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3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 發佈時間:2014-10-28 02:29:44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申保珍李麗穎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即將開閘調水。水源區目前水質如何,採取了哪些措施來保水護水?如何保證受水地首都北京的用水安全,實現一江清水送北京?近日,記者走訪陜西省南部三市漢中、安康、商洛,實地了解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陜南地區保護水質、涵養水源的情況。

  治根本:水土流失危害不除,涵養水源就難以保證

  南水北調成敗的關鍵在水質

  有人這樣比喻,假如全球每人平均擁有一瓶水,中國每人平均則只有一杯水,而北京,每人平均只有一口水。為緩解北京市用水緊張局面,南水北調勢在必行。

  眾所週知,南水北調有東、中、西三條線路,其最終目的是為解決黃淮海流域日益短缺的水資源問題,其中中線工程明確為飲用水源,東線為工農業生産用水兼顧生活用水,西線主要是生態用水。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是我國史無前例的,也是世界上工程規模最大、調水距離最長、受益人口最多、範圍最廣的跨流域調水工程。

  水質保護好壞,直接決定著作為飲用水源的中線工程的成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主要來自陜南的漢江,約佔調水量93億立方米的70%。儘管漢江被譽為中國“七大水系”中“水質穩居最優”的河流,但這片綠茵之下,仍存在著嚴重的水土流失,由於自然、人為和其他因素,影響著區域內的生態環境。據第三次水土流失遙感普查結果確認,漢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積3.39萬平方公里,年輸長江泥沙達1.2億噸。水土流失嚴重,不僅使水源涵養能力降低,而且造成大量土壤殘存化肥、農藥等進入河道,污染水質。水土流失危害不除,水質就難以保證。做好水源地水土保持工作,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這是歷史賦予陜南人民的神聖歷史使命。

  2006年,國務院批復了《丹江口庫區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規劃》,從2007年開始,啟動實施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簡稱丹治工程),旨在治理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維護水源區水質安全,促進地方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2012年,國務院又批復了《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繼續開展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土流失治理工作。

  陜西省水利廳黨組成員、省水土保持局局長張秦嶺介紹,陜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十一五”以來,陜南3市28縣(區)先後列入南水北調水源地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項目區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為前提,以保護丹江口水庫水源區水質、實現一江清水供北京為目標,展開了波瀾壯闊的工程建設。2013年出臺的《陜西省水土保持條例》,更有力地促進了丹江口水庫上游水源區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改善。

  經過不懈努力,南水北調水源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水源區水質穩定達標。一組數據也許可以充分説明水源地水土保持工作任務之重,效果之顯著:丹治工程一期、二期共治理小流域470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萬多平方公里,新增林草措施面積近3000平方公里,植被覆蓋率提高16.4%。

  勉縣水保站站長羅雪峰告訴記者:“在小流域治理建設中,勉縣積極開展坡改梯築坎技術示範,通過石坎、水泥空心磚築坎、預製件護坎、PP編制袋築坎、土石坎結合、草皮護坎等築坎示範技術,探索漢江上游水土保持的新方法。”

  通過修堤、修地、修渠、配套坡面和溝道水保工程,層層設卡,節節攔蓄,有效攔截了泥沙,控制了土壤流失。據監測資料,項目區土壤侵蝕模數由治理前的每年每平方公里2800多噸,下降到每年每平方公里800噸,由中度侵蝕下降為輕度侵蝕。

  破難點:要保持水源地水質,必須有良好的生態環境

  水污染治理是南水北調最艱難的持久戰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南水北調工程水質保護工作,明確提出“先節水後調水,先治污後通水,先環保後用水”的調水方針。陜西省委、省政府提出陜南迴圈發展的總體思路,先後出臺了《陜西省漢江丹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頒布了《陜西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將漢江、丹江流域水污染綜合防治和生態建設納入《陜西省秦嶺生態功能區規劃》。

  為保證一江清水送北京,2012年陜西省全面啟動了漢江陜西段綜合整治工程,今年4月,陜西又劃出水質“紅線”確保清水北上,出臺了《陜西省漢江丹江流域水質保護行動方案(2014-2017年)》,要求徑流量16億立方的丹江,至2017年底,也像徑流量達273億立方的漢江一樣,出省斷面水質達到國家Ⅱ類標準。為此,陜南一大批企業因為排放不達標上了關停的“黑名單”,轉而發展綠色、迴圈、低碳産業。一場水源地的“凈水”保衛戰聯動展開。

