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創新發展來得更猛烈些
- 發佈時間:2014-11-06 09:29:29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從10月8日以來推出的"中小企業與技術創新"系列報道日前已全部刊出。這組報道從中小企業的技術成果産業化、技術創新模式、技術創新意識、技術創新資金、技術創新外部環境、技術創新路徑、技術創新人才、技術創新風險、技術創新能力等層面,通過對話企業家與專家學者,解析了技術創新中的種種話題。
通過這組報道,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技術創新是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動力。目前,中國經濟運作正處於增長速度換擋期和結構調整陣痛期,而民營經濟又在其中佔據重要席位。如何改善中小企業創新環境、釋放其創新能力,企業自身又如何克服發展中面臨的種種難題,尋求企業轉型升級的最優方案,應該引起各方高度重視。
創新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
如果沒有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路上將會走得異常艱苦。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雎國余表示,政府近年來頒布了多項有利於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法律法規,然而在立法保證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和具體。
事實上,各級政府出臺的許多政策都存在宣傳落實不夠、不接地氣、可操作性不強等問題。同時,受傳統觀念的束縛和既得利益的掣肘,一些政府部門對民營企業存有偏見,比如中小企業一直存在的立項難、審批難、用地難等問題。此外,市場監管不到位、智慧財産權保護不力,嚴重破壞了企業創新環境。
可見,公平的環境對企業創新至關重要,而企業自身的風險意識也同樣重要。1999年,被稱為"中國電子商務第一人"的王峻濤創建了中國第一家線上銷售軟體和圖書的B2C網站"8848",被譽為中國電子商務的領頭羊。僅過了一年,先驅即成了"先烈"。"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這是創業者不願創新懼怕創新的重要原因。
浙江聯眾智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裁苗濤在談到創新風險時説,技術創新風險體現在多個方面。如果創新技術過於超前,難度高、週期長、變數大,就容易變成"創新陷阱";如果創新技術依賴複雜的配套技術支撐,就容易變成夢想和空想;如果創新技術只能在高度理想實驗室條件下應用,就容易變成好看不中用甚至有害的擺設。這些風險是所有企業普遍存在的。因此,創新時機的把握非常關鍵。"可以通過用戶試點反覆驗證,市場成熟度達到0.618(黃金分割點)就可以考慮介入。"苗濤解釋説。
有效規避風險,這就要求企業負責人能夠充分了解和研究本行業的技術發展和市場競爭動態。此外還要注重並充分發揮專利資訊檢索技術在專利審查、專利侵權預警、專利規避等方面的作用。
盤活人才技術資金等創新要素
人才是企業創新的基礎之一。然而,民企員工在戶口、社保、住房等方面受到的諸多不公待遇,導致中小企業創新人才難招難留。
對於這樣的偏見,誠邁科技CEO王繼平持不同意見:"小公司規模小人員少,但去了就發揮作用,很快就能顯露頭角。當小企業成長'壯大'的時候,早期加入的人才,就可能化身為公司管理層。"
對於如何留住人才,王繼平也有自己的一套辦法:公司核心的員工都會有股份,他們的薪資待遇也處於行業內中上水準,此外,公司還為員工提供巨大的成長空間。如此看來,員工福利、成長空間、開放的工作環境是人才關注的幾個核心因素。
科技成果是創新的另一大要素。一個企業的技術源泉有多種,其中來自於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是中小企業需要依託的重要力量之一。然而,依託産學研路徑並非"直接拿來"這麼簡單。
在北京仁創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秦升益看來,高校和研究機構很多立項都是緣于個人的愛好,或者盲目地跟蹤國外的研究而進行。真正根據市場需求、為了解決經濟發展中面臨的難題而研究的並不多。"有些成果經不住創新體系的推敲和實踐,更別提産業化了,越到後面越難。"秦升益説。
秦升益強調,審視一項科技成果,企業負責人的眼光至關重要,創業者對科研要有深入的了解。可見,在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對接上,企業要以市場和自身需求為出發點,學會判斷一項研究成果在立意、試驗和産業化等方面的預期效果,同時也要立足於自主創新能力的發展。
