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好設計等於高科技?

  • 發佈時間:2014-10-29 01:30:46  來源:科技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 邰 舉

  ■新視野

  同IT行業的做法如出一轍,體育用品也會週而复始地更新迭代,展示更強的性能,更潮的賣相。

  而實際情況卻是,儘管市場對新産品有著剛性的、週期性的需求,硬體科技卻很難像軟體那樣控制研發的節奏。年復一年,廠家更新著産品線,改變著每一代産品的外觀設計,向消費者講述花樣翻新的行銷故事,但是很明顯,有些新産品實現了科技突破,而有些新産品的技術水準未必較以往産品更高一籌。

  高爾夫球具世界的情況多有類似。

  高爾夫球和球桿的技術更新

  現代的高爾夫球具市場,有著數十億美元的規模,不僅容納著泰勒梅、卡拉威等傳統的業內巨頭,也吸引了耐克、阿迪達斯、彪馬等世界體育用品大鱷悉數進入。可是高爾夫運動使用的球和球桿,卻很難實現平滑的技術更新和演進。

  自從高爾夫雛形數百年前誕生在英格蘭以來,相當長的時間裏,驅動高爾夫運動發展的動力不是革新,而是經驗、興趣和傳統。

  從文藝復興時代到工業大革命,在這段漫長的歲月中,高爾夫球手擊打的球進化為羽毛填充皮革縫製的軟球,原來用來擊打小石子的球桿則由木材製作。

  真正意義上高爾夫球具的技術進步直到橡膠工業發展成熟之後才開始。19世紀中期,橡膠冶煉技術的發展帶來了至今仍被人津津樂道的古塔球。這種球不僅可以打得更遠,更重要的是,價格還便宜。

  進步一度接踵而至。進入20世紀,橡膠內核的纏繞球取得了技術優勢。很快,高爾夫運動的實踐進步帶來了高爾夫球的新一輪進化,帶有各種非平滑表面的球統治了市場。1969年,樹脂外皮的兩層球問世,它的飛行距離比市場上任何一款球都遠。這個時候的高爾夫球已經同現代産品相似了。

  在市場的推動下,著名球具品牌都在傾盡全力打造各自的王牌産品,從功能到外形,從材料到工藝,各不相同。目前常見的高爾夫球品牌多達數十個,型號數百種,結構分為兩層、三層、四層乃至五層,每層的材料,每種材料的配方各有不傳之秘。

  高爾夫球的科技革新幾近停滯

  不過事實是,高爾夫球的設計已經許多年沒有令人眼前一亮的革新出現。現在市場上銷售的現代高爾夫球具有非常相似的結構,硬質核心,較軟的外殼,外殼表面具有大量凹坑。許多測試標明,其性能也相當接近。

  僅就外殼來説,不同型號的球具有不同的表面凹坑數量、排列方式、深度和大小。可是使用現代空氣動力學來分析,這些不同的外殼設計的球,其空氣動力學性能各項指標非常類似,飛行效果差別微小。

  而根據廠家的説法,這些不同的設計都是為了令球體飛行更遠、更穩定、更具操控性而作出的最優設計。業內具有領先地位的廠商更是每年都會改良産品,製造出所説的更加遠距、更加穩定、手感更好、適應性更強的新産品。

  好設計要體現科技感

  這時候,好的産品設計就顯得愈發重要。産品設計所體現的科技感,其重要性不亞於産品本身的科技含量。

  始自於19世紀的高爾夫球技術進步雖然進入了平臺期,但是也一度打破了球桿和球之間的性能平衡。

  到了20世紀70年代,雖然金屬桿頭已經取代了木質桿頭應用於中短距離的擊球,但是發球桿仍然是傳統的木質桿頭。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種木質桿頭不能充分發揮出新式高爾夫球的性能進步。

