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分析師選美季到了

  • 發佈時間:2014-11-21 06:00:21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又到一年“新財富”季,8月初到11月末,拉票、拜票、投票、統票,券商、機構圈各種你來我往,好不熱鬧。“奇葩年年有,今年特別多,”長期觀察傳媒娛樂行業的買方研究員王卓瑋一臉無奈,“整個券商研究圈子越來越像娛樂圈,新財富評選堪比‘奧斯卡’。”

  請説人話!

  向娛樂圈靠齊自然少不了“眼球”衝擊。這廂,招商證券在秋季投資峰會的邀請函中特別“披露”,不但邀請了傳媒和網際網路領域資深行業專家、相關上市公司高管,還請到了近來大熱的國內著名男演員吳秀波出臺助陣;那廂,齊魯證券傳媒行業美女研究團隊更是旗袍上陣。

  這股“搏出位”之風甚至刮到了券商研究報告的內容裏,從“文藝體”、“勵志體”到“文言體”,各種“雷人”創意在新財富季層出不窮。就在10月中旬,海通證券將一篇分析一週市場行情研報題目擬為“你媽覺得你冷不是真冷”,讓人初一看一頭霧水,細讀報告內容才發現實際想表達的內容無非是“短期市場的波折主要緣于情緒的波動,而非階段性的調整”。

  “為了能夠順利登上最佳分析師榜單,有些券商也真是挺拼的。”王卓瑋笑著調侃,其實國外研究員也有拉票行為,不過他們對研究報告的內容、格式要求都十分嚴謹,不像我們過分追求形式,內容卻十分浮躁。“有時候真想吼一句,究竟還能不能好好做研究了,請説人話。”

  不過業內許多人對這股風潮還是持理解態度。2014年是網際網路在中國顛覆眾生的一年,實體企業紛紛觸網,券商成為金融行業率先受到衝擊的領域。《新財富》雜誌總編輯薛長青曾把這種情況稱作券商研究3.0時代,並表示在這樣的環境下,分析師的日常工作也要逐步從傳統方式向新媒體思維轉變。

  為了適應新形勢,今年開始,新財富評選本身也革新了投票方式,堅決廢棄紙票,投票一律通過新財富APP“酷魚”進行操作。“通過這一全新的投票方式,投票人點擊每位候選人即可進入該人評選主頁,瀏覽其過去一年的主要研究成果,增進投票人對每位候選分析師的深入了解。”新財富評審小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作為滬上某中型券商行業首席分析師,宋偉超(化名)和他的團隊非常重視這項創新:“首先我們認為使用手機終端的APP投票更加獨立,能夠減少以往的跟票行為;同時這也意味著‘粉絲’時代的來臨,以前你可能只需要搞定機構內部領導就幾乎能拿到該機構內多數的選票,現在則需要讓更多人認識你,欣賞你。”

  宋偉超認為,娛樂元素對網路傳播非常有利,因此成為許多研究員的行銷武器也就不足為奇了。

  為什麼這麼拼?

  “作秀倒是更積極了,不過我並不認為APP投票能夠減少暗箱操作和跟票行為。”北京一家中小型券商研究員寧浩(化名)談起新改革來一臉不屑,他坦言自己並不看好新工具能改善選票公正性。參加過4屆新財富,也入圍過最佳行業分析師的他對拉票、跟票的內幕早已經習以為常,“去網上看看就知道了”。

  新型社交工具不僅改變了研究員工作方式,也讓行業內幕的冰山一角浮出水面。

  有一位研究員在校友微信群里拉票時遭遇買方抱怨:“每次臨到投票才知道來拉票,自從去年投過你們之後就再也沒見著什麼服務。”還有一位基金經理在圈內廣泛使用的匿名社交網路“友秘”上向同行請教:“買入某位賣方研究員推薦的股票被深度套牢,但自己收了人家三千的卡,問題來了,新財富要不要投他?”

  關於臨時套關係、送禮拉票,寧浩承認自己的團隊也會採用。“我們也想給買方機構提供更好的研究服務,多去他們那組織路演,不過投票機構數量實在太多,確實沒法一一安排。”記者從新財富評選小組獲悉,今年參評的券商研究所和投票機構數量均達歷屆最高。其中,共有來自47家券商研究機構的近1500位分析師報名參評;來自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保險資産管理公司、證券公司資産管理部、私募基金、銀行、信託公司、財務公司、QFII、海外投資機構等,共計870余家2700多位機構投資者積極參與投票。

  按照新財富評選規則,受機構資産、個人職級影響,不同人的投票分量也有差異。

  公募基金儘管數量不多,但權重票數很高,因此在寧浩存在電腦裏的拉票攻略中,他們從來都是主攻對象。寧浩團隊的成員從8月以來就很難靜下心來寫研究報告了,跑了幾十個重要買方機構,清閒時利用公眾平臺拉拉票,每天休息幾小時,和家人幾乎沒有交流時間。他也常被非業內的朋友問“不就是個第三方評選麼,為什麼這麼拼?”他説,“不誇張地説,新財富評選決定著我們的前途”。

