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産業生態重塑 製造模式變革

  • 發佈時間:2014-11-02 01:29:58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 本報記者 楊 雪

  “新工業革命”正在以“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架勢席捲全球。平臺技術和平臺型企業是新工業革命産業生態環境系統的主導力量,新的工業模式將促使産業組織結構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産業生態轉變,在不斷削弱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比較優勢的同時,也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機遇。在今年的浦江創新論壇上,由上海産業技術研究院和中科新松有限公司承辦的“先進製造”分論壇特邀請來自學界和業界的專家,圍繞新形勢下我國先進製造産業發展方向展開一系列討論。

   被網際網路重新定義的製造業

  “今天,人類社會、電腦、物理世界三元融合,使資訊服務進入了普惠計算時代,這是一個劃時代的大事,怎麼高估都不為過。”中國工程院院士郭重慶指出,網際網路掀開了新工業革命的浪潮。作為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設施規劃與設計方面的專家,他認為網際網路將重新定義製造業。

  用郭重慶的話來説,“這是一個網際網路服務引領産業發展的時代”。而當前,我們的産品和服務在數字化、智慧化和互聯化上都遠遠跟不上資訊技術的發展,例如,我們的拖拉機僅僅是把農耕時代的牛變成了柴油機,這是製造業需要反思的。

  “我曾經大膽地給機械下了一個定義:今後的機器應該是一個具有智慧邏輯判別功能、能夠自我調整的工具,一個可感知、度量、通訊、操控的拓撲結構。”郭重慶提出,製造業産品的發展方向就是數字化、智慧化、互聯化,製造業的價值在研發、設計、生産、銷售和服務的每個環節都必須再定義,新産品、新流程或新服務必須基於網際網路技術再造。産品服務的融合是本次資訊化大潮的特徵,越來越多的産品核心價值已不是産品本身,而是服務。

  郭重慶認為,核心技術主導産品的模式已過時,企業生存和發展應具有網際網路思維——開源、開放、共創和共用。今後,企業將面臨縱向供應鏈整合,橫向價值鏈整合以及網路生態鏈整合的一系列過程,中國的企業基本還處於縱向供應鏈整合階段。同時,傳統製造業正面臨自身的人力資本和知識結構與資訊化大潮要求不相符的挑戰。

  那麼,中國的製造業企業怎麼辦?“轉型升級的抓手可能就是工業網際網路,德國人稱之為工業4.0。”郭重慶説,目前我們的製造業有一定的生産能力和消費市場,工業網際網路可以為中國製造業的産業升級創造絕好的平臺和機遇。然而他同時強調,網際網路是市場化的産物,是一種自發秩序,不是人設計的結果,所以,工業網際網路帶來的機遇,也一定要依靠社會力量和公眾參與。

  利用機器人實現製造模式變革

  對於製造業而言,成本競爭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但目前我們所面臨的現實卻是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猛增。而另一方面,低附加值的現狀還在繼續,資源環境已不可持續,“高端製造競爭力不足,低端製造又面臨外流,所以現在不是談簡單的轉型升級,而是需要製造模式的變革。”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曲道奎説。

  過去機器人産業的發展模式是將機器人作為一種高端機器,現在則更多地將機器人作為智慧裝備來發展,完全集中于“智”。從軟體到硬體,從數據到網路,從傳感到智慧,實現核心技術的制高點。現在我們所説的機器人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實際上是指將智慧化設備廣泛用於工業製造、物流等行業,除了代替人力從事生産,還能做一些單靠人力無法完成的工作,比如潔凈環境下的作業。

  據曲道奎介紹,網路技術的支撐使機器人從過去的單設備應用到現在進入了“機器人+網際網路”的數字化工廠。不僅生産效率提升,品質也從過去60%的提升率提高到現在的100%。同時,近10年來機器人的成本下降了50%多,並且還在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下降。“在直接成本上機器人的成本是人工成本的23%”,曲道奎作出結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幾乎所有的行業都在快速下滑,只有機器人行業在2009年以後一直處於快速增長階段。中國在2008年之前幾乎沒有機器人産業,從2010年金融危機以後真正進入蓬勃發展期,雖然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産銷國家,但中國的機器人産業其實才剛剛開始。

  在機器人應用方面,中國和國際情況差不多,主要集中在汽車和零部件行業。曲道奎提到一個術語概念——“機器人密度”,即全球現在機器人真正的使用量只有0.58%,就是説有99.42%的生産還是人工在做。而中國只有0.23%,説明未來的市場空間是巨大的。

  美國和日本都提出了新的機器人計劃,歐盟提出的新工業革命也包括機器人技術。“未來十年是中國機器人産業發展的黃金期,也是中國製造模式變革的窗口。”曲道奎認為,如果抓不住機遇,整個製造業可能就要進入新一輪的追趕階段。

  工業大數據打開服務市場

  美國辛辛那提大學講座教授李傑將工業産品比喻為一個荷包蛋——核心産品是“蛋黃”,“蛋白”則是與産品相關的服務、品牌等一系列價值創造。

  針對荷包蛋的問題,世界上最擅長做“蛋黃”的德國也在反思,因為在2011年以前的5年間,德國經濟沒有增長,外銷産品沒有增加。所以,産品價值不止于産品本身,如果作為“蛋白”的客戶價值得不到提升,所創造的整體價值是有限的。

  “我戴著這個手環睡覺,睡前按一下,起床按一下,它就收集數據了。”李傑反覆展示著自己戴的手環,“但只收集數據也沒有用,我連上手機後分析的睡眠品質才是我真正需要的”。産品只是産品,但兩個産品連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價值系統,這是工業大數據打開服務市場創造的價值。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機器、設備市場,同時擁有世界最多的人口。李傑指出,在中國,人與機器交互、機器之間交互産生的海量數據肯定是世界之最,能否破解這些大數據背後的秘密,就是中國能否在新一輪製造革命中贏得競爭力的關鍵。

  “美國缺乏19萬大數據工程師,中國缺乏190萬,而中國的高校還沒有就此做出反應。”李傑説,“所謂大數據時代,沒有大數據工程師怎麼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