  直到1979年,金屬木桿的問世改善了這個局面。當年的PGA展覽會上出現了美國泰勒梅公司使用金屬材料製造的發球木桿Premium Metalwood。

  隨後,職業球員在球場上的表現改變了市場對新産品的觀望態度。第二年,金屬木桿銷售額上升,三年後,金屬木桿開始流行。

  其他高爾夫球桿廠家這時候開始追隨泰勒梅的腳步,並且像泰勒梅一樣,努力把自身的産品同競爭廠家的産品區隔出來。

  借助先發優勢,泰勒梅在其後很長時間裏領跑了金屬木桿技術。20世紀90年代中期,泰勒梅推出了Burner Bubble開球木桿。這一次,産品的革命性體現在球桿桿身上。彈性優良的桿身對球員揮桿力量的要求進一步降低了。

  不久後,泰勒梅宣佈,研究證實,各種揮桿方式大致可以歸結為三種類型。在這一全新理論指導下,全新的R系列推向了市場,其R500型號還贏得了美國《大眾科學》雜誌頒發的“年度最佳新産品”大獎。

  2004年泰勒梅推出的R7發球木桿被認為是另一個劃時代産品。這款桿頭具有傳統桿頭不具備的機械結構,允許球員根據自己的需要調節桿頭配重的位置,從而有針對性地提高距離和改善彈道。

  又一次,這個全新的概念超越了市場上的其他産品。時至今日,可調節技術不僅仍在沿用,而且儼然已經成為高爾夫木桿産品的一項核心技術。主流廠商已經推出數十種調節技術,球頭的重心可以更加靠前、靠後、偏左、偏右,桿面也可以開放、關閉,增加或者減小傾角,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雖然産品設計百花齊放,實際效果卻值得審視。

  美國《高爾夫文摘》雜誌此前發表的一篇統計顯示,金屬木桿進入市場之後,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職業球員的開球距離增加了平均約30碼。其中尤以鈦合金桿頭帶來的增加幅度最為顯著。但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後,開球距離增加緩慢甚至停滯。

  也就是説,鈦合金桿頭面世之後近20年時間裏,各個廠家的新款球桿打出的球在飛行距離上沒有明顯的進步。一個顯而易見的推論就是,他們的擊球距離也相差無幾。

  球桿技術的演進似乎遇到了瓶頸期。

  技術不同,效果完全相同

  雖然如此,雖然廠家已經明顯地將産品訴求中的性能導向轉向易用性導向,每家廠商每年推出新品的時候,仍然會宣稱他們的産品能夠開出令人震撼的“超遠距離”。每家廠商都會宣稱他們的新産品取得了技術上的某種“突破”。不過,令人疑惑的是,廠商們的技術路線往往“殊途同歸”——使用完全相反的技術路線,實現完全相同的技術效果。

  泰勒梅、耐克等廠商宣佈,由於採用了新的複合材料,或者新的製造技術或者結構,某新款桿頭的重量得以進一步降低。配合更輕的握把,使得球手能夠揮出更高的桿頭速度,實現更遠的距離。

  老牌高爾夫球具廠商Ping則宣佈,其新品G25發球木桿由於採用了更重的桿頭,甚至是該品牌史上最重桿頭,球手能夠更好地加速桿頭,實現更遠的距離。

  尤尼克斯表示,該品牌推出了加重型桿頭,為了配合更重的桿頭,還配套了更重的桿身,以幫助球手揮桿更平滑,實現更遠的距離。

  仿佛這種混亂還不足以迷惑球手的選擇。一些品牌表示,為了降低高爾夫球的倒旋,獲得飛行更遠的低飛彈道,他們把桿頭重心進一步後移,更加遠離桿面。一些品牌則宣傳説,他們將桿頭重心移向桿面,以獲得更低的倒旋,從而增加距離。

  一些品牌表示,他們降低了球桿的重心,以創造更低的彈道。一些品牌則宣佈,新産品提升了重心,以製造更低的彈道。

  令人欣慰的是,這些不同的技術分別適應不同技術水準和身體條件的人群,而且多有實驗數據的支撐和職業球手的背書。

  而且,坦率地説,新推出的産品總是顯得更加漂亮,看起來擊球距離更遠,也更穩定。所以相當數量的球手每年都會更換最新款的球具,以獲得成績提升。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