  2003年新財富召開第一屆最佳分析師評選,也是業內頭一次採用買方機構意見來評判研究員研究水準,因為順應了券商研究所業務轉型趨勢,從誕生之日起,意義非比尋常。在此以前,研究所規模偏小,主要定位於向公司內部的經紀、資管業務提供諮詢服務。2000年以後,公募基金、資産管理類公司崛起,希望將研究需求外包,研究所也順勢轉型擴張,通過向外部公司提供研究服務來獲取佣金分倉。服務對象有變化,研究員考評方式從以往研究所內部評判變為買方考評也就順其自然了。

  落到單個研究員身上,一旦入圍最佳分析師,最直觀的是當年立刻有百萬獎金進賬,職級上升,同時個人研究對A股市場影響力和推股票的準確率也將和普通研究員拉出差距。

  “往更遠説,新財富獲獎等於給人才市場一個公開的價碼,以後研究員跳槽去其他研究所和基金都有了參照標準。”曾獲得新財富行業研究第一名的蔣冰寧(化名)最近剛被挖到一私募機構做買方研究,他的新老闆是當年在公募基金界叱吒風雲的一哥級人物。10年以前,業界根本沒人預料到這個第三方選舉能夠在資本市場擁有如此大的力量,很少有研究所會像現在這樣精心準備。

  在蔣冰寧記憶裏,真正讓新財富火起來還得益於幾次由券商內部主導的“行銷”事件。印象最深刻的一件發生在2006年,國信證券以30萬“天價年薪”招聘研究員,錄用標準主要參考新財富,而在那一年,被高校經管院學生視為“金飯碗”的四大會計事務所月薪不過5000元。安信證券研究所也借此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團隊,後來被業內其他券商挖去做首席。

  “可以説,新財富陪伴著券商研究所一起發展壯大起來,目前連研究所內部的考評標準裏都已添加了新財富獲獎這一項,想不權威都難。”蔣冰寧説。

  難以取代的新財富?

  “巨大利益面前,感覺新財富問題越來越多,快要不行了。”某知名業內投資論壇主辦人員的一條評論引發眾多投資者跟帖熱議,有網友犀利回復“你們是想取而代之吧”。

  掌握研究員的命運進而影響資本市場,新財富評選從來不乏競爭者。

  從中證報的“金牛”,證券市場週刊的“水晶球”到萬得的“看螞蟻”……各路瞄準券商研究團隊的評選看著都來頭不小。其中最有話題性的要數由國內一家提供專業證券數據服務的機構——今日投資和幾大財經媒體共同推出的“天眼”分析師評選,號稱要通過“客觀”的評價規則來避免“人為主觀”的弊病。該評選首次借鑒國外評級機構StarMine的做法,把分析師每一個觀點、每一條數據都記錄在冊,再從多維度去追蹤其觀點的準確性。

  然而至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個評選能夠撼動新財富在業界的地位。“在主觀評價的同類産品中它有先發優勢,客觀評價的出發點很好,可惜在我國證券行業水土不服。”在蔣冰寧看來,A股和追求價值投資的理性市場有很大差異,散戶居多,換手率高,“炒作”氛圍濃厚,使得研究的價值很難用股價評判。另外,在操作層面上,國內券商研報上沒有“現價”,“建議買入價”和“目標價”等清晰可判標準,研究員通常在和買方客戶私下交流時才給出投資建議,也增加了客觀指標的選擇難度。

  對於大多數像蔣冰寧這樣的賣方研究員而言,心中一直懷揣著“最佳分析師”的夢想:他深入分析,緊密跟蹤行業、公司和股票的變化,揭示投資機會及風險,代表中國證券研究最高水準;他獨立、公允,恪盡職守,嚴格遵守職業行為規範。現實情況是,他們中許多不得不為了業務放下驕傲,嘩眾取寵,找關係,走後門,極盡折騰之能事。“參加新財富評選的心情就好像迎接一次高考,期待前程似錦,考試內容或許存在不合理,考試形式或許難盡公平,但那也是改變命運的唯一方法啊。”

  如果一定得給這場考試提些建議?蔣冰寧建議説,或許可以適當加強私募等市場化機構在投票中的話語權。相比起公募有贖回壓力和短期業務考核要求,私募基金更加看重投資標的的品質,類似國外價值投資。“其實現有考評體系和A股市場本身發展程度是密切相關的。在成熟市場上投資者結構更穩定,投資方式更理性,而且提供研究服務的機構也更集中,走到那一步自然會誕生更加科學合理的評判標準。”蔣冰寧想了想又補充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