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資金“讓利”往後退一步,社會資本“擔綱”向前進一步
- 發佈時間:2014-10-30 02:31:03 來源:科技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關注成都科技金融改革
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結合,是中央對科技工作和金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近年來,從獲批全國科技金融試點城市、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試點城市,到科技保險試點城市、專利保險試點城市,再到形成以“政策+平臺+系列産品”為核心,集“集聚、服務、撮合、孵化”于一體的科技金融生態服務體系……四川省成都市圍繞“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總體戰略,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通過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改善科技金融環境等破題科技型企業,特別是科技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共性命題,取得一系列實踐成果。為解讀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中,成都科技與金融結合的新局、新為,科技日報記者走近成都,近距離觀察,深度調研。
生態之一:
創新財政科技投入配置方式
10月16日, 成都市科技局、市財政局聯合召開的全市創新驅動發展科技金融工作專題會上,成都萬維圖新資訊技術有限公司成為成都科技金融創新産品“科創貸”受益的首批16家企業之一。
當日,市科技局、市財政局聯合出臺《成都市市級科技企業債權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資金管理暫行辦法》《成都市科技創業天使投資引導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兩個政策,“科創貸”正是根據前者,由市科技局聯合金融機構,為成都科技型中小企業量身創新的運用智慧財産權、股權以及信用實現貸款的産品。
用萬維圖新總經理楊霖的話來説,“政府資金幫助企業增信,解決了企業高技術、輕資産融資遇阻的‘常見症’,心裏懸著的石頭落地了。”
破題科技型企業,特別是輕資産、高成長、高風險的科技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共性命題,讓企業“懸著的石頭落地”,力促科技與金融結合,全面深化改革的成都創新,拉開這場漸進式改革之舉,並不止於此。
“無形之手”為企業“增信用”為機構“增信心”
同樣是受益科創貸的16家企業之一,四川魚鱗圖資訊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科技型企業,其研發的全國首個基於GIS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管理系統,眼下已佔領了國內同領域核心市場,企業入選2013年成都高新高成長20強、德勤亞太高新高成長500強企業。
但盛名之下,融資之路依舊艱辛。“此前,我們也接觸了多家銀行,很受挫。”提及曾遭遇的“閉門羹”,魚鱗圖公司副總經理羅旭斌説,“我們壓箱底的就是技術和信用,沒有固定抵押物,很多東西談不下去的。”
隨著《風險補償資金池資金管理辦法》出爐,魚鱗圖收穫了一場融資“及時雨”:通過“科創貸”中政府資金幫助企業增信,從申請到獲批僅一個多月,近期500萬元銀行信用貸款即將打入企業賬戶。
表面上,這是一家科技企業融資之路從梗阻到貫通。其背後,則是一座城市持之以恒對破解科技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不斷完善、創新科技金融扶持鏈條“無形之手”的助推。
“政府引導,創新合作模式,構建債權融資風險資金池,可謂是切中要害。”成都銀行科技支行行長黃春感觸良多:在既往幾年時間裏,這個“主攻”科技企業金融服務的支行,雖已享受總行在對科技支行評價體系中作出的傾斜,“但科技中小企業‘輕資産、高成長、高風險’的特徵,仍然是很大風險。”
然而,隨著《風險補償資金池資金管理辦法》的出爐,“風險”將不再由金融機構單獨承擔。該《辦法》首次在成都嘗試構建債權融資風險資金池,通過創新合作模式,引導區(市)縣、金融機構參與共建風險資金池,當科技型中小企業發生貸款逾期損失時,風險補償資金對合作銀行給予單筆貸款最高60%的貸款損失補貼。無需固定抵押物,通過風險補償資金幫助企業增信,利用智慧財産權和股權質押,同一企業一年內累計信用貸款金額最高可達1000萬元。
“風險共擔,等於最大程度的減負;輕裝上陣,自然更敢拿出真金白銀。”黃春透露,成都銀行已與成都市生産力促進中心、成都中小擔、高投擔保簽署合作協議,放大4000萬元風險補償資金,授信3.6億元,定向為成都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智慧財産權質押貸款、股權質押貸款和信用貸款。
