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2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創業板五週年中國的“納斯達克”

  • 發佈時間:2014-11-05 03:29:38  來源:蘭州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5年前,創業板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呱呱墜地之時,曾以打造“中國版納斯達克”的雄心令人矚目。截至10月29日,創業板僅有43家公司總市值過百億元,佔比僅為一成;5年間,除了萬福生科這樣因欺詐上市而臭名昭著的反面典型,創業板鮮有值得驕傲的代表作。

  5歲創業板,遑論蘋果、微軟、谷歌這樣家喻戶曉的世界級企業,也沒能留住阿里巴巴們出走的腳步。轉型中的中國,究竟需要怎樣的創業板?

  市值只有0.57個“蘋果”

  創業板開板5年,以市值規模為標準,中國創業板已經成為僅次於納斯達克的全球第二大創業板市場。

  創業板迎來5周歲生日前夕,大洋彼岸蘋果公司的股價屢創新高。截至美國東部時間10月28日,蘋果市值高達6436.06億美元,在美國股市科技股中排名居首,微軟、谷歌緊隨其後。三家納斯達克最具影響力的上市公司合計市值接近1.4萬億美元。

  按照深交所的統計,截至10月28日收盤,創業板總市值為2.2562萬億元人民幣。這意味著其近400家上市公司的合計規模,大致只有0.57個“蘋果”。

  規模也許並不能説明問題。畢竟創業板的5年與納斯達克長達43年的歷史不可相提並論。另一組對比更耐人尋味。

  截至美東部時間10月28日,蘋果、微軟、谷歌的市盈率分別為16.55倍、18.23倍和28.89倍。

  反觀創業板市場,截至10月29日收盤平均市盈率高達69.85倍,134隻個股動態市盈率超過100倍,佔比逾三分之一。其中,10家公司動態市盈率在1000倍以上,旋極資訊超過9000倍,天龍集團更達到不可思議的約13174倍。

  偏小的規模、畸高的估值。對於5歲的創業板而言,這是它在慶祝可喜成就的同時,不得不面對的尷尬現狀。

  優質資源不約而同奔赴海外

  如果説,沒能“種”中國的“蘋果”與資歷尚淺有關,那麼留不住阿里巴巴,不能不説是創業板的一大遺憾。

  美國當地時間9月19日,中國知名電商企業阿里巴巴登陸紐約證券交易所。因承銷商行使超額配售權,阿里巴巴成為全球有史以來最大規模IPO。

  創業板市場沒能留住的,又豈止一個阿裏?

  上海證券交易所資本市場研究中心所作的一項研究顯示,2013年共有66家中國企業赴境外上市。其中,三分之一屬於戰略性新興産業,合計融資35.06億美元,佔境外融資總額的18.4%。2013年在美國上市的5家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合計融資總額為6.84億美元,佔2013年網際網路行業融資總額的72%。

  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擁有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共性,代表著未來中國經濟轉型的方向。這些本應是創業板最優質的上市資源,卻不約而同地奔赴海外,這無疑值得創業板乃至整個本土資本市場深刻自省。

  缺乏包容性是最大難題之一

  “當前創業板的行業結構,不利於産生蘋果這樣的大市值公司。”華鑫證券投資總監仇彥英直言,創業板的本質應是為以高科技中小企業為主的創業企業提供融資渠道,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但當下的創業板顯然難以完成這一使命。

  仇彥英分析説,創業板企業大多集中在設計、檢測、影視製作、電子元器件、醫藥醫療、軟體、系統整合等細分行業,基本處於某一産業鏈中併為相關産業提供配套服務,直接面對消費者的不多。

  “創業板中,身處千億級以上産業空間的企業可能不足20%。與納斯達克企業多為‘大行業中的新興者’不同,創業板大多是‘小行業中的成熟者’。這種行業結構決定了創業板中難以崛起蘋果、微軟、特斯拉這樣的企業。”仇彥英説。

  而在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看來,缺乏足夠的包容性已經成為創業板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之一。

