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會賺錢的理財書

  • 發佈時間:2014-11-16 04:34:42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誰是理財書的讀者?◇理財書能幫助你賺錢嗎?◇如何找到幫你“賺錢”的理財書?

  在全民理財意識漸漸“甦醒”的當下,理財書作為出版物的分類子項,不乏讀者。逛逛書店就會發現,許多理財書都打出了頗為誘人的標識廣告,譬如“可在一週內成為股票操作的高手”,又如“工薪族也可以在30多歲賺到幾百萬”、“投資理財一本通”和“只贏不虧”等等不勝枚舉。

  理財書真的賺錢嗎?其市場是否依舊風生水起?它又能否幫人們賺錢呢?

  理財市場晴雨錶

  在“開卷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觀測系統”的統計中,“經管類圖書”下共有包括經濟理論、企業管理、商務貿易等11個子項,個人理財書也屬於其中。根據開卷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國內個人理財類圖書佔經管類圖書市場的碼洋佔有率為7.17%,同比降低了0.24%。而2012年1至9月份,個人理財類圖書佔經管類圖書市場的碼洋佔有率曾突破8%,達到8.31%。雖然這其中不乏其他子項書籍佔比增多的原因,但從整體來説,個人理財類書籍近幾年在數量上還是出現了萎縮。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清華大學出版社經濟管理事業部主任劉志彬認為,與社科人文類書籍相比,理財書算不上“長銷書”,但其銷量卻與市場“互動密切”,銷售受理財市場的波動影響較大。在市場熱點轉移時,理財書籍的熱點也在跟著轉移,“跟市場跟得緊”。

  2007年前後,借助那一波股市上揚,我國理財書市場出現過一波熱潮。當時曾有媒體報道,“在經濟管理類圖書中,股票圖書銷量排最前面。股市入門類圖書的銷量最為看好,購書者以中老年讀者居多”。那時,各家出版社看到機會,也紛紛調配人手,開工理財類選題。市場上五花八門的理財書一時呈泉涌之勢,良莠不齊,泥沙俱下。到2008年後,隨著股市的回落,人們的關注和熱情也漸漸消散,理財書銷量下滑,市場開始降溫回歸。

  “那時一本理財書很輕易就能賣到一萬(碼洋)。而現在能賣到一萬(碼洋)的,基本都是兩年前能賣到三四萬(碼洋)的那種。”劉志彬告訴記者。

  除了受理財市場“互動”影響之外,紙質書本身銷量縮減也是理財書市場回落的一個原因。在這方面,理財書的競爭壓力,已不僅僅來自電子書,更來自新媒體。在微信和微網志平臺上,“讓你致富的理財習慣”、“值得提倡的理財細節”、“理財背後的玄機”等理財類文章、帖子被人們動動指尖,轉發擴散,滿足著人們碎片化閱讀的需求。閱讀習慣和消費習慣的漸變,同時影響著理財書在讀者,尤其是年輕讀者市場中的銷量。

  銷量減少,大家日子自然比以前難過。那麼,理財市場紅火時,出版理財書會更賺錢嗎?仔細想想,這其實是把“雙刃劍”。市場升溫,看準理財書市場的出版社和圖書公司也會增多,市面書籍的品種增多,競爭隨之激烈——説來説去,還得看有沒有好內容。

  理財書中常常教人守財、用財,其實,好的理財書也是“守”出來的。越是在市場回落期,越需要潛心挖掘好選題,讓好書“水落石出”。

  今年4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理財書《伏擊漲停》。該書上市僅一週就全國脫銷,並憑藉持續銷量,進入了“開卷1月至9月個人理財類圖書銷售榜”前十位。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這本書出版前,圖書編輯與作者對接,“前後跟了三四年”。起初,作者“黑馬王子”出書的積極性並不是很高,一方面他認為自己的積累沉澱還不夠,另一方面則是顧慮操作案例的智慧財産權,雙方的出版合同直到今年年初才正式簽訂。

  “3年多時間對於一本財經類市場書來説,算一個比較長的運作週期了。我們看重的是作者不靠消息,不靠股評,從技術面分析判斷的理念和實際操作經驗,所以會給予更多耐心和投入更多精力。” 劉志彬説。

