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以最小制度成本換取最大市場成效

  • 發佈時間:2014-11-14 15:31:23  來源:新民晚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人物背景

  在李小加的領導下,香港交易所集團近年來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制定全新的戰略規劃、改革集團旗下結算所的風險管理、實施新的港股交易時間、推出人民幣産品及期貨“夜市”、與滬深交易所成立合資公司,並通過收購倫敦金屬交易所及成立場外交易結算所,拓展大宗商品、定息産品及外匯業務等等,以發展成為一家提供全方位産品及服務、且縱向全面整合的全球領先交易所,並做好準備以迎接中國資本項下審慎、加速開放的種種機遇。

  重點詳解

  李小加把滬港通形容為“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換取最大的市場成效”。仔細説來,可以説是結算交收全程封閉,實現風險全面監控;交易總量過境,實現最大價格發現;結算凈量過境,實現最小跨境流動;本地原則為本,主場規則優先;人民幣境外換匯,實現全程回流;結構高度對稱,利益高度一致;收入平均分享,實現互利共贏;實行初期額度管控,引導市場適應節奏;試點模式結構靈活,可供未來擴容、擴量、擴市。

  滬港股票交易互聯互通(簡稱滬港通)機制下的股票交易將於11月17日正式開始。這一消息近期受到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而作為香港交易所集團歷史上首位具有內地背景的行政總裁,李小加也成為新聞人物。

  在上週五于深圳舉行的首屆大梅沙中國創新論壇及本週一舉行的港交所滬港通新聞發佈會上,李小加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自己對滬港通的看法。

  資本的“走出去”和“請進來”

  在首屆大梅沙中國創新論壇上,李小加認為,中國的基礎經濟已經全球化了,但作為“上層建築”的資本市場還基本上是封閉的,這樣最吃虧的是中國。所以,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必需且無可避免,唯一的問題是怎麼做,“一紙命令就徹底放開”是不現實的,滬港通就是基於此背景設置的一個探索方案。

  李小加以香港在這一背景中的角色來説明:過去幾十年,對中國來説,是個資本進口的過程。對外貿易、FDI(外商直接投資)和資本市場都在做“從外面拿錢進來”這件事,香港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現在,需要進行一次巨大的轉型,香港也要對這一轉型做出反應。

  “現在,中國的資本市場市值才4萬億美元,銀行資産差不多有22萬億美元。美國這兩個數字差不多各是17萬億美元至18萬億美元,是1:1的關係,而我們是1:5的關係。這意味著中國資本市場不能給如此大規模的國民財富帶來真正的投資和發展機會,錢基本都在銀行裏面,A股市場50%的利潤是銀行的。”李小加説。

  “這個一定要改,一定會改。”李小加説,這引出中國資産如何“走出去”的問題。同時,境外的資産也很希望投到世界上最後一塊處女地——中國A股市場,這樣就面臨一個“請進來”的問題。但無論“走出去”還是“請進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為兩邊的法律法規、市場結構、交易習慣等都存在巨大差別,趨同的過程必以五年十年計。“我們希望在兩個市場暫時的差別底下,實現互聯互通,雙向開放。”李小加説。

  推動人民幣成為大規模投資貨幣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監管層設置了一套被李小加形容為“轉換器”或“翻譯機”的交易機制。就是以上海和香港兩個證券交易所及背後的結算公司為對手方,儘量把兩個市場“區別”裏邊的90%,在兩個交易所和結算公司之間加以消化,剩下“實在不能改變”的東西,再交由雙方“互相適應”,有了這套機制,進出境的投資者雖然實際上只有兩個——滬港兩地的證交所及背後的結算公司,卻把中國千萬個投資者帶到了全球市場,也把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引入了中國。

  李小加把滬港通形容為“以最小的制度成本,換取最大的市場成效”。仔細説來,可以説是結算交收全程封閉,實現風險全面監控;交易總量過境,實現最大價格發現;結算凈量過境,實現最小跨境流動;本地原則為本,主場規則優先;人民幣境外換匯,實現全程回流;結構高度對稱,利益高度一致。

  李小加詳細介紹了滬港通的幾大特點——

  第一,只設置一個撮合器,一個價格發現中心,本地市場的訂單全部電子路由到上證所,撮合全在上海,這樣不會造成A股市場出現兩個中心。

  第二,每天閉市後,由雙方結算公司先進行結算,買的多了結算錢,賣的多了結算券,因為一個市場的買賣量基本是相等的,這樣每天跨境的清算結算量將非常小。“有可能一分錢都不過境,卻實現了市場的國際化。”

  第三,投資于滬港通的資金是封閉運作的,不能洗錢也不能出境。中國內地投港股的錢只能以港股的形式存在;外國人投資A股的錢,只能以A股形式存在,不能進其他市場,包括房地産。這對於中國的監管來説至關重要,也是它能獲批的重要原因。

  第四,滬港通的迴圈是人民幣迴圈。進來全是人民幣,出境也必須是人民幣,這也就使得人民幣從貿易結算貨幣真正變成了世界舞臺上一個大規模的投資貨幣,而只有走向大規模的投資貨幣以後,才有可能最終走向儲備貨幣。“所以滬港通對人民幣國際化將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將可能從質上帶來人民幣新的發展機會。”李小加描述説。

  最後,滬港通的監管是完全對稱的,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雙方都要幫助對方”,這對投資者而言是個有力保障。 特派記者 陳 傑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