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經濟增長品質提高

  • 發佈時間:2014-11-01 10:53:50  來源:濱海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上周出爐的第三季度GDP同比增幅為7.3%,我們該如何看待經濟減速?這會對未來經濟政策産生哪些影響?

  【四季度經濟將轉好】

  2014年第三季度GDP沒能延續第二季度的回升態勢,主要是投資增長乏力及去年同期基數較高原因所致。第三季度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主因是投資增長的疲弱。前三季度,固定資産投資357787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1%(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5.3%),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2個百分點。投資增速下降主要原因是房地産投資迅速下滑,1-9月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增速12.5%,增速比上半年回落1.6個百分點,是拖累投資增長的最大因素。此外,去年基數較高的原因也不容忽視。去年第三季度GDP增速達到7.8%,是去年年內最高,較高基數也導致今年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速有所放緩。

  雖然經濟增速延續放緩態勢,但經濟仍顯現出一些積極的跡象。一是出口形勢良好,消費增速保持平穩。預計下半年出口增速可能在10%以上,對下半年GDP增長可能貢獻0.5個百分點。雖然前三季度消費名義增速相比上半年回落0.1個百分點,但實際增速10.8%,與上半年基本持平。二是經濟結構改善,第三産業佔比上升,吸納就業的能力在增強。消費和民間投資比重提升。這些跡象表明經濟下行壓力似乎沒有固定資産投資和工業增加值反映得那麼大。三是經濟品質和效益提升。出口中的虛假貿易成分、消費中的貪污腐敗和浪費性消費以及投資中的“政績工程”等無效投資得到進一步的擠出。

  從三大需求角度來看,預計第四季度出口和消費增速將保持平穩,固定資産投資增速則可能企穩。出口方面,受美國經濟持續回暖、人民幣匯率穩定和國內穩外貿措施發力的影響,出口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預計第四季度出口增速將保持在10%左右,全年出口增速在7%左右。消費方面,受股市回暖、樓市企穩等影響,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仍將保持穩定增長。但由於“三公”消費繼續受到抑制、居民收入增速放緩及物價繼續回落的影響,第四季度消費名義增速可能與第三季度基本持平,實際增長可能略有加快。投資方面,受房地産市場救市政策提振開發商信心以及市場流動性繼續寬鬆等影響,預計第四季度房地産投資快速下滑的階段暫時結束,但因地方政府債務監管政策收緊、平臺融資受限,基建投資增速可能會有所放緩。

  總體判斷,雖然經濟仍有下行壓力,但在世界經濟整體弱勢復蘇、油價持續處在低位的外部環境下,今年第四季度經濟環境可能略好于第三季度,經濟增速可能企穩略升至7.4%左右,全年GDP增長仍可能維持在7.4%左右的合理區間。明年經濟增速則可能會繼續下行兩三個百分點。

  【經濟進入降速提質階段】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正運作在7%-7.5%的增長區間,這種增長儘管遠比2000-2008年平均10.2%的增長降低一個臺階,但也正在經歷一個“提質增效,擠出水分”的新階段。

  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連續下滑十八個季度,為改革開放以來時間最長的下滑週期。但全球範圍看,高增長之後的“增速換擋”是一種必然趨勢。根據世界銀行增長與發展委員會統計,二戰後連續25年以上保持7%以上高增長的經濟體只有不到10個國家,這些國家都是小國,而其餘經濟體在經歷過20年的發展後均開始減速,有些國家甚至出現了大幅減速。世界主要經濟體,包括美國、日本、南韓等其他國家走過的道路也都説明,一國經濟在經歷一段高速增長之後,需要有一個調整期。增長速度會回落一些,但這種回落不是直線式的,而是波動式的。

  中國經濟增速的變化標誌著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有兩大發展目標:一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進入中高收入發展階段;二是轉換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形成內生性增長機制。2013年我國每人平均GDP達到6700多美元,已經進入中等收入偏上或者説中高收入發展階段。根據國際經驗,這個階段的戰略性任務就是防止經濟發展中出現增長動力“真空”、收入差距擴大、産業升級困難、技術創新緩慢、社會矛盾加大等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現象。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在於尋找新的增長動力和替代動力,而不是短期依賴於政策刺激。

