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欒笑語:年年禁燒年年燒 秸稈禁燒要堵疏結合

  • 發佈時間:2014-11-20 09:1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打破“年年禁燒年年燒”的局面,關鍵還是要讓農民得實惠。這既要政府發力,亦需市場給力,特別是要出臺相應的配套措施,多措並舉提高秸稈産業化利用水準,讓農戶和企業都能享受到産業發展的“紅包”

  每到秋冬季節,霧霾天氣和秸稈焚燒之間的關係總會引發社會關注。10月份,華北地區就經歷了4次重污染天氣過程,有專家分析,秸稈焚燒是重要的污染源。

  環境形勢嚴峻,秸稈禁燒工作也在層層加碼。有的地方財政撥出專項經費,落實到村;有的部門全天候巡迴檢查,24小時專人值守,經濟處罰和行政問責雙管齊下;有的地方甚至還要求幹部個人繳納責任保證金,禁燒不力就會扣減。即便如此,不少地方焚燒秸稈的現象屢禁不止。秸稈禁燒,單靠“堵”顯然不行。

  靠“疏”就要加強秸稈綜合回收利用。除了粉碎還田,秸稈可加工動物飼料,成為生物質能源原料,還可用來培育食用菌,甚至加工傢具。應該説,秸稈回收利用的渠道不少,技術也較為成熟。近年來,國家為鼓勵迴圈農業發展和秸稈綜合利用,出臺了不少稅收優惠、補貼激勵政策,今年中央財政還專門拿出7億元對主産區的秸稈能源化利用企業給予補貼。但很多農民並沒有得到實惠,所以仍不買賬,一燒了之。

  “禁令”下了一道又一道,但秸稈焚燒頑癥始終未得到治理。仔細分析,秸稈回收利用無外乎兩種,一是粉碎還田,二是收集加工。前者需要較高的農機覆蓋率,農戶也要承擔額外成本支出;後者,則受限于秸稈密度小,佔用空間大且易腐爛的特點,收集、運輸和儲存的難度大、成本高,農民沒有積極性。雖然不同地方有不同情況,但秸稈禁燒難的癥結,歸根結底仍是農民從中得不到實惠。沒有實惠就難有動力,將秸稈一燒了之,自然就成為成本最低的優先選擇。

  打破“年年禁燒年年燒”的局面,關鍵還是要讓農民得實惠。這既要政府發力,亦需市場給力。

  就政府而言,需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繼續出臺“接地氣”的扶持政策,鼓勵農戶積極參與秸稈回收利用。比如,將秸稈還田、打捆、青貯等機具納入農機購置補貼範圍,並加大對秸稈機械化還田作業的補貼力度,降低農戶成本;再如,除對生産企業給予支援外,在秸稈收儲運、終端産品應用等薄弱環節,加強相應的政策措施,甚至直接將補貼交到農民手中。

  政府發力是為了市場給力。一方面,要在政府的先期扶持下,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讓秸稈加工企業有利可圖,有能力讓利於農民;另一方面,也要出臺相應的配套措施,改變産業鏈條短、市場競爭力弱的現狀,多措並舉提高秸稈産業化利用水準,讓農戶和企業都能享受到産業發展的“紅包”。

  秸稈禁燒和回收利用,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必須聯繫起來看。有數據顯示,我國每年秸稈總量達8億噸,除了還田,仍有大量需要回收利用。讓秸稈成為農戶手中的“真金”,而不是天上的“霧霾”,還有很多切實的工作要做。(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欒笑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