“以一博十”財政科技投入從“直投”到“放大”
成都是全國科技金融試點城市,試點的核心就是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支援創新創業。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新政將以往以“撒花椒面”方式為主的直接補助,變為整合社會資源的“藥引子”,建立科技資源市場配置機制,成為“撬”動銀行、擔保、創投機構合力的支點,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效應”,以一博十,甚至更大比例地放大財政資金,同時,通過科技金融機制創新,財政資金更及時找準科技金融“市場失靈”的環節,為“缺位”尋求“補位”。
針對科技企業債權融資,成都市首期市級科技企業債權融資風險資金池已組建,市科技局、市財政局通過設立1億元的債權融資風險補償資金,引導銀行機構、擔保公司以及區(市)縣合作共建了授信資金規模達到19億元的科技企業智慧財産權質押、股權質押及信用貸款産品體系,財政資金放大比例近20倍:通過三種模式“整合投融資機構、區(市)縣政府”擴大債權融資規模,成都生産力促進中心與成都中小擔、高投擔保、成都銀行、交通銀行分別簽署合作協議,授信金額8億元;與武侯區、青羊區、雙流縣、成都銀行分別簽署了合作協議,授信金額9億元;與民生銀行簽署合作協議,授信金額2億元。
針對科技企業股權融資,成都市投入2億元,設立首期“成都市科技創業天使投資引導資金”。該引導資金一方面通過引導性參股,聯合創業投資機構共同出資設立天使投資基金,投資成都市內初創期、種子期的科技型企業;另一方面通過跟進投資,聯合創業投資機構對初創期、種子期科技型企業進行共同投資。該引導資金將按照“政府讓利於社會資本”的原則不以盈利為目的,並明確退出機制——參股4年內退出,“零收益”轉讓;參股6年內退出,轉讓價格為“原始投資+逾期銀行貸款基準利率”;參股6年仍未退出的,與其他出資人同股同權在存續期滿後清算退出。目前,成都生産力促進中心出資1000萬元天使投資引導資金,聯合技術轉移集團、盈創動力等創投機構發起成立的成都市首只引導性參股基金——成都盈創興科創業投資合夥企業,已正式成立,通過財政資金“放大”撬動社會資本,其基金規模達1億元,財政資金放大比例達到10倍。
“解決科技金融體系問題、行業問題,著眼點非常準。”在日前召開的首屆中國科技金融年會上,江蘇高科技投資集團副總裁董梁評價認為,成都在科技金融領域公共財政資金配置的變革,對投資機構來説重點在於“改變了風險特徵”,使風投機構在高風險領域能夠獲得政策更有力的支援。“從“直投”到“放大”的模式轉變,為不同投資主體提供了不同的引導和支援,形成良好的金融生態,使科技金融的各個主體得到非常好的激勵和激發。”
生態之二:
創新科技金融服務組織形式
10月21日,成都天府軟體園。手遊企業酷遊互動科技公司掌門人劉俊和團隊正在進行新遊戲開發,“才來成都創業,很多融資、扶持政策都不甚了解,投融資機構也需要前置對接。”然而這一切,劉俊不需要往返于政府部門、窗口之間,打開電腦或手機,他所需的諮詢,都能“一掃而盡”。
同一天,成都高新孵化園,專為IT企業提供檢測服務的成都資訊處理産品檢測中心周鵬程,正為兩家網際網路公司進行系統評測,接受服務的科技企業,憑藉市科技局全新開發的“科創幣”,無需到窗口報備審批,只需網上平臺申請,在支付的同時,政府20%補助資金,分分鐘就能“省現”,直接撥付給檢測中心。
不同的科技企業,不同的涉獵領域,不同的服務範疇,劉俊和周鵬程,卻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了同一個平臺——成都科技創新創業服務平臺“科創通”。
7149家成都科技型企業、251家科技服務機構、809個科技服務産品、78家創新創業載體……這個被媒體譽為成都科技服務“天貓商城”的科創通平臺(www.cdkjfw.com),在今年5月從“零”起步,正式開通投用不足五個月的時間裏,已成為網際網路時代之下,成都科技服務的第一平臺。這個基於網際網路、兼具“集聚、服務、撮合、孵化”功能的科技金融平臺,正從創新服務的緯度,整合各類資源為成都創新創業企業所用。
打通科技服務“最後一公里”
如何更好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和市場的決定作用,促進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成都市在不斷探索與實踐。“長期以來,我國金融和仲介服務體系的發展有較強的制度建構和政府推動因素,各機構間缺乏內生的相互關聯,資訊不共用、規則不相容、流程不對接問題普遍存在。未來科技金融工作的重點,應聚焦整體服務效率,不斷推進系統整合,政府應牽頭組織企業、科技金融(仲介)服務機構建立協作平臺,推動金融(服務)機構間制度化協作,搭建企業和仲介機構間資訊資源共用平臺,促進資訊共用、規則相容、流程對接,提高科技服務業整體服務效率,打造有利於企業創新發展的生態環境。”成都市科技局局長唐華表示。
10月19日,見到成都生産力促進中心副主任曾蓉時,她正與在北京的清科互動董事總經理張妍妍電話溝通將於本月底在蓉舉行的“科創通——投資界系列沙龍”。這是市科技局推進,由成都生産力促進中心打造,基於“科創通”平臺的科技創新服務互動品牌之一。
“政府推進搭建專業化科技服務平臺、團隊,並運用專業化、市場化的手段,吸引積聚各方資源要素延伸‘服務’的寬度,這也正是清科集團所看重,並願意全程參與其中的重要原因。”對於此次以“科創通”為平臺,與成都科技創新服務牽手,張妍妍説。