  水源區三市關、停、並、轉、遷了370多家不符合國家産業政策、污染嚴重的企業和礦産資源開發項目,全面實施污染物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同時,加強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完善建制鎮及工業園區、移民集中居住區環保設施。目前,水源區市、縣(區)垃圾污水處理項目已全部建成運營。

  記者在安康市石泉縣楊柳小流域生態清潔治理區看到,周圍數十戶村民家中的生活污水由管道排入山坡間的三格化糞池,沉澱後再排入栽有蓮藕等水生植物的降解池塘,污水過濾凈化達標後用於蔬菜、林果等農業生産。石泉縣水利局局長胡學軍介紹:“像這樣幾十戶或十幾戶為一組的小流域、多類型的潛流式人工濕地,既改善了當地生態環境,又解決了生活廢水對附近漢江水源的污染。”

  石泉縣採取小流域生態清潔治理工程,確保污水不出小流域,污水不入大漢江。在楊柳社區上壩村12.2平方公里的區域內,通過砂石沉澱、厭氧、植被凈化、生物降解、水草溝、植被過濾帶等諸多以阻滯、降解、吸納降解等措施,將污染的水治理成達到二類地表水標準後排放。

  漢中市全面實施《漢中市漢江流域污染三年行動計劃》,持續改善城鄉環境,保護一江清水,確保農村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清運率達到100%,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工業廢水和城鄉生活污水逐步得到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上升為對水源區水質的最大威脅。陜南地區要養活近千萬人口,又是陜西分量極重的“糧油基地”,水稻、油菜的産量佔到全省的70%以上,農藥和化肥用量相當大,加之水土流失導致土壤損失氮、磷、鉀,迫使農民增加化肥的投入以維持産量平衡。陜西省水土保持局總工程師劉利年介紹,水土保持工程在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方面的主體地位已彰顯出來,有效攔截了地表徑流和流失的表面土壤,變“三跑田”為“三保田”。現在水源地每年攔截流失土壤5000多噸,控制面源污染物下泄率達40%。

  水源地的水質到底保持得怎麼樣?最有發言權的是丹江口水庫。丹江口水庫因水質優異,被選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源頭,而丹江口水庫的水都來自發源於陜西的漢江和丹江。長江委漢江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胡甲均告訴記者:“怎樣才有好的水?必須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上游做好水土保持,才有我們這裡一庫清水,也才有清水輸送北京。”國務院南水北調辦9月對外公佈的考核結果顯示,作為中線源頭的丹江口水庫陶岔取水口水質達到II類要求。

  管長效:既要治理一片流域,也要富裕一方百姓

  水土保持必須與改善農村生産生活條件相結合

  要確保“一江清水供北京”,陜南三市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辛勞,他們既要保護環境,還要忍受為維護良好環境所損失的發展機會,如關停大量工業企業、禁用化肥農藥、限制開發與禁止開發等。石泉縣副縣長唐錫富介紹,當地農民有種植黃姜的傳統,但黃姜加工會造成水質污染,為了保護水質,不得不停掉這個産業。

  張秦嶺説,如果僅犧牲水源地人民的利益,這樣的水土保持不會長久,也必然會反彈。水土保持、水土治理必須與改善生態環境和農村生産生活條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必須在治理一片流域的同時,要富裕一方百姓,這樣水土保持的成果才能長遠持續。

  在寧強縣熊家溝小流域治理區的肖家壩村,72歲的村民詹建新告訴記者,以前是“溝溝田,缺水源,種糧望天收”。肖家壩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啟動以來,進行了坡改糧梯田,新建了蓄水池、排灌溝渠、田間道路。肖家壩村村主任王文平説:“願意種地的村民繼續種地,每畝能多收幾百斤,不願意種地的可以流轉出去,每畝有600元的流轉費,以前白送都沒有人種。現在基礎設施好了,有公司願意來規模經營了,村民還能就近就地打工,又多了一份收入。”

