶來了挑戰,前幾年收儲期間只管加工不愁銷售的好日子沒有了。棉花加工企業必須重新關注市場、尋找客戶、重視品質,一些棉企會被淘汰,也有一些棉企將會做強做大。對於棉花流通企業則是機遇,收儲政策終結後,棉花流通企業將會再次活躍。對於棉紡企業而言,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對棉花價格和棉花品質都有了發言權,棉紡企業可以在市場上以相對較低的價格獲得符合自身品質要求的棉花。憂的是沒有了收儲政策後,棉花價格波動必然加大,變化不定的價格波動也可能給紡企帶來損失。另外,棉花價格下降也會導致下游紡織服裝企業壓低棉紗採購價格,對棉紡企業而言,未必能夠得到棉價下跌的好處。
針對現在棉花市場的現狀,山東德州棉協呼籲,政府應“儘快明確內地棉花補貼具體政策,以利於棉農安排生産、適時銷售,棉企也可及早安排收購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