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沃野激蕩精氣神

  • 發佈時間:2014-11-04 04:31:28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楊丹丹

  宿州,安徽北大門,黃淮平原南端的傳統農業大市。

  人口多、底子薄的傳統農區如何實現後發地區的“先發突破”?宿州市委、市政府認為,必須轉變“習慣等靠要、依賴幫扶帶”的弱勢心態,要做足人的文章、激發人的鬥志、發掘人的潛能,塑造宿州的“精氣神”。

  “宿州正處於加速發展的初始階段。思想觀念的轉變,精神力量的塑造,比建幾座工廠、修幾條道路、上幾個項目來得更重要、更深刻、更長遠。”宿州市委書記張曙光稱,營造良好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對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積極的影響。發展必須抓農村,在廣大農村率先“動起來、幹起來、快起來”,讓農村經濟回歸正常發展環境,為農村營造一個蓬勃向上的發展空間。

  天還是那片天,地還是那塊地,人還是那些人。然而全新理念的引領,讓宿州市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喜人的新景象。

  農村改革加速度,沉睡資源被喚醒

  10月20日,秋雨淅淅。剛鑽出地皮的小麥就像一塊巨形的綠薄毯子披在廣闊的皖北平原。“才種上不到十天,就碰上喜雨了,老天真是給力。”埇橋區永安鎮新合村種植大戶朱才剛邊看苗情邊向記者介紹説。

  3年前,老朱在村裏流轉了1000畝土地種糧。“秋收的玉米每畝都打到了1200斤以上。扣除投入成本,每畝地純利在500元左右。這多虧政策好,像我剛買的玉米播種機,2萬塊錢總價我只掏了4000元。剩下全是國家和地方上給補齊了。”朱才剛説,現在國家和地方政府不斷出臺鼓勵糧食種植的補貼政策,種糧大戶有每畝地10元的補貼,區政府對種糧大戶還有每畝地100元的補助(一次性),每畝地10元錢的玉米良種補貼,以及農機補貼等。

  “近幾年來,國家和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農業和糧食生産的政策,調動了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我市糧食面積穩中有增,生産投入進一步增加。惠農政策的落實調動了農民生産積極性,增加了化肥、種子、農機等投入量,為糧食增産打下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宿州市農委主任張明權介紹説,該市不斷出臺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的各類獎補政策,涌現出一批批像朱才剛這樣充滿幹勁的種糧大戶。據農業部門預測,2014年宿州市全年糧食産量將再次創下新高,有望突破歷史紀錄,邁向“百億糧倉”指日可待。

  “俺村的土地確權已經完成了,再過一兩個月就能拿到確權證。老百姓可以用手中的確權證抵押貸款,咱農民也有土地財産收益了,聽説鎮裏下一步還要給流轉大戶頒發土地流轉證書。農民種糧更有奔頭兒了。”朱才剛樂呵呵地説道。原來,他所在的埇橋區是安徽省土地確權試點的20個縣區之一。通過産權改革,將有助於把農民手中的土地激活,變成真金白銀發展産業。依託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和國家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區(簡稱“兩區”)的建設,宿州市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為核心的農村改革正在大步推進。

  農村面貌大變樣,生活賽過城裏人

  “美好鄉村是我家,農村不比城裏差。”如今,在宿州農村,越來越多的農民由衷地發出這樣的感慨。

  走進宿州市埇橋區西二鋪鄉二鋪村,映入眼簾的是處處天藍、水清、地潔、村美的田園風光:5000畝集中流轉土地一望無際,集觀光旅遊、休閒採摘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已具雛形,一棟棟皖北風情的徽式別墅整齊劃一,現代化的衛生醫療服務中心、設施齊全的農家書屋和文化大院一應俱全。村口1200多平方米的健身廣場上,幾十種健身器材排列有序。

  驅車數十里再來到群山環繞的夏劉寨村,如同走進了水墨江南。“通山水渠五里長,行人倒映水中央。”傍晚的村莊,山風襲襲,燈光爍爍,遠遠望去,500多個農家別墅如同坐落在山谷裏的江南小城。清晨,人們在清澈的溪邊挑水、洗衣、打招呼,一曲曲拉魂腔在山裏久久回蕩:“萬畝良田閃金光,果樹滿山飄溢香,五畜六業人興旺,樓房林立路通暢。”

  “宿州市委、市政府把美好鄉村建設作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作為‘四化同步’的著力點,作為加速‘四個宿州’建設的必由之路,堅持城鄉一體發展。”宿州市市長史翔介紹説,堅持“三不三重”建設理念(不貪大求洋,不大拆大建,不破壞自然風貌,重經濟適用,重整治提升,重可持續建設),圍繞“四美三宜”建設目標(科學規劃佈局美、生態宜居環境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宜居、宜業、宜遊),實施村莊建設等五大工程,構建領導包扶等六大保障機制,走出了一條可複製、可相容、具有皖北特色的美好鄉村建設“宿州路徑”。

  隨著環境的改善,農民的生活習慣也發生了變化。“村裏搞得這麼漂亮,俺們房前屋後也不能瞎糟蹋。”夏劉寨村村民周領安説,村民們家家戶戶主動清垃圾、拆旱廁、挪草垛,鄉道村路乾淨清爽,農家院落整潔美觀。走進一些村民家中,客廳角落裏套著塑膠袋的垃圾桶讓人眼前一亮。垃圾袋裝化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正逐步被農民接受。

