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長三角的“科學工廠”

  • 發佈時間:2014-11-21 01:30:3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創新驅動發展

  從大玻璃窗望進去,所有人在工位裏幹活。下班時間到了,沒人離開。“我們一點兒也不想浪費時間。”劉兆平説。樓道墻上挂的大照片裏,他從罐子裏掏出一團泥巴似的石墨烯,笑容燦爛。

  劉兆平的的研究部,佔據了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的兩層樓房。劉兆平生産鋰電池電極的技術,被一家企業看上,投鉅資在寧波建了工廠,劉兆平擔任總經理和首席科學家。

  在寧波材料所(NIMTE),有很多像劉兆平一樣的科學家在企業任職。在這裡,發明家比論文狂人更受青睞。

  許多應用科學研究者有“論文癖”,卻不管研究成果是否有用。寧波材料所則宣稱:“摒棄科技界‘自我分配、自我迴圈、自我評價、自我陶醉’的小農生産意識……將市場意識融于研發活動之中。”NIMTE的官網主頁上如是説。

  NIMTE剛度過10歲生日。2004年10月,中科院和寧波市共同辦起了研究所,幫助當地企業升級技術。大樓還沒修起來,已經有科學家在院子裏搭建藍色工棚,跟企業聯合做實驗了。

  在寧波材料所,“有錢景”的科學家會得到更多工位、經費、獎金和幫手。比如劉兆平幾年前剛從美國回來,沒錢投建電池試驗線。所長批准給他們200萬元,還撥給單獨的實驗室,卻沒要求他發什麼論文。

  朱錦是所裏的明星科學家,不是因為什麼重要論文,而是他從大豆裏提取一種粘劑,可以替代含甲醛的膠水。

  “10年前,我在山東老家偶然進了一家膠合板工廠,被嗆得眼睛流淚。我回到美國,下決心研製環保的生物粘合劑。”朱錦説,“後來寧波所知道我有這項技術,就請我來了。”很快有企業掏了1000多萬元向寧波所和朱錦購買了膠水技術。朱錦團隊還研製了高性能可降解塑膠造一次性食具。為此,研究所和政府頒給朱錦不少獎金。

  寧波所的黃慶研究員專攻陶瓷材料。他才來寧波所來接洽時,稱在美國沒有重要論文,但手頭上有可轉化的項目。寧波所的回復是:“論文背景無所謂,項目可以一談。”

  許多人帶著本領域的前沿技術來到NIMTE。該所850個科學家裏,海歸有200人。NIMTE號稱“招募全世界的實料真材。”

  在NIMTE,什麼研究都有:潛水服、防火板、潤滑油、金剛石、太陽能塑膠膜、人造器官、電動機永磁鐵、超光滑金屬涂層、降噪聲的艦艇外殼……只要有用。

  NIMTE典型的研究是這樣:一位碳纖維研究者跟汽車公司合作,造出一輛全碳纖維外殼的汽車,然後試驗批量生産。“這裡幾乎每項研究都與實際産品掛鉤。”做機器人的青年科學家鄭華文説,“以前讀博士做課題,往往注重理論研究,缺乏開發産品的能力。而現在,我對做一個産品從idea到最終成型有相當的經驗和把握。”

  NIMTE有位博士後説:“與想像中為發論文的科研機構完全不同,我在這裡感受到了應用科研的速度和節奏。”

  中國科學家往往不重視申請專利,在論文裏將成果免費公佈。寧波所不同。劉兆平團隊找到廉價生産優質石墨烯的辦法後,決定不寫論文,而是申請專利,抓緊時間做出了小試線和中試線。

  NIMTE堅持實用主義路線,因為定位明確,也因為文化熏陶。

  幾百年來,寧波盛産讀書人,還有白手起家的富商,這裡的職業學校也是中國第一。寧波人街上的裁縫鋪和電器店裏,夜裏十一點還有人不聲不響地做工。

  寧波所大樓裏同樣秩序井然,沒有閒人、閒聊,沒有擺放不到位的東西,處處整潔。

  “寧波人務實,有毅力。政府有契約精神,各種承諾準時兌現。”NIMTE的一位領導説,環境催人奮進。

  寧波沒有出色的大學和研究所。NIMTE是中科院在浙江省建立的首家研究所。寧波市期待NIMTE能給企業帶來轉型機會。他們撥給該所免費的土地、住房、獎金和子女教育名額。

  NIMTE則培育産業回饋寧波,他們優先將技術就地轉化,還會開放一些專利給寧波企業免費使用。

  王蔚國研究員的團隊即將全體跳槽,不再是所裏的科學家,而是成為一家寧波新公司的員工和股東。他們製造和銷售一種燃料電池的關鍵原料,是全球唯一供貨商。他們希望發展出萬億元規模的燃料電池産業。

  “這當然對所裏是一個損失,但所裏沒有阻攔,因為寧波所優先考慮本地經濟利益。”團隊一位負責人説,幾年來,NIMTE在這個項目上傾注了大量資源。

  NIMTE目前正與300多家企業合作,其中半數以上是寧波本地企業。

  不過在NIMTE,科學家對論文指標的興趣不能説消失了。“全世界任何一個科研院所都會碰上這樣的難題。”所裏一位研究員説,“論文量化考核導致垃圾論文。但任何一種別的考核辦法,排名靠後的科學家都會不服氣。如果科學家能拿到國家項目,研究所卻要砍掉這個方向,科學家會跳腳不幹的。”

  只要經費來自公共財政而非企業,論文取向就會存在。在NIMTE,來自企業的經費佔五分之二。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倡導企業家成為技術創新的主角。但在中國,大多數老闆沒想成為主角,而是企圖購買技術。可“山寨”的習慣思維讓他們低估了研發風險。

  “我們見到的企業家往往是拿出三萬元資金,卻要求明年見到三十萬元利潤。”NIMTE技術轉移部長林霄喆説。

  林霄喆説:“實驗室的種子,全國有很多人能做漂亮。但是小試沒人推動。遠離實驗室就少有資金保障。”

  NIMTE能否突破以上難關?尚待觀察。但忙碌的大樓和實驗室裏,的確瀰漫著一種進取的氣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