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DNA調控功能對物種差異影響不可小覷

  • 發佈時間:2014-11-21 01:30:3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科技日報訊 (記者房琳琳)十多年前,當人們開始為老鼠和人類繪製基因圖譜時,一個國際研究團隊就開始研究並比較二者之間的“任務控制中心”功能了。期待已久的報告發佈在11月20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該報告解釋了為什麼對老鼠的研究並不總能在人類身上重現。更重要的是,科學家説,他們的研究為解密DNA控制區功能帶來曙光,通常人類普通慢性疾病的遺傳原因會歸咎於此。

  “老鼠和人類的絕大多數差異來自基因活性的調節,而不是基因本身。”研究團隊成員米歇爾·畢耳博士説,“老鼠是人類生物學的重要模型工具,我們必須理解這些差異以便更好地研究人類自身。”

  在早期的基因遺傳學中,研究人員傾向於尋找單個或者多個與疾病有關的基因突變。但是,若沒有“任務控制中心”,基因將無法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産生正確數量的蛋白質。“從糖尿病、多動症到帕金森等多數人類疾病是由非常規基因調控導致的,這一點現在越來越清楚了。”畢耳説。

  幾乎所有的人類基因在老鼠身上都有個明確的對應基因,但是蛋白質編碼基因只佔據了各自基因組的1.5%,基於此,能治愈老鼠的化合藥物通常對人類無效。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20日(北京時間)報道,為了深入探究這些功能區域,研究組分析了包括大腦、心臟、血液、肝臟、腎臟和皮膚在內的124种老鼠細胞和組織,收集了1000多份報告,數據庫顯示了DNA區域中哪些基因較活躍,特殊蛋白質在何處與DNA結合,以及DNA的複製在何處進行等。

  畢耳還發明瞭一種數學工具,可以比較老鼠和人體組織數據庫,並識別二者之間最相似的區域。分析證明,當老鼠基因處於蛋白質生産等細胞內進程時,與人類的活動模式非常類似,但處於細胞表面活動進程時,其放射性剖面圖顯示了截然不同的模式。

  “這是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發現,研究人員可用它來研究細胞間通信、免疫、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一系列疾病。”畢耳説,“進化機制已經很仔細地為大多數基礎性核心細胞進程保存了調控機制,但是根據每個物種的需求將其餘的進程都改變了。”

  令人吃驚的是,通過比較老鼠和人類細胞及組織的基因活性模式,研究組也發現,在基因活性層面,老鼠大腦與小腸中基因模型的相似度,比老鼠與人類大腦基因模型之間的相似度要高得多。這意味著,大部分進化中的遺傳變化發生在物種或系統層面。

  總編輯圈點

  鋻於基因序列和人類差不多,而且數量充足,幾乎完全沒有個體差異,小白鼠被廣泛用於食品、藥品、醫學及生命科學等的安全性、毒性和效力等方面的實驗和檢驗。然而,小白鼠畢竟屬於鼠類,物種的不同致使其不能與人類同日而語,在一些實驗和檢驗中,就不能完全替代人類,這時,猩猩等與人類更近似的動物就成為更好的選擇。只是科研人員並不甘心,於是就從老鼠與人類的異同之處下手,或許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發現。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