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治療應該納入醫保 “活下來”的才能“活得好”
- 發佈時間:2014-11-06 07:2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見習記者 尹力行
據統計,我國每12秒鐘就有一位腦卒中新發病人,如進行積極的康復治療,90%的存活患者可重新步行和自立生活。因此對於中風患者來説,手術讓其“活下來”、而後續的康復治療才能讓其“活得更好”。然而,對於大部分患者來講,“活得更好”卻並不容易。
在3個月內的康復訓練“黃金時段”,無法繼續住院的患者,需要在家庭療養、請專業看護和送專業的康復機構之間糾結。而近期記者走訪某醫院康復醫院時發現,“雙向轉診”制度,讓中風患者康復訓練既可以進行醫保報銷,又不用擔心三甲醫院排隊過長、也不用再糾結于私立醫院昂貴的治療費。
康復期被“轟”出院
在北京的一家康復醫院中,張姓老人正在一套類似雙杠一樣的康復器械上進行著步行訓練。
一年前,張老突發腦溢血,經醫生盡力搶救後,張老雖從死神手裏“幸運逃生”,但他卻再也無法同以前一樣經常去爬山、攝影。中風後的偏癱,讓他連基本的站立、步行都無法完成,生活自理更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事”。
不過,如今看到張老,雖然動作緩慢、步伐沉重,但也可以在沒有任何人的幫助下自己站立、步行。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張老積極進行的術後康復訓練。如果説在醫院動手術是讓病人“活下來”、那麼後續的康復治療就是讓患者“活得更好”。然而,對於大部分患者來講,“活得更好”卻並不容易。
根據2008年公佈的我國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樣調查結果顯示,腦血管病已成為我國國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我國腦卒中每年新發病例150萬個,每年死亡人數近100萬人,重度致殘率40%,每12秒鐘就有一位腦卒中新發病人,每21秒有一人死於腦卒中。
不過,多數的腦卒中類患者,在醫院進行手術後,通常就會被“轟”出醫院。
康復項目納入醫保
北醫三院住院部的張大夫告訴記者,北醫三院對於術後在醫院停留的時間有嚴格規定,而基本上,除非術後患者身體狀態不穩定,住院時間都控制在一週以內。然而,對於很多患者來説,手術的修養時間遠比一週要長。
雖然早在2011年,衛生部、社會保障部等部委共同下發通知,將運動療法、偏癱肢體綜合訓練、腦癱肢體綜合訓練、截癱肢體綜合訓練、作業療法、認知知覺功能障礙訓練、言語訓練、吞咽功能障礙訓練、日常生活能力評定等9种醫療康復項目納入基本醫療保障範圍。
但是三甲醫院康復科的“人來人往”、“一號難求”,讓需要定期接受康復治療的患者來説,苦不堪言。
三甲醫院的資源畢竟有限,不能讓患者長期佔用床位,而醫院的康復科卻常年“一號難求”。此外,私立的康復醫院,治療費較為昂貴且無法在醫保內報銷,而讓多數患者“避而遠之”。因此,康復的黃金的時期,需要患者、患者家屬,在家庭療養、請專業看護,送專業的康復機構之間糾結。
不過,如今有更多的患者選擇和大醫院合作的“轉診康復機構”,進行康復訓練。
雙向轉診可報銷
去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合理分級診療模式”。隨後,國家衛計委提出,我國將逐步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大力推進大型醫院、專科醫院與社區醫院之間雙向轉診,分流了患者、促進了醫療資源合理利用,降低患者花費。
雙向轉診,簡而言之就是“小病進社區,大病進醫院”,上一級醫院對診斷明確、經過治療病情穩定轉入恢復期的病人,確認適宜者,將重新讓患雙向轉診者返回所在轄區社區衛生機構進行繼續治療和康復。
而最重要的就是,雙向轉診讓康復訓練可以“堂而皇之”地進行報銷。僅不用擔心三甲醫院排隊過長、也不用因為私立醫院價格昂貴而糾結。
其實,全國各地,已有多家醫院開始探索“雙向轉診”。如朝陽醫院和英智康復醫院合作,為腦梗塞、腦出血、腦外科術後、骨科術後、截癱的患者提供康復治療。而上述張老,就是在雙向轉診的合作醫院中,享受著1對1的康復訓練。
其實,除了患者,有較長工作經驗的護工,也在思索著“雙向轉”。在北京市一家三甲醫院內,一位護工告訴記者,在醫院內,他的看護費用是一天160元,其中40元由醫院收走,自己可以拿到120元,一個月如果30天都被安排到工作,工資也不過5000元。而如果轉去康復機構,培訓一兩個月後,工資甚至可以拿到1萬元。
其實,雙向轉診在以“福利”著稱的瑞典,並不是件新鮮事。在瑞典的一位華裔告訴記者,在瑞典看病,通常會先到鎮裏的小醫院,如果是小醫院看不了的疾病,醫院會通知醫療保險部門,並派直升機或專車,將患者送往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綜合醫院。當患者在首都的治療完成後,可以再回到鎮裏的醫院繼續進行康復治療,而這中間的所有支出都是聯網的。
而在比利時,當地政府建立了廣泛的社區康復醫療服務系統,覆蓋了93%的民眾,其中還包括歐盟成員國僑居比利時的常住人口。
而在我國,雙向轉診還處於“點對點”階段,未來還需要更多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