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絲路明珠的綠色轉型

  • 發佈時間:2014-10-31 03:32:12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焦宏吳曉燕魯明見習記者李慧斌

  西元609年,隋煬帝帶著一支浩蕩的鑾輿隊開進河西走廊,登張掖焉支山,參禪天地,會見西域27國使臣,舉行了一個旨在開通絲路、繁榮經濟、加強與西域貿易的“萬國博覽會”。

  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對外經濟貿易博覽會。事實上,從張騫出使西域起,絲綢之路的貿易交流由來已久,而作為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商賈重鎮,張掖曾一度萬商雲集,被譽為“世博會”雛形。然而,其後,“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隨著中國經濟慣性發展的張掖,整體落伍於時代,‘金張掖’的金冠漸漸失色。”

  1400年後的今天,凝結了厚重歷史文化的絲路明珠張掖,再度吸引了大批來自海內外的訪客——參加2014絲綢之路國際生態産業博覽會暨綠色有機産品(張掖)交易會的代表們由衷地讚嘆,沙漠綠洲中的古城,不只有“半城蘆葦、半城塔影”自然歷史風貌,而且有美麗富饒的生態經濟,綠色農業、有機農産品、生態旅遊、戶外休閒讓人駐足忘返。

  “立於生態、興于經濟、成于家園。”張掖市長黃澤元説。近年來,張掖立足“生態安全屏障、立體交通樞紐、經濟通道”的區域發展定位,突出生態建設、現代農業、通道經濟三個發展重點,走出了一條“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的綠色崛起之路,並成功走出了轉型發展的拐點。如今,背負沉重歷史文化名城包袱的“金張掖”又重新崛起,煥發閃閃金光。

  生態是張掖最大的特色。獨特的生態環境、生態産品不僅是可持續的消費品,也是張掖的優勢所在

  地處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是傳統的農業大市,素有“桑麻之地”、“魚米之鄉”之美稱。多年來,這裡也是一個農業比重高、經濟總量小、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處於“站在張掖看張掖,年年都有新進步;站在全省看張掖,壓力在增加;站在全國看張掖,差距在拉大”的狀態。

  面對困境和尷尬,張掖一直在探尋轉型發展出路。“把發展生態經濟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根本途徑,把建設生態經濟功能區作為經濟結構戰略調整的主攻方向。”黃澤元説,“當時,這樣的抉擇是在對張掖的歷史、現狀、未來進行深度審視和考量後作出的。”

  張掖位於黑河中游洪積扇上,河床寬淺,坡度平緩,地勢平坦,擁有大片肥沃的土地,是一塊農牧咸宜的膏腴之地,其農耕條件優越,灌溉便利,四季分明,光照充足,農業生産水準相對較高,且特色濃厚,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西菜東運基地。

  雖然張掖傳統農業比較發達,但工業“短腿”。作為工業弱市,張掖沒有按“常規”去突破工業,把工業化與城鎮化捆綁在一起,提升經濟總量,因為“多年來中東部地區經濟發展迅速,地處西北內地的張掖發展工業明顯缺乏優勢和競爭力,還很可能出現工業發展不起來,城市的生態特色又喪失了的情況。”儘管如此,人們發現,張掖雖然處於“劣勢”,但“劣勢”中蘊藏著潛力,那就是張掖擁有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生態和區位優勢。

  黃澤元認為,農業條件好、工業“短腿”,且由於水資源的有限和相對恒定,導致生態用水和經濟社會發展用水的矛盾突出,正好為張掖大力發展以高效、節水、綠色為特徵的現代農業提供了必要的客觀條件。

  張掖是一個典型的戈壁綠洲城市,南部祁連山水源涵養區、中部黑河濕地、北部荒漠三大生態系統在張掖境內交錯銜接,市域面積有一半以上屬祁連山水源涵養區,近一半與黑河濕地相連,雪峰冰川、森林草原、戈壁沙漠、丹霞丘陵、湖泊濕地、綠洲沃土等地貌在全市相間分佈,形成了其生態的多樣性和獨特性。但是由於氣候乾燥、降水稀少、蒸發量大,張掖生態環境的自我調節和修復功能較差,生態又極為脆弱。

