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財經觀察:阿根廷,牛去哪兒了

  • 發佈時間:2014-11-15 11:40:0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新華網布宜諾斯艾利斯11月14日電(記者葉書宏 趙燕燕)位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亞瓜內屠宰冷庫在20年前曾是南美規模最大的生牛加工基地,現如今已是門庭冷落,多數冷庫擱置,屠宰線開工不足。作為連接肉牛養殖者與消費市場的中間通道,屠宰冷庫的境遇折射著阿根廷牛肉産業的興衰。

  阿根廷在二十幾年前是世界牛肉出口市場執牛耳者。直到2005年,這個牛肉王國的出口量依然位居世界前三。然而時至今日,這一排名已跌至13位,不及周邊國家烏拉圭和巴拉圭。當地有媒體驚呼:“一個時代結束了”。

  ?工廠破産 工人成立合作社

  瓜亞內屠宰冷庫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一些老工人至今仍唸唸不忘當年的好時光。“一個月我們能處理6萬多頭牛,工人一天工作16個小時,雖然辛苦,但是我們有自己的房子,汽車和假期,”阿烈杭德羅對記者説。如今,因上游生牛供應不足,工廠每週僅開工3天,每週只能處理600多頭生牛。

  米切爾·阿羅約在工廠已經幹了快30年。20多年前那次破産危機中,他與工友們為保住飯碗集體接手了瀕臨倒閉的工廠,成立了工人合作社。去年,阿羅約被工人大會選舉為新一屆管委會委員,與其他3名委員共同負責工廠的運營管理。

  90年代中期,梅內姆政府實施的兌換計劃(強制實行比索對美元1比1固定匯率)對工業造成嚴重影響,進口激增,出口銳減,大量工廠負債倒閉,亞瓜內也不能倖免。

  在政府負債資本化和多個投資搶救計劃失敗後,工人們提出工廠由工人接手並創立了合作社管理模式,即産權國有,工人大會選舉管理層,經營上自負盈虧。“剛開始確實很困難,最初兩年工人只領取每月20比索的工資和5公斤牛肉,”阿羅約説。但漸漸地,市場對瓜亞內恢復了信心,幾年後這裡的屠宰量從不到500頭增加到6000多頭,工人工資也增加到500多比索。

  ?出口限制 工廠遭遇二次危機

  瓜亞內在平穩中度過了10年後,于2006年遭受第二次衝擊。隨著國內牛肉消費量不斷增加,阿根廷政府為保證國內牛肉供應,抑制國內牛肉價格上漲,開始對牛肉價格進行管制,對牛肉出口徵稅,並對出口量進行限制。此外,農業部還提高了生牛出欄銷售的體重門檻,之前的小牛肉出口基本停滯。

  “政府本意是保證國內市場供給,但實際上造成總供給量減少,因為過去利潤豐厚的出口被嚴格限制,國內市場價格又被嚴格管制,很多農場主放棄養牛改種大豆,市場供應量下降最先殃及的是屠宰場”,瓜亞內屠宰冷庫技術顧問安赫爾·丹尼爾·維瓦爾德里對記者説。

  數據顯示,從2006年政府採取牛肉價格和出口限制以來,阿根廷先後有120家屠宰冷庫倒閉,2010年上市生牛較2008年減少了120萬頭。據統計,出口“緊箍咒”導致阿根廷牛肉出口量從2005年的77萬噸減少至去年的不到20萬噸,出口量佔總産量比重從30%降至不到7%。

  據阿根廷農牧業協會統計,過去10年,阿根廷肉牛存欄量減少了近1000萬頭。與此同時,政府的價格管制也未能奏效,2006年至今零售牛肉價格平均上漲近4倍。

  牛肉王國 如何走出低谷

  近兩年,阿根廷通脹加劇,牛肉價格過去一年中累計上漲近51%,為“捍衛阿根廷人的飯桌”,阿政府今年8月再次啟用了6年前的策略:限制出口。

  “阿根廷有廣袤的草原,我們對每頭牛的單位用地面積有嚴格規定,牛肉品質舉世公認,養牛的技術也是世界領先水準,我們需要的是出口政策和穩定的匯率”,安赫爾對當前的狀況不無惋惜地説。

  當地農牧業專家認為,出口限制使養殖者缺乏生産激勵,進而導致牛肉産業規模整體萎縮。實際上,過去10年國際市場牛肉價格和需求不斷增長,未來國際需求還會增加,當務之急是調整政策,做大産業規模,提升阿根廷的供應能力。

  除了政策層面的約束,阿根廷牛肉産業還面臨新的挑戰。高通脹迫使阿根廷人減少牛肉消費量,同時改變著人們吃肉的飲食習慣;阿根廷的傳統出口市場也開始被巴西、烏拉圭和巴拉圭取代。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