  選對你的理財書

  多年前,一本《富爸爸·窮爸爸》風靡熱銷,不但連續6年登上美國暢銷榜的書單,其作者羅伯特·T·清崎也被人們認為是追求財富的成功標桿。儘管有人指出這本書只算“創富書”,而不是專業的“理財書”,但人們還是追捧它,如同追捧著財富。然而10多年過去了,出現了這樣一條消息:該書作者旗下的一家公司突然申請了破産,負債高達數千萬美元。令人費解的是,他出版了教人投資理財、實現財務自由的書,自己卻沒實現財務自由。人們在錯愕的同時也開始了思考,選什麼樣理財書才更適合自己呢?

  打開電腦,在百度搜索條中輸入“理財書”關鍵詞,回車,檢索出來的結果會有1500萬條。用同樣方法,搜出的“科普書”顯示結果為537萬條,“國學書”為76.6萬條。林林總總的理財書推薦榜單,更是增加了人們選書的難度。

  35歲的李蒙,已經在北京一家軟體公司工作了7年。小有積蓄的他也喜歡炒股票買基金,做一些個人理財。前幾年,股市投資的慘痛經歷曾讓他下決心割肉離手。然而去年至今,網際網路金融市場興起,一時間又涌現出許多新的理財品種。看著售方標出的“高收益”,他的心裏又開始癢癢了。

  “不同年齡段的人,根據承受風險的能力不同,先選擇不同的投資理財方式,再選擇不同的理財書。”寫過8本理財類書籍的《理財規劃師國家職業標準》創始人、理財規劃師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劉彥斌告訴記者,“理財書的本意不是教人怎麼發財,而是教人如何利用股票、基金、保險等金融工具來實現家庭資産的合理配置,讓人們生活得更幸福。”

  因此,對於一些理財書上只強調掙大錢、賺快錢,卻忽略提示風險的做法,他非常憤怒。在他看來,理財,年輕人要“保守”,中年人要“大膽”,老年人要“更保守”。尤其是老年人理財,用的往往是一輩子辛苦積攢的心血,更是要以“守財”為主,不適合高風險的理財投資,更不宜盲目跟風。

  “不能看到賺錢就忽略掉賠錢了。”北京對外經貿大學商學院教授郝旭光説,“無論是投資理財還是選理財書,良好的心態和科學的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別總老想著一夜暴富。尤其對於初學者來説,要踏踏實實從基礎入手,掌握一定的常識。看理財書不一定賺錢,但至少可以少犯錯誤。”

  對於整個市場而言,理財知識大普及的高峰期似乎正在過去。掌握了一定的基礎理財知識,大部分讀者對理財書籍的需求也相應提高了一個層次。“今後,在細分領域有一定專業性、創造性的理財書將脫穎而出,成為主流品種。”劉志彬説。

  而在劉彥斌眼中,財富安全對家庭理財來説,是基礎又至關重要。隨著國人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的保險意識將會逐步增強,即“越有錢越追求財富上的安全”。越來越多的人會選擇保險作為儲藏貨幣的手段。所以這方面知識和書籍的需求也會“水漲船高”。

  理財書怎麼選?每個作者的經歷不同,知識結構體系不同,各有自己的觀點和出發點。因此判斷誰寫得好,誰寫得壞,往往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情。

  許多人喜歡看巴菲特、李嘉誠的投資故事。他們價值投資的理念固然不錯,但仍要考慮到他們與大眾的資本不處於同一量級,參考價值或也有限。秉持價值投資的理念不變,少聽一些一夜暴富的財富故事,從符合自身實力的理財開始,腳踏實地地探索適合自己的理財之道,也許更適合普通人的需要。

  理財書怎麼讀?“找靠譜的出版社,他們對書的投入和把關更讓人放心。讀到那些上來就忽悠能賺大錢、賺快錢的書,就要保持距離。”劉彥斌説,“讀完一本書,記住了哪怕一句話或一個方法,就算沒有白讀。”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