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興起拒買族:一年內不購物 理性購物減少浪費
- 發佈時間:2014-11-12 08:06: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拒買族
一年不購物基本規則
1.不買新衣服、鞋子和佩飾,“除非真的很需要,沒有其他東西可取代”。
2.不買新玩具。“我們自己做玩具,跟別人交換玩具,或者到社區遊樂中心”。
3. 不買零食。“我們在家自己做點零食和小點心。”
4.不買新的洗護用品和化粧品。“我用完現有的護膚和化粧品後,要麼不用,必須用的話嘗試自己製作。”
5. 不買新的居家用品,可以和朋友交換,或者廢物利用。
6. 允許醫藥、旅行方面的消費。
買買買,真的能買來快樂嗎?
隨著一年一度的雙11來臨,網購一族心中只有三個字:“買買買”。但不少人事後會發現自己其實買了一大堆並不實用的東西,費時費力又費錢。有人甚至痛定思痛,自嘲再買就剁手,被網友戲稱為“剁手黨”。
如今,很多東西唾手可得,很多人反而覺得喜悅和滿足感越來越少、越來越短。這就是所謂的物極必反,也是歐美出現“拒買”呼聲的社會背景。
一年不購物,在我看來有點極端。但這個嘗試的最大意義是它能令人反思:我們的生活是不是真的需要那麼多東西?我們的快樂之源是否來自購物?當然,每個人的價值觀、消費觀不一樣,但認真想想這些問題,對誰都有益無害。
想像一下,一年之內除了食物、藥品等生活必需品,你不再購買任何新的東西,不上購物網站,不逛商場,對打折優惠不為所動……你能做得到嗎?近年來,“拒買族”開始在歐美逆流而上,他們主張理性購物,減少浪費,不讓氾濫的物質掩蓋生活的本質。在澳大利亞有一位單身母親,已經將近一年未購買除必需品外的任何新物品,可謂“剁手黨”的成功典範。
趨勢:借、交換或廢物利用
薩什·米妮現年28歲,是澳大利亞西南部一名單身母親,有一個兩歲的女兒。她從今年1月下決心除必需品外,不買任何新的東西,迄今為止一直沒有“破戒”。
“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米妮説:“我曾在印尼一個偏僻的農村生活了三年,在那裏,我沒有買過任何東西。但一回到澳大利亞,我又很快地被捲入購物浪潮……”後來,米妮意識到自己過分沉迷購物,甚至有點上癮。而買的東西越多,她反而覺得越空虛。
決心開始一年不購物的挑戰後,從今年至今,米妮沒有買過任何一件新衣服、新鞋子、家居用品或者護膚品。對於大多數人來説,這似乎簡直不可思議。但是,米妮實現了這個目標。對於需要用的東西,如果有能力,她會嘗試自己製作;如果沒有能力但又真的有需要,她會通過借、交換或者廢物利用等方式獲得。
溯源:物質不是快樂之源
米妮表示,一年不購物,不只是像一些人所理解的為了省錢那麼簡單。“這和想省錢沒什麼關係。金錢對於每個人的作用都不同,它可以給我們去做一些很棒的事的自由,但金錢不是幸福的源泉。”
米妮表示,她希望能夠教育女兒明白一個道理:物質不是快樂的源泉。而要讓女兒真正明白這個道理,她自己必須身體力行。
對於米妮的堅持,她身邊的人有些人表示驚訝和佩服,“你真厲害!但我恐怕不行。”也有人覺得不快,覺得米妮是在批評他們的生活方式。
米妮承認,她偶爾還會有購物衝動。“有一次我真的很想買一件新T恤。我甚至已經跑到商店裏,但後來我想起了自己為何要設一年不購物的目標。於是我對自己説,如果這一年過後我還想買這件衣服,那麼我再買。”
新潮:西方興起“拒買族”
米妮的嘗試並不是空前的。早在2006年,美國舊金山就有10個互相認識的朋友,因為受夠了消費至上的生活方式,以及為了促進環保,決定一起接受一年不購物的挑戰。他們將此舉命名為“簡潔行動”。
隨著“簡潔行動”的影響力漸漸擴大,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響應,這一行動開始在歐美國家掀起了理性消費、拒絕浪費的潮流,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響應。很多人開始希望擺脫對物質的依賴,重新尋找生命的真正意義和快樂之源。
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一位名叫凱蒂·斯坦利的44歲母親甚至實現了連續5年沒有買新東西的創舉,其間還了此前拖欠的2萬美元的信用卡債。
有人將“拒買族”視作特權階層的矯情。對此,米妮反駁道:“我們確實享有‘特權’,物質應有盡有,很多人哭窮是因為他們把錢都花在買沒用的東西上。窮人確實無權利選擇買還是不買。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嘗試沒有意義。”據廣州日報
冷思考
去年“雙11”退貨率達25%
網購需做好監管保障
隨著規模擴大、戰線拉長、參與電商增多,人們從“雙十一”中讀到了“虛假折扣”“價格戰”“賣噱頭”“瘋狂”等詞彙,“雙十一”正在被打上負面烙印。
發起者的初衷是為了企業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發展至現在“雙十一”已經成為電商、賣家、消費者共贏的“人造購物節”。無論是對於個人、相關企業還是服務業而言,這個購物節都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一個令人憂心的現實是,狂歡背後隱藏著諸多風險且有擴大之勢。據統計,2013年“雙十一”狂購後退貨率達25%,部分商家甚至高達40%。除此之外,房地産、網際網路理財、基金等複雜産品的登陸更讓“雙十一”變得不那麼容易看明白。
六年來,“雙十一”當日的支付寶交易額翻了數百倍,參與者不計其數。應該説,規模的爆髮式增長以及産品的快速全覆蓋帶來了巨大挑戰,商家、消費者、監管者都需要適應。
今年是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網路交易管理辦法》出臺的第一年。對消費者來説,有了法律後盾,在理性消費的同時,應把法律作為保障自身權益最有力的武器。監管者則需儘快跟進,全方位凈化網路購物環境,讓網路購物節能夠健康地走下去。據新華社
特別提醒
“血拼”後
記住這些,不被騙
昨日,你血拼了嗎?買到恨不得剁手?接下來是不是就等著收快遞驗貨了?需要提醒的是:買只是第一步!“雙十一”後,各種騙局陷阱可能接踵而至。如何擦亮眼不落入陷阱?買到不稱心的商品如何維權?
①不要亂掃二維碼。網購中二維碼盛行,有些打著“低價”“優惠”等旗號的“釣魚”網站連結,通過網際網路、短信、聊天工具、社交媒體等渠道被傳播,一旦輸入個人資訊,就會被不法分子竊取銀行卡等個人資訊。
②不點擊域名奇怪的網址。網址前面帶問號標誌,説明這個網站安全性存疑,堅決不能打開。不要輕易登錄對方提供的網站,特別是對一些以“.pl”“.tk”“”.ms”結尾的域名。
③不要輕信“訂單失效”等理由的退款。網購中不要輕信“訂單失效”等理由的退款,一些騙子以系統故障沒有支付成功為由,通過發送連結等形式套取購買者的銀行卡等賬戶資訊。
④警惕“客服退款”、“缺貨退款”等陷阱;
⑤交易資訊截圖,可作為維權證據;
⑥記住“七天無理由退貨”是消費者權利;
⑦及時處理快遞單,小心個人資訊洩露。(成都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