  “目前創業板IPO標準基本上是比照主機板的‘工業標準’來設計的,加上核準制的排隊打分、優中選優,不僅加大了企業申請上市的時間成本,而且人為推高了創業板的IPO門檻,致使許多創新型、高成長、新業態公司很難達到上市標準。”董登新説,創業板應該有“大進大出”“大浪淘沙”的包容精神,只有這樣的創業板,才有可能在未來培育出一大批偉大的民族企業。據新華社電

  連結

  創業板5年

  2009年10月23日,創業板在深圳舉行開板儀式,定位著眼于推動新模式、新技術公司的發展,從此,我國資本市場形成了主機板、中小板、創業板的完整架構。

  啟動以來,創業板市場規模快速增長。截至2014年10月30日,創業板快速發展至400家,總市值規模達2.27萬億元,5年時間市值增幅逾1400%;IPO市盈率近年穩定在34倍左右,逐漸回歸理性。

  同時,創業板交易活躍結構持續優化,市場認可度也與日俱增。過去五年創業板的日均換手率逐步下降,依次為17.04%、7.15%、2.98%、3.08%、3.67%和3.09%,交投趨於穩定。此外,截至2014年8月,機構投資者持有流通市值的份額從2009年的3.56%一路上漲至43.20%,反映了資本市場對創業板發展的認可和對前景的信心。

  此外,創業板市場估值也在逐步趨於理性,機構IPO退出的賬面回報由2010年最高的13.4倍逐年下滑至2014年機構退出的4.06倍。

  創業板公司最大的特點是研發投入持續增加。2009至2013年,創業板公司研發強度分別為4.57%、4.63%、5.04%、5.41%和5.72%,高於深市平均水準,呈逐年遞增之勢,毛利率長期維持在35%左右,凸顯出較強的成長型和創新型特徵。

  2014年5月,創業板公司股權再融資制度“破冰”,推出了“小額快速”定向增發機制、發行人自主銷售、鎖定期與發行價格掛鉤等多項新政策,截至8月31日,已有35家公司披露非公開發行股票預案,總計發行規模不超過304.1億元。

  創業板制度創新依然“在路上”。目前,創業板已將“網際網路虧損企業如何在國內上市”及“境外網際網路企業回歸A股的途徑探討”作為加快發展創業板的重要課題,深入研究如何支援尚未盈利的網際網路和高新技術企業在新三板掛牌一年後到創業板上市。此外,推動VIE架構企業回歸、對賭協議合法化以及試點多重表決權等改革措施也正在逐步推進。據新華社電

  短評

  創業板應回歸“創業創新”本意

  説到納斯達克,就會聯想蘋果和微軟。但提起中國的創業板,股民們最“津津樂道”的卻是5年裏造就了近千位億萬富翁。

  同濟大學財經與證券市場研究所所長石建勳表示,創業板讓許多企業經營者一夜暴富,也讓不少人因此喪失了繼續創新的意志和衝動。而一再上演的“創富故事”,讓更多的企業經營者視創業板上市為財富套現的途徑。

  “與‘創新效應’相比,創業板的功能更多地體現為‘財富效應’,這無疑走入了誤區,惡化了其本應擁有的創業文化。”石建勳説,創業板若不能準確定位,將難以擔負引領産業結構升級的歷史重任。

  轉型中的中國,究竟需要怎樣的創業板?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證監會《關於支援深圳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允許符合一定條件尚未盈利的網際網路和科技創新企業在新三板掛牌滿12個月後到創業板發行上市”。這意味著誕生5年之際,創業板已經開始審視並調整自身的定位。

  定位之外,市場機制也需要完善。應對創業板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進行規範,避免其淪為大股東的“提款機”。

  事實上,無論是調整定位還是完善機制,最終的目標都是要在創業板營造鼓勵創新、激勵發展的“創業文化”。

  在納斯達克,上市成為眾多企業再度出發的起點。於是人們看到百度、奇虎360等中國企業赴美上市後獲得了更好的發展。

  因此,當中國的創業板真正成為上市公司發展的起點,而非僅僅是“創富故事”的終點時,這一承載著眾多創新夢想的創業板就真正“回歸”了本意。據新華社電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