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清算市場開放 誰來挑戰銀聯?

  • 發佈時間:2014-11-05 02:30:56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在中國清算市場一家獨大12年之後,中國銀聯即將迎來新的競爭時代。10月2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放開銀行卡清算市場,符合條件的內外資企業,均可申請在我國境內設立銀行卡清算機構。

  “一個時代結束,一個新時代開啟。”第三方支付公司易寶支付CEO唐彬説。

  據了解,央行也已將有關銀行卡清算市場準入規則的方案上報國務院,該方案將明確包括線上和線下跨行交易清算規則、發卡標準、賬戶管理標準等,以及申請成立卡組織的準入門檻等,方案很可能于明年初出臺。

  中國可以誕生第二個甚至第三個銀聯,是外資機構憑藉先天優勢捷足先登?還是支付寶、工行等國內企業先下一城?中國清算市場將迎來真正的競爭時代。

  守擂者

  銀聯

  換將+“二次創業”迎挑戰

  成立於2002年的銀聯,是我國境內唯一的支付清算組織,在國內從事支付業務必須通過銀聯渠道。清算市場開放後,中國可以誕生第二個甚至第三個銀聯,意味著中國銀聯在國內銀行卡清算市場一家獨大的好日子將要終結。脫離政策的保護,銀聯就此將要“裸泳”了。

  短期內對銀聯影響較小

  對於即將到來的競爭格局,銀聯昨天對新京報記者表示,中國銀聯支援並堅決執行國家放開銀行卡清算市場準入的決定。作為市場化的商業主體,中國銀聯將與其他銀行卡清算機構在同樣的監管條件下,依法合規開展平等的市場競爭。中國銀聯將堅持開放、合作、共贏的理念,繼續深化市場化轉型,通過“二次創業”,積極迎接市場競爭,在競爭中不斷提升自身産品和服務水準。

  事實上,轉接清算市場的開放分為對內對外兩個層面。對內資機構來説,轉接清算市場實際的開放早就開始了。以支付寶為代表的支付公司,多年來採取與發卡行多頭直連的方式,已經成為了實質意義上的“轉接清算機構”。所以,對於已經實際上從事著人民幣銀行卡轉接清算業務的主體來説,市場的開放更多的意義是給一個合法的名分。因此,問題不是誰會成為下一個銀聯,而是現在已經有N個銀聯了。

  中國支付體系研究中心主任張寬海表示,目前體現的是開放的信號,細則怎麼實施很重要,短期內對於銀聯的影響非常小。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外資真正進入還有一段時間,銀聯還有緩衝期。

  銀聯提速市場化應對變局

  事實上,銀聯對此次開放早有準備。去年底,銀聯提出“二次創業”,銀聯總裁時文朝在公開場合表態,銀聯的新戰略定位是要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式平臺型綜合支付服務商。

  在新的戰略定位下,銀聯將主要服務於商業銀行、非金融支付機構及行業客戶等機構客戶。去年年底,銀聯總裁時文朝邀請六大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高管座談,表達了“提供開放平臺,讓更多的主體願意通過銀聯進行轉接清算”的想法。

  如今的銀聯,正逐漸退居機構客戶身後,扮演起平臺服務的角色。

  就在國務院宣佈放開消息的前一天,10月28日,中國銀聯董事會宣佈,董事長蘇寧因年齡之故屆滿卸任,繼任者為5月到任的副董事長兼銀聯國際董事長葛華勇。加之去年履新銀聯CEO的時文朝,銀聯將以“葛時配”迎接新的挑戰。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楊濤表示,銀聯應該在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支撐下,把眼光放到全球。政策層也應該通過頂層設計,以股改上市作為其“揚帆啟航”的開始。

  一位第三方支付人士表示,這兩年來銀聯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也不那麼官僚了,一直在尋求創新發展,但由於原來國企的體制機制原因,很多想法執行不到位,市場反應平平,即使是號稱斥資2億、手筆空前的銀聯錢包行銷也並未如想像中那樣獲得廣泛認可。未來體制機制上的改革還得下工夫,從原來多年的壟斷型企業轉型並不那麼容易。