  生態是張掖最大的特色。獨特的生態環境、生態産品不僅是可持續的消費品,也是張掖的優勢所在。更為重要的是,張掖的生態安全與否,不僅是事關張掖綠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而且對於維護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鞏固國防、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穩定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基於此,張掖決定把生態建設放在極端重要的位置,發展生態經濟,處理好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係。

  “這既是我們順應時代要求構築生態安全屏障的客觀需要,也是我們主觀上應對綠洲生態脆弱性的戰略舉措。”黃澤元説,“從大的自然生態系統環境看,如果張掖北部的沙漠南侵,或者南部的冰川保不住,絲綢之路都將被截斷甚至消失。”古絲綢之路由長安出發,到隴右分為北、中、南三道,三條路線在張掖匯合,由此向西延伸。居中四向的張掖自古以來不僅是中原通向西域的唯一通道,也是中西文化交融薈萃之地。

  張掖歷史文化厚重,有彰顯文化特色之底蘊;農業條件好,有做大現代農業之基礎;生態環境特殊,有建設特色生態城市之優勢。基於對張掖特色的深入分析,張掖市領導班子認為,發展生態經濟是張掖轉型發展的核心,張掖必須重新發掘生態環境的內在價值,通過創新把宜居宜遊作為全市的首位産業,並以此基點,帶動服務經濟率先發展。

  生態環境的好轉,為張掖發展綠色有機農業提供了有利條件,産生了現代農業與生態保護相生相伴的耦合體系

  立於生態,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成了張掖的核心抉擇。作為由黑河孕育的沙漠戈壁綠洲,人們很清楚“有水便是綠洲、無水即是沙漠”。因此,張掖把保護水資源和濕地放在了首位。

  在綠洲生態的保護上,張掖深入研究了綠洲生態的特點,提出要協調好人工綠洲與天然綠洲的關係,注意科學保護,一旦把人工綠洲做大,天然綠洲就會受到侵蝕,而沒有了天然綠洲,人工綠洲也很難存在。近幾年,張掖大力實施生態修復和環境治理工程,全市316萬畝濕地資源得到有效保護。2011年4月建立了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同時加大節水型社會建設力度,工農業生産耗水大幅下降,四年累計為黑河下游調水140億立方米以上,為黑河全流域生態安全作出了突出貢獻。

  處在自然生態景觀線和絲綢之路文明線交匯點上的張掖,將黑河兩岸的沼澤灘塗建設成為國家濕地公園、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把過去荒蕪的丹霞地貌進一步開發形成了國家丹霞地質公園,將城邊的沙漠建成了國家沙漠地質公園、國際沙漠體育公園和國際賽車城。

  “原來,這裡是一個污水溝、垃圾場,現在變成了風景秀美的濕地公園,不僅成了縣城居民的休閒場所,而且成了旅遊度假的地方。”站在張掖市高臺縣北郊的黑河大橋上,當地居民王文喜説,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大橋附近區域到處是企業排放的污水和大量的生活垃圾,長期污穢不堪,環境很差。現在,周邊區域成了濕地公園,萬畝水面蘆葦搖曳,景色美不勝收,明鏡似的湖面上,不時有一群群鳥兒自由地飛翔著。

