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肥産業讓農業迴圈起來
- 發佈時間:2014-10-30 02:31:27 來源:農民日報 責任編輯:羅伯特
編者按:為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北京市土肥站經過反覆試驗,先後研發出商品有機肥生産技術及工藝、設施蔬菜和露地蔬菜廢棄物迴圈利用技術,使有機肥成為一項産業。
北京市探索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將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不僅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而且用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生産出更多的綠色食品。
北京市的實踐充分證明,對農業廢棄物加以合理利用,就是良好的資源。
本報記者劉家琴通訊員高啟臣
北京房山區閻村鎮後十三里村種田大戶陳華青,今年小麥播種時已是連續六年施用商品有機肥了。但他卻沒有想到的是,他所使用的有機肥生産原料很有可能來自他家。
帶著這個疑問,記者來到房山區的一家大型食用菌生産基地——北京英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一探究竟。
資源利用變廢為寶
在公司總經理周永強的陪同下,記者來到蘑菇生産“車間”,工人正忙碌著拌料,給栽培袋裝料、消毒、接種……之後,把栽培袋搬運到栽培車間,並按要求將栽培袋碼放成一排排的料墻;有的蘑菇剛剛露頭,有的已長得層層疊疊,煞是好看!周總用手指著大棚內的蘑菇説,這些蘑菇都是以玉米芯、棉籽皮、木屑等為原料生産的。
玉米芯是玉米脫粒後留下的穗軸,不可能在玉米收穫過程中隨同秸稈粉碎還田。陪同記者採訪的土肥專家、房山區土肥站副站長朱文説,過去玉米芯多作為燃料燒火做飯,現在已很少這麼做了,有的農戶則將其作為垃圾堆放在村邊、路旁。時間久了就會發黴腐爛,特別是在夏天的雨季裏會産生大量的廢氣和廢液,對生態環境、村容村貌和衛生狀況産生影響。
“別看讓農民頭疼的玉米芯,對我們公司來説卻是寶貴的資源。”周總説,以前栽培食用菌主要以木屑為原料,隨著食用菌産業的快速發展,木材廠等行業産生的木屑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了,以玉米芯、棉籽皮等農業廢棄物為原料栽培食用菌不僅解決了食用菌生産原料緊張的問題,還幫助農民解決了處理玉米芯難題。
周永強介紹説,玉米芯可以栽培平菇、金針菇、香菇和真姬菇等多種食用菌。栽培平菇,每百公斤(幹料)可産鮮菇120公斤左右,品質、色澤、口感及風味均為上乘。他們公司是房山區大型食用菌生産基地之一,主要以生産檔次較高的真姬菇為主,每年生産鮮菇1500多噸,收入1800多萬元。為確保蘑菇的正常産量,每年需要購進2000多噸的玉米芯、棉籽皮等生産原料。
隨著食用菌産業的快速發展,玉米芯的價格也一路走高,最初到村頭拉走就行,後來象徵性地收點錢,到現在每噸800多元。他還特意強調,近幾年公司都要盡可能地從房山附近多收購一些玉米芯,以幫助附近農民解決處理玉米芯的難題,並增加收入。
當我們來到了蘑菇渣處理和存放廠房前時,只見一輛大型半密封式運輸貨車停放在蘑菇渣出口處附近,司機正熟練地用鏟車給貨車裝載蘑菇渣。裝滿後,司機從鏟車駕駛室內跳出,進入貨車駕駛室內將車開走。
“多虧了有機肥生産企業的收購,解決了公司處理蘑菇渣的難題。”周總經理用手指著剛剛開走的車輛感慨地説,他們公司每年産生1200多噸的蘑菇渣,如果直接拋棄到野外,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委託環保部門處理,每年要交納不菲的垃圾處理費用。幸運的是,2007年公司成立時,在土肥部門的幫助下,公司與商品有機肥生産廠家——北京市鑫興翰堯農林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訂下了收購蘑菇渣的協議,在投産之前就幫助我們解決了處理蘑菇渣的難題。協議約定,鑫興翰堯農林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以每立方米22元的價格到府收購蘑菇渣,不僅解決了公司處理蘑菇渣的難題,還意想不到地帶來了一筆收入。裏外裏一立方米的蘑菇渣,增加收入幾十元。
迴圈利用商品增質
玉米芯、棉籽皮硬度較高,要對其進行腐熟處理才能作為肥料使用。在去往北京市鑫興翰堯農林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的路上朱文介紹説,在製作蘑菇生産原料的過程中,玉米芯在蘑菇生長髮育過程中粗蛋白、纖維素、木質素等經過蘑菇菌絲體的分解成為易於吸收的營養成分,但蘑菇渣的質地輕,直接施用會四處飛揚,風天時更為嚴重。