  效能建設動真格,點燃激情求卓越

  “中午一場酒,下午不見人。”這句話常常用來形容鄉鎮幹部的懶散作風。然而在宿州大大小小的鄉鎮,卻不敢有幹部輕易“走讀”。原來,以治庸、治懶、治散、治奢為突破口,宿州市掀起督查問責風暴,開展跟蹤暗訪、專題暗訪、互查互訪等,並堅持把督查督辦重點放在經濟發展主陣地、項目建設第一線、民生熱點最前沿、文明創建全過程。

  今年夏天的一個晚上,宿州市埇橋區效能辦隨機抽查順河鄉幹部值班情況,發現班子成員全部在村裏開展幫扶。當時已是晚上8時許,幹部們竟無一人吃過晚飯。“幹部作風的轉變,群眾有目共睹。”順河鄉順河村家庭農場主王震告訴記者,這一年多來,鄉村幹部經常到府傾聽和過問家庭農場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積極幫助協調解決。

  效能建設動真格,查出問題不手軟。一年來,宿州市各級效能辦共開展明察暗訪1100余次,查出各類違反效能建設規定者近200人,通報批評、誡勉談話140多人,給予黨紀政紀處理150余人。效能辦的同志帶著暗訪機、測酒儀,説到就到,動真碰硬,使各級幹部丟掉幻想,提速提效。今年7月,宿州市發放調查問卷,85%的測評對象認為該市幹部作風效能整體狀況較好,95%的測評對象認為該市機關效能較以前有較大提升。

  不僅要通過美好鄉村建設、農村環境整治推動幹部的工作熱情,更要通過效能建設讓他們“點燃激情”。去年以來,宿州在全市上下廣泛倡導“激情文化”,提出“讓激情成為新時期宿州幹部的鮮明標簽”。為了讓各級幹部激情常在,宿州努力探索長效機制。通過目標績效考核、副處級以上幹部每日動態發佈制度,曬行蹤、晾工作等多項制度讓效能建設長抓不懈。

  齊心建設美家園,幹群關係更和諧

  “午收時,市、縣(區)、鄉鎮三級萬名幹部駐村包保禁燒、服務夏種,住帳篷、吃盒飯,差不多有一個月時間,苦是苦了點,卻是值得的。午季實現零火點,到了今年秋季,老百姓的自覺性明顯提高,不再隨意焚燒秸稈。”宿州市三八街道黨工委書記王世兵感嘆。

  “很久沒有幹部到農村呆這麼長時間。知道政府禁燒的決心這樣大,老百姓漸漸地就不再燒秸稈了。”埇橋區楊莊鄉街東村農民王成林説,禁燒期間他看到駐村幹部頂著烈日,在塵土飛揚的收割田裏來回穿行,淩晨兩三點鐘,還有人舉著手電筒在田裏巡查值守,心裏挺感動。

  午收期間,萬餘名黨員幹部在深入群眾中查“四風”,在禁燒保種中改“四風”,始終奔波在田間地頭,與基層群眾晝夜為伴,心手相連,了解基層真實意見、摸清群眾所思所盼,為群眾送服務、辦實事、解難題,轉變工作作風,服務一線百姓。連續一個多月將汗水揮灑田間,曬出了“健康”,回歸了“本色”;浸染了“地氣”,磨掉了“官氣”;祛除了“弊風”,錘鍊了作風,用心血和汗水將綜禁戰役變成了一場全市黨員幹部錘鍊黨性、改進作風、服務民生的生動實踐。

  “三線三邊”環境整治同樣經歷了這樣的喜人變化。泗縣大李村村民史榮説:“剛開始看到幹部在村裏清垃圾,以為又是在做樣子,有村民開玩笑説,又刮哪陣風了。可是看著幹部每天都給俺們清掃家門口的垃圾,時間一長,村民都過意不去,自己就拿掃帚幹起來了。現在,村裏乾乾淨淨,誰要是再亂扔亂堆,大家都不同意。”自去年底以來,宿州市全面掀起以鐵路沿線、公路沿線、江河沿線以及城市周邊、省際周邊、景區周邊等“三線三邊”為突破口,以垃圾污水治理、建築治理、廣告標牌治理、礦山治理和綠化提升行動等“四治理一提升”為重點任務推進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對垃圾宣戰、向衛生前行,與陋習再見、向文明前行”。

  黨員幹部的苦幹實幹,化作一種“無聲的宣傳”;幹部作風轉變,無形中帶動了群眾觀念轉變。農民又看到了當年幹部的好傳統、好作風,更可貴的是,黨員幹部用真心真情和實際行動感染了廣大群眾,讓他們由“袖手”到“拍手”到“動手”,自發參與到建設美好家園行動中來。

  不盡新風撲面來。宿州市委市政府通過美好鄉村建設、“三線三邊”治理、午收秋收禁燒等一個個活動載體,在農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精神的力量催生內生動力,促進農村面貌改變的同時,也悄然改變著人們的精神面貌,形成了有利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政策導向和社會環境,必將在這片黃土地上創造新的奇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