  記者了解到,從2009開始,高臺縣立足“一山一水一濕地”的自然稟賦,緊緊抓住張掖建設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機遇,啟動實施了黑河濕地生態恢復保護示範區建設項目,重新加固、維修黑河大橋,在城郊修建了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場,並通過節能減排專項整治,永久關停了黑河岸邊超標排污的紙業公司。高臺縣濕地保護局局長王志義告訴記者,如今,高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面積達2.06萬畝,其中濕地面積1.92萬畝,既有河橋景觀、濕地景觀,又有野生水禽保護區,並涵蓋了內陸灘塗、人工濕地、河流濕地、草本沼澤、灌叢濕地、內陸鹽沼等8個生態類型,有濕地植物385種、動物1102種,其中大天鵝、黑鸛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28種。此外,依託濕地公園,高臺還建成了跑馬場、汽車自駕營、帳篷營、燒烤營、度假別墅、商務會館及景觀石、觀鳥亭等旅遊基礎設施,初步形成了集吃、住、購、遊、樂、娛于一體的旅遊服務體系。

  高臺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建設,只是張掖發展生態經濟、打造宜居宜遊首位産業的一個剪影。

  除此之外,從2011年開始,張掖還開展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進一步改善農村生活環境,使農村飲用水源地水質100%達標。2012年,張掖將農村環境治理與生態市創建工作緊密結合,頒布實施《張掖市生態市建設規劃》,開展生態示範創建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21個,國家級生態村3個;省級生態鄉鎮47個,省級生態村21個,市級生態鄉鎮51個,市級生態村136個。

  生態環境的好轉,也為張掖綠色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條件。近年來,張掖積極探索現代農業與生態保護相生相伴的耦合體系。

  張掖擁有良好的水土光熱等自然資源條件,是全國得天獨厚的綠色有機農産品生産區域和全省重要的特色農産品加工迴圈經濟基地。通過發展生態農業,為農民可持續增收創造渠道。為搶抓國家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歷史機遇,提高全市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進一步推進現代農業大市建設,打造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綠色”明珠,2013年10月,張掖啟動了建設農産品安全大市,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積極探索生産綠色有機農産品與提高農民收入相生相伴的增收體系,確立了“一嚴格、五禁止”措施:嚴格落實生産綠色有機農産品“禁用清單”,嚴禁任何企業和個人在張掖落地從事繁育、銷售和使用轉基因種子的經營活動,嚴禁使用違禁肥料和農藥,嚴禁使用違禁飼料、獸藥和添加劑,嚴禁使用違禁食品添加劑,嚴禁超標準使用農業投入品;實施了綠色農業宣傳引導、農業標準化生産監管、品質安全認證和品牌建設、綠色有機農産品行銷等6大行動。

  按照規劃,張掖市域都屬於限制開發的農産品主産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主體功能是提供農産品和生態産品。早在2010年,張掖市就在甘州區以“綠洲農科、生態文明”為主題,按照“多采光、少用水、節省地、高效益”的要求,起步建設綠洲現代農業試驗示範區,包括農業試驗示範、節水標準化生産示範、生態農業試驗示範3大板塊。張掖市農業局副局長王勇説,力爭在3~5年內,把示範區建成現代農業試驗示範的集散地,國內外農業科學家從事農業試驗示範的新基地,特色農業産業培育的樣板區,農業科技成果和現代農業裝備應用的展示區,農業功能拓展的先行區,農民接受新知識、新技術的實訓基地,從而為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搭建平臺,促成更多的新技術、新産品應用於現代農業建設,引領張掖現代農業新的發展方向,從根本上提升農業綜合效益,推動張掖生態農業的跨越發展。

  好的生態環境,造就無污染、綠色有機農産品,正在成為張掖叫響市場的一張無形品牌

  “生態農業是張掖發展生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也是整個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生態如果得到很好地維護,那麼,空氣潔凈了,水質有保證,土壤又沒有污染,這等於為農業生産打造了一片‘凈土’,為張掖生産綠色、有機、無公害農産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黃澤元説,張掖發展生態農業,一方面把握了市場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發揮生態環境優勢,還可以利用科技支撐,使農業發展步入“生態越好—農産品品質越優—農業綜合效益越高”的良性迴圈。

