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區域教學“同步化”值得商榷

  • 發佈時間:2014-11-10 05:29:23  來源:寧波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俞 洲

  今後,海曙區同一學區內各小學的區別會越來越小。因為從這學期開始,該區將實行學區教師共同體管理模式,以後同一門學科,各校老師將共用一個教案,課堂進度、作業佈置也將保持同步(11月6日《寧波日報》)。

  教師是學校的第一教育資源。海曙區建立“開放與合作”型學區教師學習共同體,改“單兵作戰”為“合力協作”,可謂抓住了區域教育均衡發展的“牛鼻子”和關鍵點。作為一種創新模式,“學區教師共同體”有助於教師在互助中提升專業水準,值得肯定。但筆者以為,教育均衡化並不等同於教學“同步化”,過度追求區域教學“齊步走”,結果可能有悖初衷。

  朱熹説:“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教育教學活動不是物質生産流程,可以按照一定標準批量複製。教師面對的學生千差萬別,只有正視不同班級的不同學情,才能有的放矢,精心選擇適合本班學生特點的最優化教學策略。名校名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設計確實值得學習和借鑒,但這些成功經驗在其他學校、其他班級的學生身上未必也能見效。強令各校老師共用一個教案,課堂進度、作業佈置保持同步,無異把課堂當車間,把學生當産品,把複雜的教育教學活動簡單化、機械化,有悖于因材施教的基本教育原則。

  而且,追求學區教學的“同步化”,在實踐中並不具可操作性。其一,教師的教學行為是一種個體活動,行政力量介入意圖使其程式化,有點一廂情願。教案可以強令共用,課件可以強令統一,但能否得到真正執行,主動權在教師手中。俗話説:一千個教師成就一千個課堂,就是這個道理。其二,校際之間、班際之間的差異很容易導致“同步化”落空。試想,當教學過程中遇到目標達成度不高、一定數量學生難以掌握的問題時,究竟是調整進度、查漏補缺,確保目標達成,還是不計後果,維持原定計劃,以確保“同步”?

  真正意義上的學區教師共同體,必須打破教師身份的校際藩籬,實現區域內的統籌管理,並根據均衡配置的實際需要進行適當流動,這有賴於教育體制和教師隊伍管理機制的改革。如果不在這兩方面探索創新,而只滿足於形式上的“同步化”,很難真正實現教育均衡的目標。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