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太變遷的蛛絲馬跡
- 發佈時間:2014-11-06 01:00:09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航太屆最近頗為熱鬧。這邊美國軌道科學公司的發射任務失敗,火箭淩空爆炸;那邊中國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任務的返回器平安回家。在這兩起引人關注的航太事件裏,你看到了什麼?
如果你説,看到中國航太超越美國在即,美國航太不過如此而已。那麼我只能回答兩字:呵呵。
筆者以為,這兩件事蘊含著全球航太格局變遷的蛛絲馬跡,不過,航太新時代的畫卷遠遠不是“東升西降”那麼簡單,橫看成嶺側成峰,波瀾壯闊的新浪潮還需要從多個維度去觀察。
從大國航太競爭的角度看,中國的探月實驗飛行器平安回家,的確折射出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近年來在航太領域表現不俗。這幾年,中國的“天宮”計劃,印度的衛星開發,都頗有可圈可點之處。俄羅斯更不用説,美國至今在國際空間站人員運送方面還患有嚴重的“俄羅斯依賴症”。
一些權威統計也佐證了新興國家在航太領域的地位在上升。總部位於巴黎的經合組織日前披露,如按平價購買力計算,2013年中國、俄羅斯和印度在航太方面的投入額已經分別高踞世界第2至第4位,分別約為393億美元、108億美元和87億美元。産出方面,2013年中國航太製造業創造的收入達1350億元人民幣,約合220億美元,已經超過歐洲和日本。
不過,別只顧歡呼。同樣據經合組織統計,無論是投入還是産出,無論是按購買力平價還是按現匯計算,全球航太的頭號種子選手都非美國莫屬。就拿産出來説,美國2013年航太製造業創造收入達360億美元,超過中、歐、日之和。同時,按經合組織的口徑,中國的每人平均航太投入還不到8美元,和美、法、日等航太強國還差得很遠。
由此可見,大國航太競爭的格局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我輩還須“實幹興邦”。
從全球航太産業發展的角度看,美國軌道科學公司發射任務的失敗背後,折射出全球化在深刻重塑這個行業的結構和面貌。一個顯著的變化,就是政府不再是航太産業的唯一主角,私人資本的“摻和”越來越活躍,而且漸成氣候。
有的私企厲害到什麼程度呢?典型代表就是美國的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
權威資料顯示,SpaceX通過借鑒汽車行業採用的垂直工業流程模式,大大降低了該公司出品的獵鷹火箭的成本,每個火箭造價僅約6000萬美元,遠低於競爭對手。並且,SpaceX造火箭的速度還特別快,2014年和2015年兩年其生産火箭核心模組的能力,已從2012年和2013年生産總計5塊提升到15塊,正在朝著每年生産40塊的目標努力。
所以,感慨美國航太怎麼又出事了、美國航太不行了的人,還是醒醒吧。美國人今天的失敗,只是“試錯”,並非“終結”,從中可見活力而非暮氣啊!
順便提一下,知道SpaceX的創始人是誰嗎?就是大名鼎鼎的伊隆·馬斯克,PayPal的創始人。説句玩笑話,不想造火箭的企業家不是好電商啊!
此外,航太業的變遷歸根結底還要落在技術的發展進步上,從中國的探月飛行器到美國的載人運輸,背後無不以技術為支撐。而據筆者了解,如今航太産業正在掀起新技術的應用浪潮,稱之為技術革命毫不誇張。
比如,北美和歐洲就已出現多個將3D列印技術運用於火箭製造的案例。美國洛克希德·馬丁集團2013年末與Redeye公司合作,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衛星油箱模型,使衛星製造週期縮短為傳統製造週期的一半,價格只有原來的五分之一。
另外,以數字印刷(Digital printing)等技術為代表的“直接寫入”技術、電力推進衛星、超微型衛星(Cubesat)等技術也無不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為航太業帶來新的發展動力。
總而言之,全球航太的新時代正在悄悄而又迅速地到來,其中孕育著大把寶貴的機遇,也暗含無數嚴峻的挑戰。全面和辯證地認識航太業的變革,才不至於在自我陶醉中被別人落得太遠。(韓冰)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