定位於“集聚、服務、撮合、孵化”四大功能的“科創通”平臺,作為市科技局支援,成都生産力促進中心建設運營的創新資源共用平臺,通過整合以往“條塊分割”的創新資源,“並聯”構建起涵蓋科技政策諮詢、投融資、智慧財産權、檢驗檢測、文獻資訊、技術轉移、孵化培訓等要素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産品體系,打造覆蓋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全過程、差異化需求的科技仲介服務共用系統。
“‘科創通’面對的是知識密集型的科技企業及服務機構,這個平臺本身,也需要有‘高智商’。”據介紹,運用網際網路思維構建的“科創通”,採用OTO模式,創新科技服務的方式,通過網站、科創通APP、手機報、微信微網志等新媒體渠道,構建起了“線上網路+線下聯動”的科技服務品牌。線上,基於“線下資訊線上化”理念,對科技型企業和科技服務機構進行資訊推送服務;線下,打造科創匯系列活動,通過沙龍、培訓會、項目對接會、智庫産品、天使投資平臺等活動、品牌搭建,為科技企業、科技服務機構、科技人才、産品與技術等創新要素搭建起無縫對接“零距離”的雙向平臺。
一個平臺引路“錢往哪兒去”
在成都市“三個政策,一個平臺,兩個産品”的科技金融生態體系中,“科創通”是一個平臺、是一個渠道,更是一種匯集。
“成都此次試水的債權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很好地引導了金融資源向科技領域的傾斜配置,實現了科技資源與金融資源的有效對接。問題又來了:政府引導資金放大後,‘等米下鍋’需要融資的科技中小微企業,又在哪?”問號背後,“科創通”平臺的作用呼之欲出——78家創新創業載體、7149家成都科技型企業,這個掌握龐大科技資源的大數據庫,不再僅僅只是一堆沉默的數據,而是被“激活”變成了最直觀的科技金融數據支撐。
在這個平台中,以數據為支撐,政策諮詢、金融對接、成果轉化、孵化載體、人才招引等創新要素能在一個平臺之下,通過雙向甚至多向集聚、撮合,實現政府引導、各方參與之下自由選擇與流動。參與平臺建設運營的曾蓉介紹説,為了讓“科創通”平臺建好並用好,在前期企業大調查中,對每家進入“科創通”數據庫的企業,都會根據企業自身訴求偏好貼上不同的“標簽”並歸類,從而打通科技服務“最後一公里”。“比如,某家新成立的手遊公司,他們期望短期獲得風險投資,那‘融資訴求’的標簽就會動態跟隨它,並通過平台資源為其服務、對接,直到企業最終獲得融資。”
據悉,“科創通”平臺投運以來,每個月企業增加數平均保持四位數增長,其效果也明晰可見——今年,成都銀行各類科技貸款規模不斷擴大,僅成都銀行科技支行就新增科技貸款6億元。全市科技保險額度達到505億元,實現智慧財産權質押融資近10億元。此外,市科技局共支援新三板改制上市企業28家,其中14家企業成功掛牌,一批本土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推動軟體、電子資訊、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産業加快發展。
“科創幣”試水科技企業服務
企業與機構“配對”,僅僅是“科創通”共用平臺服務企業的第一步。緊接著,成都市科技局因循網際網路應用的便捷化特徵,創新出“你服務、我補貼”的“科創幣(科技企業創新券)”。如同“淘金幣”一樣,“科創幣”可在企業檢測機構服務時直接“省現”,單筆20%的企業服務補貼,最高可達5萬元。同時,雙向補貼方式,還將以單筆10%比例,補貼科技服務提供方,從而“盤活”全市科研檢驗檢測資源,為成都科技型企業服務。
“就在前些天,我們才在檢測機構完成了我們的項目檢測。通過‘科創幣’申請,我們獲得了5萬元扶持額度。”指著剛剛完成測試的節能環保裝備,依米康公司負責人黃存勇算了筆賬,此次17萬元的檢測經費,“科創幣”直接抵扣了3萬多元,企業每年最高5萬元、單筆20%比例的補貼,能持續為企業節省下一筆研發投入。
“科創幣”是成都科技創新服務體系之中的又一核心“産品”之一。作為一種事前補貼企業、事後兌現服務的政府購買方式和需求導向的新型創新政策工具,政府通過平臺向企業發放“科創幣”,企業在平臺上向科技仲介服務機構購買創新服務時,用“科創幣”抵扣一定比例的服務費用,科技仲介服務機構將收到的“科創幣”向政府兌現並獲得一定的服務補貼。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科創幣”啟動僅一個月時間,已有近百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功申請,申請總金額達465萬元。
“成都市科技金融改革足以引發很多理論思考。科技金融本身具有公共屬性和商業屬性,把政府公共財政資金通過引導、放大,用於促進創新,符合科技金融的基本邏輯,也是未來改革的一個方向。”四川大學中國科技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在評價成都科技金融改革時認為,更多通過“金融手段”支援創新,將是未來我國政府在科技金融發展領域的重要課題。
(本版內容由成都市科技局協助提供)
圖① 成都:政府幫助企業增信解決融資難
圖② 成都“科創通”服務平臺
圖③ 成都“科創通”服務平臺聚集科技服務産品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