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秸稈打結器何時不再依靠進口

  • 發佈時間:2014-11-16 08:30:47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劉曉瑩

  ■週末特別策劃

  雖然北京城的天空一度迎來了“APEC藍”,但之前京津冀地區霧霾鎖城的日子仍然令人歷歷在目,其中秸稈焚燒被認為是造成秋冬之交“十面霾伏”的禍因之一。儘管各地相繼出臺秸稈“禁燃令”,但因為秸稈容易腐爛、儲存難度大,且秸稈裝車運輸體積大、重量輕,運費比普通貨物高出近一倍,比起這樣的投入,一些農民還是選擇“頂風作案”。

  “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通過秸稈撿拾打捆機將農田和牧場的稻麥秸稈和幹青牧草的收集和捆紮,方便運輸、貯存和秸稈綜合利用。”江蘇大學農業裝備工程學院收穫機械研究所所長尹建軍説,“捆繩自動捆紮技術是解決作物秸稈收集的關鍵技術之一,其中打結器是打捆機的核心部件,是衡量其性能指標的關鍵裝置。而打結器國産化製造是我國撿拾打捆機生産中至今尚未完全掌握的難題。”

  小小打結器 難倒中國人?

  從1870年美國人迪德罩克(Dederic)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牧草壓捆機至今,國外的打結器已有上百年的研製歷史了。據尹建軍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我國就從美國、法國和德國等國家引進撿拾壓捆機並開始研製,“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我們可以造出來大飛機,卻造不出一個小小的打結器?”

  尹建軍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打結器之所以研發難,首先就是設計難。“每台方草捆打捆機上都有一對給秸稈打捆係結的打結器,它是打捆機上的關鍵部件,這個部件對動作配合要求相當精確,儘管是傳統機械,但是零件非常複雜,對設計有特殊的要求。”

  另外,打結器對精密鑄造、精密加工的要求也非常高。“鑄造和加工的精度跟不上,研製出來的打結器裝上去還是達不到德國的水準。”尹建軍説。

  而在他看來,最難突破的瓶頸就是打結器的可靠性。“一個打結器裝在機器上要用三年,打結次數應達到10萬次,而我們的打結器通常用到1萬次可能就出問題了,國産的再便宜過段時間就要返修,這樣的産品農民和廠家都不願意用,大家寧可花高價買德國進口的。”

  對此,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第三研究院二三九廠(北京航星機器製造有限公司)打結器研發項目組組長王彬也深有感觸:“我國打結器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靠簡單的測繪仿製,而打結器裏的齒型零件大都不是標準形制,缺少理論計算分析,生産出的打結器不免性能差、一致性不好,可靠性也較低。”

  打結器PK 我們不比德國差

  秋末冬初,河南滑縣上官鎮趙關莊村北的大片農莊秋收滿地,收割過後留下的玉米稈散發出淡淡的乾草氣味。王彬站在莊稼地裏,三台一體式收割機在他面前轟轟而過,所到之處留下一個個被壓縮、打捆成形的秸稈方垛。

  對於當地的農民而言,正迎來等待了一年的收穫時節;而對王彬而言,這一刻他卻等待了兩年多。在他面前的三台收割機上裝置的方草捆打捆機設備中,有兩台安裝的是我國自主研發出來的試産的打結器,另外一台安裝的則是機械傳統強國——德國生産的打結器。

  一場中德打結器的PK賽在中原大地的玉米田間悄然上演。

  提出這場較量的是擁有近十年打捆機及成套收割機研發生産經驗的安陽市豫工農業生産機械有限公司,由於長期從國外進口打結器,副總經理郭佔勇深諳想要找到可靠的國産打結器並非易事。儘管眼前的國産打結器項目研發團隊擁有軍品研製的經驗,但他依然和國內大多數打捆機生産廠家一樣,對國産打結器的品質心存疑問。“我們通過技術部研究初步認為航星公司研發的打結器可以用,於是下決心進行一場大田試驗。”

  幾天過後,郭佔勇關掉了德國的機器,“剩下的就用國産的來收吧。”於是,這臺被停下來的收割機被換上使用國産打結器的壓捆機,又重新下了田地。

  經過近半個月連續高強度的作業,三台收割機實際打包秸稈四萬多捆,收穫玉米地近1200畝,其中80%由裝有國産打結器的收割機收穫完成。試驗結果顯示,裝有國産打結器的收割機,其臺套(雙繩)壓捆機的成捆率大於99%,高於98%的國際標準,成結率大於99.5%,最高統計為99.9%,且成結品相良好;每只打結器工作均在兩萬結以上,未出現任何故障,符合“平均一萬結無故障”的國際標準;而德國進口的打結器成結存在部分打結瑕疵的情況,並出現軸銷斷裂的故障。“在這場測試中,國産打結器與德國進口打結器在成結率上不相上下。”郭佔勇説。

  批産無法突破 國産化道路任重道遠

  儘管技術的突破足以振奮人心,航星公司民品發展部副部長朱凱明卻表示:“這還不能代表打結器真正實現了國産化。”他認為接下來的批産試驗仍然任重道遠,“未來還需要在更大維度上進行更加深入的試驗,比如在長達幾個月時間裏,讓打結器經歷不同氣候、不同季節甚至多個采收季及不同作物的考驗。”

  尹建軍也坦言,經過這麼多年的研發,目前在技術上我們已經有了較大的突破,但是要保證大量批産以及産品的長久壽命,我們還需要在精密加工和鑄造工藝上繼續攻關;他還主張高校及科研機構能與企業多合作, “其實很多企業對國産打結器是感興趣的,只要你的性能好、可靠性有保障,他們也願意用。”

  上月底,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在我國武漢舉行,王彬告訴記者:項目組裏一位老工程師抱著他們研製的國産打結器去展會,儘管進口打結器價格高且幾乎沒有售後服務,可我們的國産打結器還是吃了一圈“閉門羹”。“大家的觀念仍然認為國産的打結器根本和進口的沒法比。有的一聽説你是國産的,就乾脆不再和你多説一句話……”

  在航星公司內,科技日報記者看到了這款國産D型打結器(即強制脫扣片式夾繩器)。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王稷將繩索送入打結器,咔嚓一聲,一個繩結瞬間打好,整個過程只有短暫的0.7秒。為了這短暫的0.7秒,國産化的道路依舊很漫長。“多少年來,我一直告訴自己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傳統的鑄造工藝與德國相比還很落後,在批産的路上,還有許多技術細節需要繼續攻克。”王稷説。(科技日報北京11月15日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