  挑戰者

  外資巨頭

  苦等近30載,觀望細則

  “我從來沒把支付寶當成挑戰。銀聯真正的對手是國際巨頭VISA和萬事達。”銀聯總裁時文朝曾表示。如今,這個真正的對手真的要來了。

  萬事達卡相關人士表示,對這種形勢發展表示歡迎,並稱期待更多的政策細節。VISA表示,很歡迎看到中國清算市場能夠對外開放,目前為止還未看到實施細則,到底如何符合資質還不清楚,但中國市場對VISA始終都是最重要的戰略市場。

  市場萎縮,外資盼開放

  對於外資而言,中國清算市場開放這一消息他們等了近30年。

  上個世紀90年代,國際卡組織以拓荒者的角色進入了中國市場。1988年,萬事達成立北京代表處,5年後VISA也來到中國設立代表處。

  VISA和萬事達兩大國際品牌一直扮演著中國“銀行卡教父”的角色,包括建立中國第一家銀行卡研究培訓中心,投資數百萬元設立VISA獎勵基金,培訓了數以千計的中國銀行卡系統的員工。中國各家銀行卡部門負責人,幾乎都是這所學校的學生。VISA的這間培訓中心又被戲稱為中國銀行卡的“黃埔軍校”。

  VISA和萬事達蟄伏多年苦等中國開放銀行卡市場,但始終未能如願,多年來只能分享中國人境外消費的部分市場。

  中國市場誕生了一個極具特色的卡種——雙幣卡,即一張銀行卡上同時出現兩家卡組織標識,國際卡組織通過與銀聯合作發行雙幣卡,租用銀聯的清算通道。持卡人在境外消費走國際卡組織清算渠道,在國內消費則走銀聯渠道。

  但2010年銀聯不再批新的雙幣卡,國際卡組織的業務空間正在不斷壓縮,在中國只能發行在境外使用的美元單標卡。加上IC卡遷移,使得新發人民幣卡只能是銀聯單標卡,原來雙標卡的客戶等於被置換成銀聯的客戶。

  “現在我們能採取的策略就是儘量延長卡的有效期,比如新申請的信用卡都設置了五年的有效期。”一位國際卡組織人士表示。

  2010年,國際卡組織老大的VISA與中國銀聯幹了一仗。2010年,VISA封堵銀聯海外通道,這一爭端最終由WTO定案:銀聯在中國市場並沒有壟斷行為,但需要儘快開放境內支付清算市場。中國支付清算市場開放提速。

  一國際卡組織人士對新京報記者表示:“沒想到會在國務院會議上宣佈這個消息,這讓我們挺意外的。”

  另一國際卡組織人士則表示,最期待的是允許外資發行人民幣銀行卡,通過在境內發行人民幣信用卡佔領市場,從而帶動這些持卡人在境外的刷卡消費,但最終如何開放還沒有方案。可能會設一定過渡期,像外資銀行進入中國時,幾年後才允許做人民幣業務,同樣可能會先不允許外資卡組織發行人民幣卡,那麼對外資來説意義就非常有限。

  安全問題再成關鍵

  此前,對於國際卡組織進入中國一直未完全開放的一個原因就是安全問題。國際卡組織如果在中國境內沒有相應的清算系統,就會把持卡人資訊傳送到其境外清算中心結算;一旦設立自己的清算系統,即便持卡人在境外交易,持卡人資訊也要傳送到境內。

  有媒體報道,中國支付清算市場對外開放,中方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國際卡組織須遵循中國的清算業務規則和銀行卡系列金融標準;二是出於金融安全考慮,國際卡組織須將轉接清算系統放在中國。

  對於轉接清算系統放在中國,萬事達人士表示可以有兩種方案:第一種是直接將卡組織的主機和伺服器放在中國;第二種是成立專門中心負責所有品牌卡的清算轉接,後臺外包服務商設備,伺服器在境內。

  據了解,這兩種方案目前都在研究當中,採用哪種尚無定論。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國內清算系統是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貿然開放可能會帶來一定的風險。開放得有次序地穩步推進。

  國內機構

  工行、支付寶呼聲高

  清算市場不僅對外資開放,對民營資本以及國內機構同樣適用。除了萬事達、VISA這樣的國際卡組織,還有什麼樣的機構有望成為“第二個銀聯”?