我們來到鑫興翰堯農林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淑慧帶著記者來到了肥料儲存倉庫附近,倉庫外面,工人正在進行包裝作業。沒有了畜禽糞便的獨有氣味。包裝好的肥料碼放得整整齊齊,肥料商品名稱、養分含量、肥料登記證號、執行品質標準、生産廠家名稱等資訊在包裝袋的正面標注得清清楚楚。張淑慧介紹説,商品有機肥絕不是將幾種原料混合在一起,曬乾後裝入袋內那樣簡單,要按照農業部制定的品質標準,要經過原料預處理、發酵、乾燥等多道工序的加工,最後才能生産出合格的有機肥料。每道工序都有嚴格的技術標準和品質要求,且不可缺少,缺少任何一道工序都會對肥料品質産生影響。
來到發酵車間內,記者看到發酵池內堆滿了正在進行發酵的有機肥原料。這些有機肥原料是由蘑菇渣、牛糞和豬糞組成。原料發酵工序對有機肥的品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對溫度的控制,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過高,會損耗肥料養分;過低,不能殺滅殘留在原料中的寄生蟲卵、病原菌和雜草種子。
張淑慧説,發酵池外表看似非常平靜,裏面卻發生著非常複雜和激烈的生物化學反應,不同種群的微生物在不間斷地繁殖、死亡,再繁殖、再死亡……有益微生物與有害生物之間的相互廝殺,不亞於一場戰爭。在這一過程中,微生物為了生長和繁殖的對養分的需要,對原料中的纖維素和木質素進行分解,使之轉化成為易於吸收的營養,以及優質的有機質和腐殖質,並産生大量的熱量。所産生的熱量可使發酵池內的溫度達到60℃~70℃,3天內可將殘留在裏面的寄生蟲卵、病原菌和雜草種子全部殺滅,再經過乾燥和造粒等工序後就可以生産出高品質的商品有機肥。
有機肥産業的發展,把一直作為垃圾處理的蘑菇渣變成了香餑餑。張淑慧説,公司每年生産的3萬多噸商品有機肥料,每年消化和處理蘑菇渣、牛糞、豬糞共計14萬多噸,其中,蘑菇渣6萬多噸。她們的公司是最早以蘑菇渣為原料生産有機肥的廠家之一,開始時蘑菇種植基地不要錢,後來象徵性給些錢,現在有的蘑菇基地每立方米要價三四十元。
沒有廢物只有資源
對於農民來説,使用商品有機肥最大的實惠莫過於經濟效益。
農民陳華清購買商品有機肥時,賬算得很清楚。政府的財政補貼,600元一噸的商品有機肥他能以120元拿到,比買雞糞還便宜,利用機械施用,省工省力,索性連年施用,增加一下地力。對地力的影響,目前還很難在感官上體現出來。但陳華清卻注意到了,近3年每畝少施化肥10多公斤,小麥畝産始終保持在500公斤上下,比5年前增加了近50多公斤,今年更是創下了最高紀錄,畝産達到540公斤。
農民算的主要是經濟效益賬,而政府算的更多的則是社會效益賬。土肥專家、推廣研究員北京市土肥站站長趙永志説,“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沒有廢棄物,這是迴圈農業最為重要的特點之一。”食用菌産業、有機肥産業,對玉米芯、棉籽皮等進行利用、再利用,最後又把這些廢棄物用於農業生産,徹底做到了把資源榨幹用盡。在這一迴圈過程中,如果缺少了有機肥産業,迴圈就會斷開,蘑菇渣很有可能永遠作為垃圾處理。
目前,北京地區每年直接和間接産生的農業廢棄物約1000萬噸,潛在養分相當於30萬噸化肥,如果加以資源化利用轉化為有機肥料,其效果是難以用經濟收益計算的:減少化肥用量、減少對環境的污染、緩解有機肥料的緊缺、生産更多的綠色食品。
為推進資源化農業廢棄物利用,北京市土肥站經過反覆試驗,先後研發出商品有機肥生産技術及工藝、設施蔬菜和露地蔬菜廢棄物迴圈利用、蚯蚓處理蔬菜廢棄物等多種農業廢棄物迴圈利用技術。商品有機肥生産技術及工藝的研發成功,使有機肥成為一項産業。目前,北京市商品有機肥料企業已發展到30多家,每年資源化利用畜禽糞便、蘑菇渣等廢棄物近300萬噸以上,生産商品有機肥70多萬噸。此外,還利用生物技術,將幾種廢棄物放在一起開發生産出葉面營養劑、花果營養劑、果實營養劑等多種肥料産品。
趙站長説,農民也想施用有機肥,但現代化畜牧取代傳統畜禽業後,畜禽糞便變分散式處理為集中式處理,數量也大大增加,再加上畜禽養殖場遠離農田、不易拉運、勞動力緊張等原因,農民已很少使用有機肥了,致使土壤肥力明顯不足。北京耕地品質長期定位監測表明,經過多來的培肥地力土壤有機質含量有了明顯提高,但仍低於全國平均水準。
為了提高京郊土壤地力,北京市政府對農民使用商品有機肥給予財政補貼,並且不斷加大補貼力度。2009年以來,市財政每年都要劃撥專項資金用於農民使用商品有機肥專項補貼試點工作。在補貼有機肥試點的示範作用下,調動了農民使用有機肥的積極性。據調查,目前北京市有機肥施用面積達到170多萬畝,蔬菜和果樹普遍施用的同時,糧食作物也開始大面積施用。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