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搶抓漢江流域新機遇 開創農業發展新局面

  • 發佈時間:2014-09-23 04:31:46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湖北省宜城市位於漢江中游,漢江從北至南貫穿宜城全境59公里,為宜城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宜城人民當之無愧的母親河。“要將漢江生態經濟帶打造成為長江經濟帶的綠色增長極。”湖北省委常委、襄陽市委書記王君正表示,要將建設漢江流域中心城市明確為襄陽城市發展的新定位。

  伴隨著漢江生態經濟帶的發展,宜城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宜城農業部門也不例外,憑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稟賦,宜城已成為襄陽市乃至漢江流域農業産業發展的集轉區和延伸地。近年來,宜城農業部門搶抓“湖北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和襄陽建設漢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機遇,抓住“高效、生態、優質”這條主線,圍繞“農業增效、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總體目標,發展園區農業、突出龍頭帶動、實施標準化生産、健全科技服務體系、鑄造強有力品牌,迅速成為漢江生態經濟帶上的重要一環。

  規劃先行,打造“五大農業園區”

  漢江生態經濟帶是襄陽的未來,更是宜城的未來。在宜城市委書記李詩看來,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要有科學的規劃作指導,必須實行園區集約化經營。2014年4月,宜城市完成了《湖北宜城漢江流域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總體規劃》,跨出了襄陽建設成為漢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堅實一步。宜城市各部門齊肩並進,將工業園區、農業園區、新農村社區“三區”有機銜接,形成佈局優化、産業集聚、用地節約、特色明顯的五大農業産業園區。

  宜城市經濟開發區農産品加工園規劃總面積1300公頃,現已開發430公頃,加工涉及大米、花生、棉花、蔬菜、畜禽、食用菌等八大類農産品。園區已納入了湖北省“四個一批”重點工程,並被省農業廳授予“省級農産品加工示範園區”的稱號,今年上半年被湖北省委、省政府授予“農産品加工四個一批先進縣”稱號。通過完善基礎設施,98家農産品加工企業進駐園區,預計今年全市農産品加工業産值將達到320億元,比上年增長23%。

  流水西瓜甜萬家,宜城流水鎮的西瓜綜合開發産業園是全國聞名的西瓜基地,西瓜種植面積達10萬畝,年産值達2億多元。通過配套建設流水西瓜研發基地、育苗基地和生産基地,已實現流水西瓜産業的品種多樣化、育苗工廠化、生産標準化、處理商品化、銷售品牌化、供應週年化、經營産業化、開發綜合化。

  劉猴鎮是湖北省生豬養殖第一鎮,劉猴生態迴圈種養産業園年出欄生豬46.24萬頭,年生豬交易量達60萬頭,是鄂西北重要的生豬交易中心。依託劉猴發達的生豬養殖産業,通過養殖糞污的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發展有機蔬菜瓜果和休閒旅遊觀光農業,建成生態種養迴圈農業産業園。

  “孔灣白菜”、“王集甘藍”享譽省內外,以孔灣鎮、鄭集鎮、王集鎮為核心的漢江、蠻河沿岸常年露天蔬菜種植復播面積27萬多畝,總産量達到6.18萬噸,總産值5億元以上。以萬畝蔬菜標準基地為單元,推廣全程綠色、安全、標準化種植技術,建成綠色蔬菜産業園。

  宜城小河鎮和鄭集鎮是整鎮整建制推進糧食高産創建示範鄉鎮,這裡建有全程社會化服務示範園,通過集聚力量、集中資金、整合技術,以萬畝示範片建設為基本單元,落實抗災增産技術,推廣種管收全程機械化,由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産前、産中、産後全程綜合配套服務,推動糧食增産和農民增收,為農業增效提供有力支撐。

  敢為人先,大力扶持“新型主體”

  “寥寥數人駕駛著播種機、收割機在數千乃至上萬畝耕地裏忙碌,一眼望去無邊無際綠油油的娃娃菜,一字長龍排開等待進鎮採購西瓜的大貨車,漫山遍野順著竹竿往上攀爬的葛藤……一幅幅唯美畫面顯現出宜城農業發展如星火燎原之勢,得益於新型主體的不懈努力。”宜城市市長郭靜向來宜考察的同志這樣介紹著宜城農業的發展。