  小流域治理實行“山、水、田、林、路、園”大規模綜合整治,在宏觀上更加注重與區域經濟發展相結合,統籌考慮經濟建設與改善生態的關係;在微觀上注重對群眾關心的生産、生活問題的解決。白河縣裴家河小流域除了荒坡就是禿山,沒有像樣的土地,沒有穩定的水源,天旱缺水,下雨成災。而流域內的天寶村也是典型的山區落後村。經過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數百畝連片治理水準梯田在山坡上鋪展,層層等高石坎,條條田間公路,水渠縱橫交錯,治理水土流失達4平方公里。以天寶村為核心的集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生態農業和休閒觀光于一體的綜合示範園區正在形成,已建成茶園350畝,建成核桃園、茶園、名貴藥材等經果作物1700余畝,規範養殖牛羊豬禽6000余頭只,天寶村三組組長許立成告訴記者,村民居住條件變好了,都搬到山下的移民社區,示範園區裏有200多村民常年打工,收入比以前高多了。

  據調查,“丹治工程”重點治理的小流域,通過改善農業生産條件,糧食畝産增加147公斤,土地利用率和産出率明顯提高。核桃、板栗、良桑、銀杏等區域經濟特色産業都是在開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逐漸成形的,為農民增加收入提供綠色財源,使水土流失區逐步實現生産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走上生態、經濟與社會協調統一、良性迴圈的發展軌道。

  謀長遠:科技示範見實效,教育引導樹理念

  水源地生態環境得到可持續維護

  每逢假期,丹鳳縣竹林關鎮桃花谷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就遊人如織,這裡是南水北調中線丹江流域的一個重要水保項目,也是陜西省第一個國家級水保科技示範園。

  兩年前桃花谷曾被洪水夷為平地。丹鳳縣副縣長張孝義説:“當時雨很大,由於兩邊山上沒有太多的樹,洪水很快衝下山,整個山溝成了河。”洪災敲響了水土保持的警鐘。

  桃花谷先後實施了丹治工程、地災治理、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等工程,經歷了一場脫胎換骨式變化後,按照“水保生態、科技示範、治理污染、休閒旅遊”的思路,探索出一條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的高標準、高科技、高效示範的新路子。

  據丹鳳縣水保站站長雷鋒濤介紹,核心區域內實施水保治理和科技示範工程13類52處,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坡面,他們建立了喬灌草相結合的植被覆蓋,通過發展高效示範農業,帶動休閒旅遊,結合滴灌、噴灌和管道灌溉,進行産業結構調整,建設了年産80萬公斤的經濟果園。

  為什麼要建設水保科技示範園?張秦嶺説,就是通過科技示範的力量,讓農民實實在在見到水土保持的效果,分享到水土保持的成果。如今桃花谷園區各項水保措施佈局合理,各類工程和措施建設比較規範,形成了比較完整的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園區已建成1932畝桃園,輻射帶動竹林關鎮州河北村建桃園600畝,洞底村建杏園400畝,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還林,園區發展高效示範農業,帶動休閒旅遊,增加了當地群眾的收入。

  村民王全德見到記者後高興地説:“現在我們這裡是真正的‘桃花源’,一到週末城裏人都到我們這裡來旅遊休閒。”王全德帶著兒子一起經營著一家農家樂,“最忙的一天有30桌,一年凈賺個5萬元沒有一點問題。”

  典型帶動和示範輻射的作用,也使更多企業和民間資本投入到水土保持的建設中。漢濱區三條嶺水保科技示範園,把水土流失治理與現代農業示範、迴圈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引進了兩家企業和林業局共同經營管理,預計年産值達5000萬元。

  不久前,陜西省首個水土保持科普館開館,館址選在位於西安城區的漢城湖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希望更多市民了解水土保持,樹立環保生態理念。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但是長期以來形成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資源開發強度大,生態代價高,一直是水土保持工作需要解決的突出矛盾。

  只為一江清水送北京,不僅需要水土保持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全社會更多人的參與和自覺行動,需要水源地人民從不亂扔垃圾、不亂倒臟水做起,也需要受水地人民從珍惜每一滴來之不易的清水做起,這樣才能使水土資源得到有效保護、永續利用,使生態環境得到可持續維護。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