  “生態和農業已經成為張掖最大的特色之一。”王勇認為,好的生態環境,造就農産品無污染、綠色有機的特點,正在成為張掖農産品叫響市場的一張無形品牌。

  在高臺縣,當地利用優越的自然條件,通過推進蔬菜的標準化生産,加大蔬菜“三品一標”認證力度,普及推廣應用無公害有機肥、高效低毒低殘留新農藥,總結推廣配套栽培模式,建設蔬菜標準園等措施,推動了蔬菜産業健康發展。2014年,全縣蔬菜種植總面積達到13.7萬畝,生産的蔬菜共有20多個系列、80多個品種,預計可年産蔬菜50萬噸,實現産值5.92億元;産品主要銷往蘭州等省內各大市場和河北、陜西、浙江、廣東、新疆、青海、寧夏、內蒙古等省區。高臺縣南華鎮信號村的菜農桑慧英告訴記者,“正是因為我們這裡環境好,種菜大部分都施用農家肥,儘量不用農藥,菜都無公害、綠色、健康,賣到了全國各地。”

  張掖是全國最大的雜交玉米種子繁育基地,位於臨澤縣的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繁育的玉米種子籽粒飽滿、發芽率高、病蟲害少且産出量高,是“天然的玉米種子繁育場”,已成為國內乃至世界最佳的種子繁育核心區域。臨澤縣種子管理局副局長馬雄偉説,多年來,臨澤生産的優質玉米種子佔到了全國大田玉米生産用種量的13%,這為促進全國玉米種業良性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

  目前,張掖每年玉米制種面積穩定在100萬畝以上,産秸稈近200萬噸以上,加上3819萬畝草原和60萬畝人工飼草地,年産飼草料350萬噸,形成了全國唯一相對集中的飼草料基地。初步構建了區域化佈局、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産、産業化經營的現代畜牧業格局和“産—加—銷”一體化的全産業鏈雛形,以牛羊為主的現代畜牧業正支撐著張掖這個傳統農業大市逐步崛起。張掖市畜牧獸醫局科技資訊科科長辛世崑説,近年來,張掖逐年擴大苜蓿種植面積,形成了以苜蓿和高産優質牧草為主的飼草料生産體系,同時,圍繞秸稈飼料化利用,年生産青貯飼料136萬噸,秸稈飼料化利用率達50%以上,探索形成了“玉米制種—畜禽養殖—沼氣發電—沼渣沼液還田”的生態迴圈發展模式。目前,全市新建各類畜禽養殖場(小區)190個,畜禽飼養總量和出欄量分別達到1461.68萬頭(只)和538.85萬頭(只),肉蛋奶總産量達到16.2萬噸。

  生態農業的發展也給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實惠。今年上半年,張掖預計可實現農業增加值24.2億元左右,實現農民每人平均現金收入5150元左右,增幅達14.5%。而2010~2013年,張掖市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與農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高於甘肅全省0.7和0.6個百分點。

  “經過幾年的努力,張掖已經渡過了轉型發展的陣痛期。”黃澤元説,目前,張掖發展生態經濟的成效已開始初步顯現。

  數據顯示,張掖立足發展生態經濟,2008~2013年,其森林覆蓋率由9.17%增長到了13.04%,濕地面積從21.04萬公頃增加到了25.34萬公頃,湖泊面積由644萬公頃增加到了1050公頃。與此同時,其産業結構也得到優化,形成了服務拉動經濟增長的良好格局。近幾年,到張掖旅遊的遊客已突破75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6.8億元,佔GDP的比重達到

  11.6%。

  2013年11月,國務院發佈《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張掖被劃為資源再生型城市;張掖市進入省級創新型試點城市和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行列。2013年12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建設甘肅省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而張掖作為祁連山水源涵養區的核心區域、河西走廊的生態安全屏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黃澤元説,今年年初,圍繞甘肅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戰略佈局,張掖將通過大景區、大互市、大運動場、大博物館建設,把張掖打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宜居宜遊宜業城市。同時,借助張掖自身“通道”優勢,發展成為西北地區物流通道中心軸線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更好地發揮中心帶動作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