  宜城許多渴望創業的農民紛紛嘗試“家庭農場”這一新型農業經營模式。憑藉敢為人先、精準定位、大膽探索,宜城市家庭農場實現了“五個率先”:一是率先推出湖北省首個家庭農場工商登記管理辦法,允許家庭農場註冊資本“零首付”;二是率先發展襄陽市首批4戶家庭農場;三是率先成立湖北省第一個家庭農場協會;四是率先制定全國第一個家庭農場專用標識,免費製作統一標識牌;五是率先與金融部門簽訂合作框架協議,宜城國開村鎮銀行為家庭農場提供專用低息貸款。宜城市家庭農場協會通過集聚會員閒散資金成立擔保公司,以此作為政府、金融部門和家庭農場之間的紐帶,為會員擔保融資,解決其資金困境。目前,已成功幫助158戶會員落實貸款2500多萬元。

  宜城市搶抓資本投向現代農業的機遇,積極開展招商引資,截至7月,新引進並註冊種植、養殖為主的現代農業公司51家,投資總額20多億元,其中註冊資金2000萬元以上的37家。全市現有40多家基地種養、農産品初加工、農産品質檢和物流貿易的企業落戶農村,近60家農産品深加工企業向農産品加工産業園集中。目前,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到53家,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6家。除引進企業外,宜城市還著力實施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合作社提升工程,指導扶持6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升級為農業公司。

  為了發展、留住並服務好農業企業,自去年4月起,湖北省啟動“雙基雙贏”合作貸款試點。宜城市副市長何曉波自豪地介紹起試點工作在宜城開展以來的成績,“全市共發放‘雙基雙贏’合作貸款32468萬元,授信金額48897萬元,建立信貸檔案408份,403戶小微客戶、家庭農場主得到了實惠。在試點推進和全面推廣‘雙基雙贏’工作中,宜城市將此作為打通農業企業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的重要手段。”金融服務是能源,家庭農場、專業合作和現代農業企業是機車,合力拉動宜城現代農業蓬勃發展。

  完善標準,確保群眾“舌尖安全”

  沒有規模化就沒有標準化,土地規模化流轉是破解農業發展瓶頸的關鍵之一,讓農民“抱團”、土地連片,才能進行標準化生産。宜城全市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28.5萬畝,佔農戶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39.3%。劉猴鎮引進的胡坪現代農業公司一次性流轉土地2萬多畝,建設種養基地,形成“春開藥桃花,夏産葡桃果,秋收中草藥,冬食生態肉”的産業格局。

  標準化農業離不開農機的貢獻,宜城穩步推進農業機械化農業生産全程全覆蓋,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83.5萬千瓦,拖拉機達到6.8萬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機5180台,聯合收割機達到2700台,配套農機具達到20.5萬部。農機擁有量的增加促進了農機化作業水準的提高,上半年完成機械耕整76.8萬畝,機械收割小麥61萬畝,機械插秧21萬畝,農機化綜合作業水準達到了75%以上。

  在規模化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農業標準化生産體系尤為重要,這也是漢江生態經濟帶發展的必然要求。宜城市農業局成立了農業標準化生産技術領導小組,各鄉鎮設立技術指導與推廣小組,形成了市、鄉鎮聯動服務網路,從産前、産中、産後各個環節,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服務。按照標準化生産的要求,宜城市制定了流水鎮西瓜等農産品生産與加工的生産技術操作規程、品質管理標準、農資管理措施等指導,並實行了生産管理備案制度,年檢樣品達到800多個,從源頭上確保群眾“舌尖上的安全”。

  宜城南營辦事處南洲村郭家臺生態甲魚專業合作社發起人郭忠成介紹説:“以前大家在搞鱉稻共養時,各種各的、各養各的,品種不一、米質不同、鱉大小不一,賣不上價!通過統一種養標準化操作流程,種養出來的産品最接近原生態,品質高、口感好。目前,合作社生産的無公害甲魚、大米、小龍蝦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廣受關注。”

