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論文分析電商被導師批 之後一一被證實
- 發佈時間:2014-11-18 07:12: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剛剛過去的“11·11”,是網購秒殺和電商狂歡的日子。一位蘇州大學的畢業生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多年前他研究電商普及化問題的畢業論文,被導師批得一塌糊塗,差一點沒被通過。他在論文中對電商發展的分析與展望,阿里巴巴、京東商城、壹號店等電商都用事實與業績證實了,尤其是阿里巴巴在美國成功上市。
“一個在網路上創業做面膜代購的‘神人’,經常半夜起來寫快遞單,月入賬11萬元。”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2013級服裝設計(3+2)4班夏苗同學十分羨慕“進校擺地攤,出去開寶馬”的創業英雄。
過去不少高校認為,淘寶網店小打小鬧,缺乏技術含量,大學生去做這個事情得不償失、掉身價。現在大學生發生了重要轉變,從不屑去做到熱衷去做,從少數人做到比較多人做,從少數學院學生做到大多數高校學生做,從高職高專學生做到普通本科高校學生做。
據中南大學校長張堯學介紹,在他們重點大學很多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搞一些小網店,或者開發一些小軟體賣給移動或蘋果的App store。這樣為什麼能掙錢?因為商業模式和銷售模式變了。
“阿里巴巴給高校創業教育上了怎樣一課?”中國青年報記者到部分高校進行了調查採訪。
大學“重理論、輕實踐”的創業教育把一部分學生嚇壞了
2012年8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規定,各高等學校必須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對高職高專學生創業教育則沒有做出明確的要求。
在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創業學院院長檯新民看來,高職高專學生的創業教育更應該得到重視與強化。因為據統計分析,普通本科學校畢業生創業率在2%~3%,高職高專畢業生創業達到7%~8%,從事創業的畢業生人數與受教育程度成反比。
“南方某大學要把該校藝術設計係大三學生創業教育課程進行託管,我們沒有接受對方的這個提議。”浙江思珀整合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鐘俊嶺透露説,高校創業創新教育的體制、機制、標準與價值取向出了一些問題。
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副書記賈少華以某省高校使用的創業教育教材為例説,“‘重理論、輕實踐’的創業教育把一部分學生嚇壞了”。據教材上講,創業能力是社會的稀缺能力,創業能力與素質構成“T”字型。“一橫”代表知識背景淵博,“一豎”要求專業知識精深。不少大學生聽講後連忙説:“我沒有這個‘T’字”。
第三方調查機構在義烏小商品全球採購中心問攤主是什麼學校、專業畢業?絕大多數攤主回答:“農民專業,家裏畢業。”賈少華剖析説,小商品市場很多攤主當年連就業報名的資格都沒有,被“逼上梁山”創業發展成為千萬富翁。他們的創業能力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在市場經濟中實踐出來的。
由此可見,部分編寫高校創業教育教材的人沒有真正從事過創業,亂抄、亂套一個理論,什麼教材都能編得出來忽悠學生,背離了教育部要求普通本科學校普及開設創業教育課程的初衷。賈副書記説。
身處溫州的臺新民院長認為,大部分創業教育停留在理論層面,有一些創業實踐比老師講得簡單,有一些內容又在創業教學大綱與教材中找不到,需要向企業學習與借鑒。比如,財務課老師講創業籌資渠道主要有自有資金、銀行借資、發行債券。
實際上,這些知識在創業階段根本派不上用場,最現實的創業資金來源就是向父母或親戚、朋友、同學借,沒有老師講得那麼複雜。但是,創業學生在店舖選址、客流量測算、行業準入門檻、實體經營方面的要求又遠比老師講得複雜。
老師不願意把精力放到學生創業教育上
“現在國內一部分大學認為創業教育只對少數人有用,同大部分同學對接不上。”浙江工商大學副校長陳壽燦説,把創業創新作為大學生重要能力來培養的口號容易提,要促進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面臨一些機制、體制上的問題。
首先是對創業教育認識不到位。據介紹,部分高校常問的問題是,創業創新人才培養對普通高等學校的改革發展意味什麼,創業教育與大學傳統學術教育追求的導向是否有矛盾與衝突。
其次是高校內部教育教學資源以及社會創業元素轉換為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實際運作,缺乏制度設計與實施細則。一方面是要求普及創業教育,鼓勵學生創業,提高創業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是學生創業教育怎麼拿學分,高校學生學習主體的中心地位與個性化發展怎麼實現有機統一。
第三是創業文化沒有成為大學文化的一部分。陳壽燦副校長認為,對高校創業教育和實踐需要倡導一種寬鬆的文化與精神,即不以財富論成敗,不以成敗論英雄,鼓勵學生冒險,寬容學生失敗。
目前刊發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成果較多的是一些影響力較低的報章,以及高職院校技術類刊物,真正科班出身的教授與學者做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的很少。浙江工商大學教務處副處長華就昆分析這種現象説,在普通高等學校學術“指揮棒”的導向與評價體系下,老師根本不願意把精力放到學生創業教育上。
華副處長介紹説,對於創業教育,有的高校是放在團委口的校園文化與第二課堂中,有的大學是融合在教學口的思政課堂,還有的是納入繼續教育學院體系,在傳統的學術研究體系中屬於不入流。
因為,普通高等學校人事部門在對教授的考評與職稱晉陞過程中,主要看重申報與承擔的科研課題,刊發的研究成果與學術論文,老師在教學以及創業教育方面投入再多的精力也難以獲得認可,對評聘教授與職稱晉陞沒有多大幫助,這樣導致創業教育在國內一批高校中沒有做細、做實,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也沒有出路與奔頭。
高校創業教育與實踐存在“兩張皮”現象
在阿里巴巴赴美國成功上市之前,部分高校與地方政府領導對大學生創業創新認識不足,關注度不高。溫州高校黨委書記何向榮分析説,對於一部分高校領導來説,沿襲傳統行政化手段與官場思維來主持日常工作,經費有保障,小日子過得舒服,何必去折騰創業、創新這些新東西,吃力不討好。
對於地方而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比較多,這些重要工作比大學生創業創新更需要花費政府的財力與官員的精力去應對,除共青團、工商聯等系統在力推大學生及青年創業創新外,真正基於中國國情、鼓勵和支援草根創業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起來。
“去年學生創辦的企業有5家,到了今年只剩下兩家,創業教育實踐的好項目太少,勢頭越來越萎縮。”一所高校負責人埋怨説,一提大學生創業創新實踐,大家往往就鼓勵學生開快遞、打字複印、電腦維修等店舖。這種對學校現有資源尤其是學生資源依賴性越強的項目,同質化競爭越激烈,離開學校以後消亡的速度也越快。
據知情者向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只管高校創業教育管不了創業實踐,客觀存在創業教育與創業實踐“兩張皮”的現象,從而在國內一部分高校中出現介紹創業教育時,往往以具有多少國家級課題與經費為榮。殊不知,其中一部分國家級課題與經費都是由“公關”取得的。
阿里巴巴馬雲、騰訊馬化騰、搜狐張朝陽等人的特點是具備英語或電腦專業知識,把國外網際網路發展過程中新的商業模式複製過來,並在中國市場創新成功。何向榮建議,90後大學生都具備了英語與電腦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創業創新實踐不要總是想著賺取同學與老師的錢,要大膽地帶著項目走出校園,進駐園區與市場真實環境中去歷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