創新的第三大要素,也是一直困擾中小企業的痼疾,便是資金。江蘇邦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毅徵就講述了一個小故事:"我們接觸過的一家商業銀行,他們針對中小科技企業的主要做法是,通過提高利率把風險均攤了,利率達到百分之十幾到二十幾,中小企業融資成本加大了。此外,這家銀行在信用貸款方面雖不需要有房有車來抵押,但需要按房、車置算,再加上企業流水、利潤來進行評估,按照評估貸款,上限50萬元。符合銀行流水的,一般實際最多能貸20萬-30萬元,但這對中小企業只是杯水車薪。"
事實上,由於體制原因,一些政府扶持資金申報條件高、手續繁雜,多數中小微企業難以享受;能夠有效支援企業創新的風投還處於成長期,而私募股權基金多以即將上市的公司為投資目標,導致具有創新潛力的中小微企業很難獲得支援。
因此,企業不妨可以改變一下固守個人股權的觀念,通過讓渡部分股權換取風險投資的支援;靈活運用股權質押、專利質押、商標權質押、動産抵押等方式融資,突破企業技術創新資金瓶頸。
選擇好創新模式與路徑
有了各種創新要素,如何選擇一種能夠持續産生效益的創新模式和路徑就顯得至關重要。
人福醫藥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王學海認為,技術創新首先應該是原創型的企業家創新,這種創新模式一般容易出現在小企業;企業發展大了以後,自身形成一套完備規範的創新機制,就有了自主創新的能力。
至於選擇什麼模式,每個企業都要了解自己的資源和優勢。"中小企業不一定要覆蓋全産業鏈,但是一定要在某個方面做得很強,不僅僅因為這樣你會很有競爭優勢,更重要的是有了梧桐樹自然引來金鳳凰。"王學海説。
而在東寶生物副董事長劉芳看來,積極實現科研合作的國際化也是一條不錯的路徑選擇。2013年,在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搭橋下,東寶生物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合作開展産品研發,深度研究膠原蛋白功能。後來,通過中科院理化所的關係,又與澳洲迪肯大學等科研院所深入合作,投入資金與其共同開發明膠深加工技術。該生産技術在國際上頗具領先性,市場前景非常廣闊。
不難發現,以創新驅動企業發展,創造企業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成功的不二法門。正確定位、保持開放、協同創新、機制引導都是形成良好創新模式的關鍵,使企業能夠從創新投入中取得創新收益。除了聚焦專業領域實現自主創新,企業還可以在銷售國外産品和提供售後服務過程中,學習了解先進技術並進行再創新;也可以對引進的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還可以學習吸收先進生産工藝並對關鍵部件進行改造,靠提升性能或者降低成本佔領市場。此外,運用網路新技術助推創新也是一個新趨勢。比如依託大數據和網路提供按需服務,在滿足用戶快速變化需求的同時大幅降低設備和運營成本;利用網際網路進行商業模式創新,實現業務的快速發展等。
大力提升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民營企業的外部環境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如何加強"內功"緊跟時代潮流,是擺在民企面前的一道課題。哈爾濱東盛金屬材料有限公司董事總裁張忠凱認為,國內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普遍是偏弱的,甚至大多數企業不具備技術創新能力。有的企業創始人是技術型出身,懂技術但是管理能力欠缺,對於這類企業而言,管理技術的創新應該放在首位。相比,管理人員出身的創業者,可能更應該把生産技術放在第一位。
然而,一些中小微企業缺乏對技術創新緊迫性和重要性的認識,特別是從事傳統行業的企業,依賴原有發展路徑,認為技術創新與自身關係不大,小富即安的現象比較普遍;還有一些企業即使萌發創新的想法,但由於存在畏難情緒,不敢創新。所以,想要企業有長久發展,就要求企業負責人時刻保持富有創新意識。
四川華南資訊産業公司董事長陳波便是一個已過不惑之年,但學習勁頭依然不減的人,特別是對資訊化帶來的市場機遇非常敏感。在創新意識的推動之下,華南資訊産業公司不僅完成了一次次技術突破,而且陳波有了更遠大的規劃--今年5月,他牽頭成立四川川聯小微企業協會,希望攜手四川400多家小微企業,一起構建更加巨大的免費資訊化産業平臺。"國內的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太少,創新意識沒有實際保障,不敢創新。怎麼辦?中小企業必須有抱團發展的創新意識,而且必須建立資訊化平臺,才能解決資訊不對稱,共抗風險。"陳波説。
由此可見,自覺增強創新意識,對於中小企業來講非常重要。企業要想轉型升級,就需要把創新理念融入生産經營各個環節,把握支援企業技術創新的政策導向、政策規定,特別是與行業相關、與企業實際需要有關的優惠政策,用好用足政策,指導創新、服務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