  重視科技,當好農民的“貼心人”

  新型的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對於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合理配置科技資源,大力發展中小企業、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等,作用顯著。

  宜城市農業局設立的“農技110”、農村綜合資訊庫等科技服務模式,推進農村資訊化服務。通過強化農村科技特派員效用,深入農村、紮根基層,把科技、資訊、資本、管理等生産要素直接導入農業生産第一線,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當好農民的“貼心人”,與農業、農村、農民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建了新型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宜城市十分重視科研的重要性,先後與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農科院等院校簽訂科技服務協議,聘請專家常年指導農民種養生産。湖北省“陽光工程”在宜城實施以來,每年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萬人次,農業專項技術培訓3000人次。農業企業從山東、浙江等地請來技術人員坐鎮園區搞試驗示範,現場指導一些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運用。流水鎮還分批組織2000名瓜農赴山東等地考察大棚西瓜生産,在當地專家的指導下,大力推廣無籽西瓜,引進“金皇后”、“伊麗莎白”等禮品瓜,適當擴種早、晚熟瓜,壓縮中熟瓜面積。

  通過完善新型科技服務體系,對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提高農産品市場競爭力,推進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等意義明顯。

  叫響品牌,積極響應“三年倍增”

  只要提到“襄大畜牧”、“流水西瓜”、“宏全牧業”……人們自然會想到宜城,這些已經被烙上了鮮明的“宜城標簽”。宜城市是一個農産品生産大市,農業總産值84.8億元,是“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市)”和全國生豬養殖大縣,發展品牌農業有著良好的基礎和態勢。

  “玉蓮”芝麻油、“李方忠”禽蛋、“大山合”菇菌等企業的6個産品被評為湖北省名牌産品和湖北省級著名商標;“楚宜”大米、“楚谷香”菜油、“楚鑫”花生油、“新美”禽蛋等20余個産品獲得中國(武漢)農博會金獎。2013年5月,“流水”西瓜獲國家農産品地理標誌認定,2014年7月被湖北省農業廳授予優質農産品。

  湖北襄大農牧有限公司是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襄大”牌是中國馳名商標,豬肉産品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無公害農産品”,培根産品在北京國際食品博覽會上榮獲最佳形象獎和最受消費者喜愛獎。2013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87.87億元,創利稅1.69億元,預計2014年銷售收入會突破百億元大關。

  宜城市呈現出區域性發展、規模化生産、行業性帶動的農産品産業化品牌發展趨勢,已形成“一鎮一品”或“多鎮一品”,形成以糧油、畜禽養殖、食用菌、瓜果蔬菜四大特色農業産業和萬畝優質水稻、瓜果、蔬菜、中藥材、食用菌、生豬等十大基地為基礎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農産品品牌市場認可度高,産品附加值增加。孔灣鎮1.5萬畝露地娃娃菜標準化基地,小河鎮和鄭集鎮兩個萬畝綠色稻米基地……形成了“孔灣”娃娃菜、“小河”稻米、“流水”西瓜等一批叫得響、走俏全國的品牌。今年,流水鎮畝均西瓜收入突破2000元,最高達4000元/畝,西瓜收入在3萬元以上的農戶達65%以上,281家瓜農西瓜收入突破10萬元。鶯河村六組,僅西瓜收入就達230多萬元,成為宜城第一個西瓜收入過“雙百萬”的村民小組。此外,宜城市農業品牌發展還具備天然生態優勢、良好的交通地理優勢、品牌建設的科技優勢、楚國發祥地文化優勢,優勢産業集群和標準化生産也為品牌農業發展提供了支撐。

  襄大農牧咬定“百億”目標不動搖,是“三年倍增”計劃的領頭企業和旗艦企業。襄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郭忠表示,各縣(市、區)要認真學習“宜城經驗”,進一步擴面、增量和提速,切實完成市政府提出的“整鎮推進、整體推廣”的具體要求和農産品加工業三年倍增,到2016年衝刺2000億元的目標。

  本版圖文由宜城市委宣傳部、農業局提供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