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2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這裡的鄉村不一般

  • 發佈時間:2014-11-05 07:32:17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劉久鋒

  “小青瓦、坡屋頂、穿鬥枋、雕花窗、轉角樓、三合院、紅柱子、白灰墻”的黔北風格新民居,在青山綠水間,成為革命聖地遵義一道亮麗的風景。近日,“踏著紅軍足跡·感知遵義變遷”記者採訪團來到貴州省遵義市的湄潭縣和余慶縣,感受了不一樣的新農村。

  “田家溝,田家溝,以前是個窮山溝,水稻種了幾百畝,三年不如現在一年收;羊腸小道泥巴路,娃兒讀書躲在屋;大小勞力都出動,年底算賬還要出。”54歲的村民譚世才給記者唱起了當地流傳的民謠。譚世才介紹,這首民謠正是田家溝30多年前的真實寫照,也正是當年的貧窮,1985年,譚世才離開家,到鎮上做起了家電維修,後來又到廣東珠海等地的餐館打工。

  2006年湄潭縣掀起了新農村建設的高潮,譚世才看到家鄉有發展的機遇,加上有餐飲行業打工的經驗,便掏出自己全部積蓄,回到田家溝辦起了農家樂,2007年又帶頭成立田家溝旅遊專業合作社。加上自家的茶園收入,如今,譚世才家一年收入達到10多萬元。僅僅今年國慶期間,老譚家的農家樂就接待1000多名遊客。

  像老譚一樣,田家溝42戶216名村民,在這幾年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中,大力發展茶葉産業,茶園戶均達到8畝,每人平均2畝多,家家戶戶因茶走上了致富路。

  田家溝僅僅是遵義市“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2001年以來,遵義市在新農村建設中,堅持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20字方針要求,持續深入開展了以富在農家增收入、學在農家長智慧、樂在農家爽精神、美在農家展新貌為內容的“四在農家”創建活動,有力推進了全面小康建設,找到了一條奮力衝出農村“經濟洼地”、構建農村“精神高地”的有效路子。

  余慶是“四在農家”的發源地,也是當年紅軍3次經過和戰鬥過的地方,2001年為順應廣大群眾求富、求學、求樂、求美的意願,率先開展了“四在農家”創建活動,點燃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激情,迅速形成燎原之勢,成為新農村建設的“西部典型”和全國新農村建設的重大典型。

  在松煙鎮扶貧生態移民點的白沙水鄉,180棟別墅在述説著這裡的變化。農戶投一點,政府幫一點,社會贊助一點,統一規劃、統一培訓施工隊伍,農民自願搬遷,選擇施工隊伍成就了這個新村現在的面貌。

  “村裏的衛生自來水、網路、電視、行動電話等都已全部覆蓋,老百姓們都已經入住了。”松煙鎮黨委書記衛長林告訴記者,村裏還建設了文化廣場,不定期地舉行道德講座和各類活動,在提高老百姓素質的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生活。

  “把農民的房子變成再就業的工具。”這句話在白沙水鄉變成了現實。如今,這裡的村民不僅種植烤煙,還經營起家庭旅館。每到週末,每家每戶的客房供不應求。

  在兩年的探索實踐中,余慶縣以標準化建設為新起點,以陽光水岸、白沙水鄉等一批高規格創建點為試點,堅持“貫標和制標相結合、試點示範與整體推進並舉”的工作方針,把以往的創建經驗逐步總結為規範的創建標準,全力打造“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升級版。

  十餘年風雨陽光路,“四在農家”的康莊大道越走越寬,越走越好。截至2013年6月,遵義市建成“四在農家”創建點8884個,覆蓋全市225個鄉鎮1680個村,受益人口占全市農民總數的85%以上。今年,該市圍繞“鞏固提高、豐富內涵、提升品牌、整體推進”的思路,全面啟動了134個“小康示範型”精品點和400個“普通點”。在“十二五”末,全市將實現集中居住村寨創建全覆蓋。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