  工行呼聲高漲

  有支付業內人士表示,根據目前的管理辦法來看,清算組織要滿足三個條件:一是要有品牌和信用;二是要依規接入現有央行清算系統,這對機構的資金實力、技術水準、人員素質等都有很高要求;三是要有一定的受理網路,也就是接入的銀行比較多。門檻其實很高。現在普通的第三方支付信用可能並不高。相比之下,銀行的信用強多了,其中工商銀行呼聲最高,無論是發卡量還是專業程度,工行都確實有能力,甚至在銀聯成立之初也都是從央行和工行引進了大量人員。

  上述國際卡組織人士稱,國外也有銀行嘗試成立清算組織,但最後未能成功。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卡組織的獨立性。“如果工行成立清算組織,建行、中行會去使用這個清算系統嗎?顯然不會,這樣這個清算系統仍舊是一個工行體系內部的閉環系統。所以,獨立的清算組織才能走得長遠。”他分析,可行的方案可能是幾家大行一起成立一個清算組織,畢竟95%以上的發卡都是由幾家國有大行壟斷。

  不過工行人士表示,目前尚未聽説申請支付清算牌照事宜。

  支付寶存線下短板

  工行之外,“線上支付霸主”支付寶的呼聲最高。

  易觀國際數據顯示,2014年第二季度中國第三方網際網路支付平臺轉接交易額份額方面,支付寶佔比35.25%、銀聯佔比33.54%、財付通佔比15.51%;收單交易額份額方面,支付寶佔比42.40%、財付通佔比19.05%、銀聯商務佔比16.78%、快錢支付佔比6.80%。

  記者了解到,支付寶也曾通過多種渠道遊説高層,希望放開國內的支付清算市場。支付寶方面昨天表示:“我們尚在研究階段,暫時沒有確定的消息可以回復。”

  易觀國際分析師李燁表示,雖然支付寶線上上與百餘家銀行進行直聯,已在進行轉接清算相關的業務,但真正成為一家轉接清算機構需要遵循一定程式和滿足相應條件。支付寶也要面臨與傳統金融系統博弈、政策、股東結構調整等多重問題。

  此外,支付寶的短板在於線下。“在網際網路金融業務上,支付寶與銀行的關係比較微妙。要説服銀行給它發卡很難,就算通過自己的民營銀行可以發,能力有限,而且沒有實現互聯互通也沒有意義。”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 影響

  消費者可選多種品牌卡

  銀行卡清算市場向外資開放以後,單一帶有VISA、萬事達等卡組織標識的銀行卡在境內POS機上無法受理的局面將成為歷史。未來,VISA、萬事達、美國運通、JCB等,都可能通過其會員銀行在中國境內發行人民幣信用卡。也就是説,除了消費者已經使用多年的銀聯卡,以後將有更多品牌的銀行卡可供選擇。

  而在刷卡消費時,持卡人也可以選擇要“走”哪家卡組織提供的支付通道。隨著市場中收單機構的增加,POS等銀行卡受理終端數量將大大增加,布放範圍也將更加廣闊,消費者持卡消費將更加方便。

  市場中有了更多競爭者,商戶得到的收單服務也將更加完善。有業內人士猜測,目前收單市場中發卡行、收單機構和銀聯“7:2:1”的分成比例可能會有調整,商戶的經營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並可能更多地讓利給消費者。

  “越開放、越競爭,價格會越低,服務會越好。”第三方支付供應商易寶公司首席執行官唐彬説,既然要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決定性作用,就應當放開市場,讓不同的銀行卡清算機構充分競爭,提供更有特色、價格更親民的服務。

  例如,2011年國內開始發放第三方支付牌照後,第三方支付市場迎來了大發展,從電商購物到訂購機票,消費者得到很多便利和實惠。美國的銀行卡清算機構有四家,國內這麼大的市場完全能夠容納多個銀行卡清算機構。

  銀行卡清算機構引入競爭,商家將能有更多的選擇,費用負擔將會減輕。唐彬介紹,例如國內百貨、超市、餐飲業等銀行卡消費的手續費在0.38%至1.25%不等,如果手續費能大幅減少,企業負擔能夠減輕,消費者也終將受益。

  B06-B07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蘇曼麗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