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霾治堵要治根
- 發佈時間:2014-11-18 00:33:18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汽車尾氣排放類似一個廢氣化學發生器,隨著近年來城市的汽車越來越多,汽車尾氣便成了霧霾污染物主要的排放源。同時,中心城區交通道路是有限的,伴隨著車輛的增加,交通擁堵與霧霾似溫水煮青蛙,正日漸成為各大城市不可承受之痛。
霧霾與交通擁堵皆與越來越多的汽車行駛有關。然而,治理城市交通擁堵卻是一項複雜而長期的工程,一些地方政府採取了“限號”、“限購”等政策,但“一限了之”的做法並不是最優的。首先,“限令”政策限制了市民固定資産的使用權;其次,部分市民為應對“限號”政策,不得不再購汽車,從而增加了停車位需求,城市交通擁堵不減反增;再次,某些“限令”政策導致高排放、高污染汽車流向其他地域,使“治理污染”變為了“轉移污染”。
是簡單地限號、限購、一刀切地治標?還是科學定位、兼顧公平與效率、標本兼治?
減少城市中心區域車輛的行駛是治霾與治堵的較佳選擇。城市交通是一種典型的公共資源,它不具有排他性,任何人都有權享用;同時它具有稀缺性,被一個人消費以後,其他市民的可消費量就會減少。因而對進入各大城市主城擁堵區域的車輛設計智慧收取擁堵費,將所收資金用於發展公共交通,是對城市交通這個公共資源最好的利用。
通過界定擁堵區域,除公交、計程車外都安裝智慧化車輛電子收費識別系統,外來車輛可根據電子資訊卡在出城收費站一併收取,居住在該區域的居民可以採取其他優惠。對於徵收的交通擁堵費,政府可以用於補貼公交,實現惠民公交。這樣,一是極大減輕了城區交通壓力,減少污染;同時優惠公交也是對碳排放較少的其他市民的一種補償和福利。
在擁堵區域開私家車舒適,但佔用了有限的公共資源就應該付費;乘公交雖不太方便卻有免費的福利補償,這樣就通過經濟學的杠桿實現了相對的公平。好處是交通更為順暢,大家都提高了效率,節約了時間,減少了污染。開私家車付費,乘公交優惠,這就提供了一種選擇,更能體現公共資源的公平利用,交通更快,空氣也更潔凈。
比如,在新加坡實行的就是所有機動車安裝電子錢包:預存通行費、自動扣費。新加坡收費前,每小時車速不到19公里,通過收費,中心城區超過了30公里/小時,降低排污30%。
因此,研製智慧卡,徵收交通擁堵費,發展惠民的公共交通,應是治霾與治堵的良策。
(作者係藍洋金融執行董事兼總裁)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