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6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民增收不能搞“花架子”

  • 發佈時間:2014-11-19 05:39:1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讓農民富裕起來,這事難不難?這話要放在30多年前,可能大多數人連想都沒想過;放在20多年前,也難以想像;放在10多年前,想的人多了,但難度很大;放在眼前,部分農民已經實現了,但更多的人還很困難。

  這就是現實。中國農民從吃飽肚子、解決溫飽,到收入上升、吃喝不愁,再到年年有餘、逐漸富裕,走了一條很長、很曲折的路,及至今天,這仍然是一個難以讓人輕鬆的話題,仍然是一個需要全體中國人去努力解決的難題。

  農民富裕為什麼這麼難呢?對農民來説,收入的主要來源就是兩塊,一塊是種地、一塊是打工。在老一代農民記憶中,種地的快樂大多來自上世紀80年代初期。因為家庭承包經營,種地可以自己做主,積極性一下子起來了,這種快樂更多是一種精神上的快樂,當然收入相比“大鍋飯”時期有了很大提高。但這種快樂隨後就因為稅費疊加、農産品不值錢等抵消殆盡。近10年來在政策扶持下,種地效益有了好轉,但由於農産品價格整體提升空間有限,加上各家各戶就那麼幾畝地,種地致富對多數農民而言不太現實。

  打工增收與此類似。上世紀80年代末許多農民開始洗腳上岸掙土地之外的收入,逐漸“農民工”成為現代漢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但真説打工增收,只是相對於種地收入來説的,對許多農民就是一種心理安慰,掙下的純粹是以最低的個人消費換回的有限“血汗錢”。這幾年在政策推動和市場形勢變化的背景下,農民工收入開始有了較前不同的較大提高,但現在隨著經濟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加快等因素,普通農民工工資提升又遇到了“天花板”。

  在種地與打工之外,農民收入還有兩塊,一塊是政策性補貼,一塊是財産性收入。政策性補貼,就是包括糧食直補、農機購機補貼等在內的各種支農資金,這種補貼對農民既是精神鼓舞,也帶來現金收入,是這些年連續保持農業好形勢的“定心丸”,但現實中這種補貼的空間和力度面臨的約束性條件更多了。財産性收入,對農民而言,最大的財産就是承包地、宅基地和房子,以及集體資産中股份化的一份。過去,這些財産的屬性並不清晰,絕大多數農民其實沒有財産性收入。現在,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這些財産的權屬職能逐漸清晰,也將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一極。

  從農民收入的這幾大來源來看,打工收入佔據了首位,種地收入次之,政策補貼有限,財産性收入還沒有充分顯現。這幾大部分是農民增收舞臺上的幾大主角,為農民的逐漸富裕既各顯神通,又圍繞主題形成了合力。但分開來看,它們又很難獨立支撐起農民富裕的重擔,除了少數種地大戶、白領農民工、“億元村”以及城郊拆遷戶,多數農民很難單獨依靠種地、打工、補貼或是財産性收入來致富。也就是説,農民增收致富需要合力。

  但僅僅有了合力,並不夠,還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從種地、打工、補貼、財産性收入來看,現實中都面臨著不同的挑戰,對這些挑戰,需要根據各種條件的變化與時俱進地作出針對性應對,同時還要兼顧當下與長遠,不能頭痛醫頭。比如種地,現在就遇到了農産品需求不足、價格提升受限,以及規模化程度較低的問題;比如,提高財産性收入,就需要在深化改革上下功夫,不改革,提高財産性收入最終就是一句空話。而解決這些問題,很難一蹴而就,很難“所有”化解,需要持久地努力,一直不鬆懈。

  所以,讓農民富裕起來,既要合力,還要恒力,是具體所指,很有針對性,來不得“花架子”,就像種地一樣。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