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用生命繪製地圖的人們

  • 發佈時間:2014-11-15 01:31:1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影像空間

  文·鄭 軍

  1596年,荷蘭探險家巴倫支帶領探險隊北上冰海,試圖找到一條通向東方的航道。他們在新地島北面遭遇冰封,木船毀壞,只好在冰雪覆蓋的島上度過極夜。第二年,身患重病的巴倫支死在新地島上,倖存船員回到荷蘭。他們發現,當地人正在慶祝另一位探險家所尋找到的南方航線。

  這是2011年荷蘭人製作的史詩電影《新地島》的主要情節,片中最重要的人物就是巴倫支。翻開世界地圖,新地島西面的大海就以他命名。不過,電影製作人沒讓巴倫支當主角,而是用一位隨船作家的視角來描述他。

  以科技史為題材的電影屬於科技文化電影的一部分,《新地島》體現了這個類型片的典型特徵。什麼樣的觀眾聽到“新地島”或者“巴倫支”這兩個名字能對電影産生興趣?當然是有一定歷史地理知識的人。

  與《地心引力》這樣較為純粹的科幻片類似,《新地島》的故事核也是人與自然做鬥爭。一群海員如何在冰天雪地裏求生,成為影片最大的懸念。而電影中人與人的衝突,比如男女主人公為戀愛而衝擊門弟觀念,作家男主與文盲海員之間的“文化衝突”,巴倫支與船長的矛盾,這些基本上都是副線,只起到豐富電影情節的作用。它們中任何一條都不足以取代人與嚴寒的衝突,進而撐起這部電影。

  影片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科技背景。歐洲人冒著生命危險去尋找航道,只是為了與中國、日本和印度搞貿易。當時歐洲人識字率只有幾個百分點,船員都是文盲。影片所描寫的這次航行既沒有發現新島嶼,也沒有找到新航線,這讓觀眾頗覺失望,但這正是巴倫支當年的探險史實。

  2012年,筆者的作品《西北航線》出版,描寫的就是這條航道。當年,歐洲人為了貿易,以生命為代價在冰隙間尋找它。現在,這條航道上過半船隻都服務於中歐貿易,遊客還可以乘坐破冰船在巴倫支海上觀光。回頭去看當年那些用鮮血和生命繪製地圖的先驅,想想在沒有電、更沒有無線電的情況下,他們要克服怎樣的困難在北極圈生存下去,仍然會令今天的我們感慨萬端。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