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補齊社區養老短板

  • 發佈時間:2014-10-29 05:29:00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挑戰,我國提出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實踐證明,社區在養老服務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社區養老存在不少“短板”,急需完善和改進。

  歷史欠賬多 保障不到位

  要更加重視對居家養老及社區配套服務的投入與政策支援

  87歲的林淑敏老人退休後先在家養老,後來子女相繼成家,出去獨立生活,她就聘請了保姆照顧自己。再後來,社區建起了托老所,她就乾脆住進托老所養老了。“孩子們有時間就來看看我或接我回家住住,沒時間也不用牽掛我。托老所有人照顧,又在自家的小區裏,環境熟悉,住著舒心又方便。”老人這樣告訴記者。

  伴隨著我國人口快速老齡化,養老成為每個家庭都面臨的難題。我國正在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其中,作為依託的社區養老承擔著大量任務。但目前,我國社區養老仍存在著不少“短板”,需要儘快解決。

  通過對北京市內4區10個社區的實證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勞動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發佈了《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指出社區養老存在管理責任不明確、政府資金投入不足、基礎設施不完善、專業人才短缺、服務項目供給不足、老年社會參與組織及機制不健全等問題,從而造成社區養老未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社會作用。

  這些問題的産生有著歷史原因——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未富先老”、“未備先老”、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歷史欠賬較多、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形勢下發生的,為老服務政策、設施、項目等因此普遍缺乏。

  完善養老服務基礎設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近年來,各地對社區老年事業的投入也在逐步增加,但與日益增長的養老助老實際需求相比,各地涉老資金投入仍顯不足。另一方面,由於社會養老意識尚未形成氣候,養老産業仍處於萌芽階段,民間資金涉足不多,民辦養老助老機構數量少,檔次低。因此,需要更加重視對居家養老及社區配套服務的投入與政策支援。

  白天搭伴玩 晚上回家住

  應做到“醫療護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位一體

  重慶渝北區龍塔街道紫福路社區養老服務站總面積1000多平方米,可供老年人開展棋牌、舞蹈、唱歌等娛樂休閒活動,還可為老人提供理療、養生等服務。今年5月投入使用以來,最多時可日托1500名老人。“都是住在附近的老人,白天在這裡搭個伴玩,晚上回家住。”養老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目前,在全國各地,像這樣的社區養老服務站越來越多,它們為越來越多的老人和家庭解決了不少實際的養老負擔,受到社區居民的普遍歡迎。但是,與老年人豐富的養老物質、精神需求相比,與國外一些成熟的社區養老服務相比,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還存在著不小差距。

  據了解,美國的養老社區一般分為4類:生活自理型社區、生活協助型社區、特殊護理社區和持續護理退休社區。其中,生活自理型社區主要面向年齡在70歲到80歲之間、生活能夠自理的老人;生活協助型社區主要面向80歲以上、沒有重大疾病,但生活需要照顧的老人。社區提供包括餐飲、娛樂、保潔、維修、應急、短途交通、定期體檢等基礎服務,並可通過付費方式享受其他生活輔助服務、用藥管理及阿爾茨海默症的特殊護理。特殊護理型社區主要面向有慢性疾病的老人、術後恢復期的老人及記憶功能障礙的老人。社區內設有專業護士,提供各種護理和醫療服務;持續護理退休社區面向那些退休不久、當前生活能夠自理、但不想由於未來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被迫頻繁更換居所的老人。為了實現對入住老人的持續護理服務,此類社區一般是生活自理單元、生活協助單元與特殊護理單元的混合。

  “社區養老服務應做到‘醫療護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位一體,使老人的物質需要和精神慰藉都得到滿足。”東北師範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兆懷説。

  目前,各地的社區養老服務都已經注意開拓多元化、個性化服務項目。例如,在天津市自2012年開展的養老機構社區延伸服務試點工作中,14家試點單位提供的養老服務不僅包括養老護理員入戶護理,執業醫生入戶提供基本醫療及康復指導,還包括由社工、實習社工提供的心理關愛、定期探訪巡視及心理疏導、配送餐等項目;浙江省台州市通過打造智慧養老服務平臺,除了緊急救助和日常生活服務,還提供健康檢查、文體活動等多項服務。

  隊伍缺口大 專業素質差

  須擴大培養規模,制定優惠政策,提高社會地位及工資福利待遇

  北京市海澱區北下關街道雙榆樹南裏二區養老助殘服務管理中心的專業化服務,受到了附近居民的普遍稱讚。“中心的管理和服務供應由北京慈愛嘉養老服務有限公司負責。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對社區80歲以上的老人進行了到府數據採集,了解了他們的身體基本狀況,並據此作出一對一的康復計劃,效果非常好。”南二社區黨總支書記聶小華告訴記者。

  專業人才是社區養老服務乃至我國整個養老服務體系中的短板。根據測算,2020年,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將增加到4500萬人,除去機構養老,屆時將有超過3650萬名失能半失能老人居家養老。按通常每10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配備1名護理員計算,將需要超過365萬名養老護理員。此外,2020年還將有超過2億老年人居家養老,按每100名老年人需要1名養老護理員計算,還將需要超過200萬名養老護理員。這些養老護理服務,絕大部分都要依靠社區提供。而目前,我國僅有養老護理員不足30萬人,其中持證上崗者僅有不到6萬人。

  “養老護理員隊伍缺口如此之大,有著多種原因。”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老年福利處副處長張曉峰説,例如社會認同度不高、勞動強度大、保障待遇普遍偏低、職業發展通道不暢等。“目前在大多數人看來,養老護理員還只是‘出力氣’的簡單體力勞動。”

  如何填補這一缺口?《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強老年護理人員專業培訓,對符合條件的參加養老護理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的從業人員,按規定給予相關補貼;在養老機構和社區開發公益性崗位,吸納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就業困難人員等從事養老服務。《意見》還提出,養老機構應當積極改善養老護理員工作條件,對在養老機構就業的專業技術人員,執行與醫療機構、福利機構相同的執業資格、註冊考核政策。

  “國家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民政部等部門還將支援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加快培養老年醫學、護理、營養、心理和社會工作等方面的專門人才,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大專院校對口專業畢業生從事養老服務工作。”民政部人事司人才工作處副處長劉建華説。

  此外,對於老年人普遍最需要也最關心的專業醫療服務,《意見》提出,推動醫養融合發展,促進醫療衛生資源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居民家庭,建立社區醫院與老年人家庭醫療契約服務關係,開展到府診視、健康查體、保健諮詢等服務。

  “隨著這些舉措的落實到位,我國養老專業人才缺乏的狀況有望得到有效改善。”劉建華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