  事實上,增長速度再快一點,並非不能,但增長必須是實實在在和沒有水分的增長,是有效益、有品質、可持續的增長。這意味著必須刺破過去GDP導向下盲目吹起的泡沫,擠出經濟增長的水分。中國寧可發展速度慢一些,也不再依賴過去的外延式增長。自去年以來,中國經濟“去杠桿”“擠水分”的過程從未停止過。首先是擠投資水分。去産能的過程中,政府通過收縮非標融資、信貸窗口指導等方式斷了産能過剩領域的水源,實際上相當於擠出投資中的水分,使稀缺的資源更多投向有利於轉型升級和服務民生的領域。其次是擠消費水分。2013年以來,反腐浪潮大大壓制了政府消費和奢侈品消費。再有就是擠出口水分。從2013年5月的外管局20號文開始,主管當局嚴打隱藏在經常賬戶下的套利資本流入,虛假貿易的水分被大幅擠出,中國經濟增長也回歸理性和常態。

  最近2年中國經濟運作的態勢表明,經濟潛在增長率放緩的趨勢仍在延續,要實現第四季度經濟的平穩增長和保證明年經濟能有良好開局,穩增長政策仍需要繼續發力。但要扭轉經濟潛在增速放緩的趨勢並不能靠大規模的需求刺激政策,宏觀調控政策仍應該兼顧穩增長、調結構和促改革。預計下一步,宏觀政策可能仍將堅持總量穩定、定向調控的總體思路,結構性支援力度會進一步加大:加大力度運用財政政策支援薄弱環節,支援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激發市場活力和創造力;貨幣政策增強靈活性、針對性和預見性,綜合運用各種工具合理開展微調。

  【“新常態”接棒“微刺激”】

  年中以來,宏觀政策風向變化明顯,如果説此前的關鍵詞是“微刺激”和“穩增長”,那麼現在的關鍵詞就是“新常態”和“促改革”。“新常態”到底對政策走向意味著什麼?

  “新常態”的核心是“三期疊加”,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增速換擋,意味著從全球化紅利、人口紅利衰減的現實出發,容忍經濟從高速向中高速換擋。結構調整,意味著通過促改革來解決傳統增長模式下的結構失衡,實現結構優化和轉型。政策消化,意味著拒絕過去大投資、寬貨幣的老路,不搞大規模刺激,而是著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造成的産能過剩和債務等風險隱患。總結來説,未來政府將會更加重視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而不是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規模。落實到宏觀政策的取向上,穩增長將讓位於促改革、調結構。

  從客觀條件看,穩增長逐步讓位於促改革也在情理之中。首先,財政政策在上半年提前發力,下半年心有餘而力不足。往年是財政年底突擊花錢,今年在穩增長的壓力之下,出現了上半年底突擊花錢的現象,這使未來財政支出的空間受限。此外,從政府收入的角度來看,也不支援未來財政的進一步寬鬆。稅收收入持續低迷、房地産投資下行背景下,以土地出讓金為核心的非稅收入也大幅放緩。其次,貨幣政策受到通脹和外部環境的掣肘,邊際上的寬鬆空間不足。進一步推行全面降息等總量寬鬆手段,不符合國務院以及央行反覆重申的“總量穩定、結構優化”基調。綜合來看,既然上半年經濟最差的時候全面降準沒有出現,那麼未來全面降息在經濟趨穩時也不太可能出現,央行仍傾向於採用結構性的定向寬鬆手段。第三,在政策的余溫之下,經濟重現失速下行的可能性不大。動態來看,下半年的經濟環境儘管不如第二季度,但還是明顯好于第一季度。一是穩增長政策還將發揮余溫。尤其是上半年寬信用支援的一些長期基建項目還將陸續落地,地産也基本維持在底部徘徊,進一步失速下跌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外需也不會重演第一季度的失速下行。三是從季節性因素看,歷年下半年與第一季度相比都是“旺季”。

  綜合來看,現在的政策重心已經從以微刺激為主線的穩增長逐步轉向以促改革為主線的新常態。財稅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司法體制改革、傳統和新興媒體融合等多項改革措施已經率先發力,未來國企改革、金融改革等重點領域也會相繼跟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