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高特優:『三足』鼎立珠三角現代農業

  • 發佈時間:2014-10-28 02:31:21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本報記者高文付偉

  近日,一場滂沱大雨中,位於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的何氏水産有限公司院內,一輛輛物流卡車正整裝待發。數百噸鮮活淡水魚將從位於珠三角腹地、西樵山腳下的“原點”出發,在滾滾車輪上完成它們的“長征”,最終跳上全國25個省區市40多個大中城市的百姓餐桌。而在旁邊的一家廠房內,這些經過標準化養殖、多關口檢驗的活魚,則剛剛經歷了它們最為重要的龍門一躍——從遍佈周邊各地大大小小的魚塘一起“遊進”集中暫養車間,通過階梯式低溫處理,最終進入半休眠狀態,從而踏上旅途。

  在廣東何氏水産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丁望看來,他們正在做的,是一條狠抓源頭、把控品質、塑造品牌的現代農業企業生存發展的金光大道;在佛山市農業局一位官員眼中,2008年落戶當地的何氏水産公司,恰好“見證”了佛山市農業發展路徑由傳統向現代加速轉彎的歷史進程;而如果將何氏水産放在珠三角現代農業建設的巨大帷幕上,其鍥而不捨提高生産集約化科技化水準、一門心思打造淡水活魚全産業鏈、層層把關保障農産品品質安全的經商之道,正是對“高、特、優”這一廣東現代農業發展理念中之“鼎立三足”的生動注腳。

  效益高:點面結合搞集約化經營

  農地産出率每畝2.2萬元,位居全省前列——在佛山市農業局的一份材料中,這是一項十分惹眼的數據。而在該局副局長李金旺眼中,這只是佛山多措並舉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進程結出的“果”。用他的話説:“佛山用佔全省2%的耕地面積産出了佔全省6%的農業産值。”在這塊招牌的背後,是現代農業園區的擴張步伐,是打造廣東重要農産品生産和物流基地的戰略目標,是通過加強監管創新制度編織優質農産品安全“天網”的不懈追求。

  提到佛山,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林立的工廠和眾多知名的陶瓷、小家電品牌。

  一組鮮為人知的數據是,農用地面積仍佔佛山市總面積的38%,參與農村集體經濟分配的209萬居民,佔到該市戶籍總人口的55%。斗大的“農”字,被寫在佛山在現代化征程上留下的每一個腳窩裏。“用第二産業的理念和第三産業的思維經營第一産業,是佛山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佛山市農業局綜合科科長王志容告訴記者,所謂第二産業的理念,便是通過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搭建有效平臺,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所謂第三産業的思路,是指緊密依託現代農業園區與新型經營主體,延伸壯大休閒旅遊等農業服務業。

  目前,佛山市已經規劃現代農業産業園28.5萬畝,佔農業用地總面積的1/5。以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産出佔到了全市農業總産值的22%。“政府主要是搞好園區的規劃和‘三通一平’等基礎設施建設。”李金旺説,佛山每人平均耕地面積只有0.2畝,較為零散,流轉難度較大,“主要通過加大補貼力度等方式鼓勵土地集中。”佛山市還將拿出30億元資金,專項用於20萬畝現代農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

  2013年,廣東重點推進江門開平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48個獲批項目已有25個完成實施任務,整合資金資源,啟動創建江門開平、廣州從化、惠州惠城3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珠海濱海都市生態農業示範區,為示範引領全省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打造樣板。珠三角,在迅速隆起為南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高地的同時,正在成為廣東現代農業破題立論的厚重基石。

  生産與管理要素的適度與有效整合,無疑是珠三角現代農業高效發展的重要密碼。而更為重要的是,在打造現代農業建設綜合體思路引領下,星羅棋佈的現代農業園區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正在顯現出越來越強大的集聚效應,成為小農經濟向農業産業化轉型過程中的一顆顆磁石。從單純的空間集聚,到生産組織形式的改造提升,在珠三角,農業集約化正在這種由外而內、點面結合的思路中快速推進。

  一項經營管理方式的升級改造計劃,正在何氏水産有限公司內部悄然進行。“我們聯繫的養殖戶已經達到了3000戶,如果一對一進行監管,成本很高,難度很大。”王丁望説,他們正在嘗試引導農民加入合作社,以減少管理層級。目前,7家水産合作社已經在何氏水産的養戶中開疆拓土。而這幾家合作社組建的動力之一,是何氏水産公司推出的原料採購商目錄製度。“我們指定了幾家育苗、魚藥和飼料的供應商,價格則由養戶與供應商去談判。”王丁望説,集體博弈的優勢,自然將養戶帶上了合作社的大船。

  截至2013年12月底,珠三角8市(不含深圳)依法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達5950家,同比增長130%。

  特色鮮:揚長避短走差異化道路

  既乏千里沃野,也非産糧種地。在農産品的供給端,土地、勞動力等方面的要素瓶頸,讓珠三角註定無法僅僅從“稻花香裏説豐年”的田園詩意中迸發出現代農業的閃亮火花。不過,嶺南溫潤的氣候、獨特的地貌,同樣孕育出了極具地域特色的廣貨農品。在珠三角地區,以花卉、水産、藥材、蔬菜、水果為主導,一條條縱橫交錯的特色農産品種養、流通和加工鏈條,正在編織成為品牌農業的壯美畫卷。

  順德陳村的花卉、珠海的水産養殖、廣州的有機蔬菜、東莞的熱帶水果,在珠三角,一連串具有鮮明地理標簽的現代農業品牌,不僅承載著因地制宜、錯位培育的發展智慧,更成為“集中優勢兵力”打造特色農業的鮮活案例。

  記者日前在全球最大的海鱸魚加工供應商——珠海北極品水産有限公司內看到,一車車活蹦亂跳的海鱸魚被輸送進加工車間,在不到兩個小時的時間裏,經過十幾道工序後,變成魚片進入冷庫。北極品公司總經理安諍告訴記者:“公司原料主要來自於珠海傳統的水産養殖區——鬥門、金灣和高欄港區,公司距離養殖基地車程均不足20分鐘。”他表示,珠海獨特的氣候條件保障水産品可全年養殖,確保了公司原料源源不斷;當地養殖戶擁有豐富養殖經驗,標準化的科學養殖模式確保了産品的安全度和可追溯性;“就地取材”,則保障了到廠水産品的鮮活度。

  珠海市海洋農業與水務局種植業科科長陳越紅介紹説,作為珠海市“特色海洋經濟與生態農業”建設戰略中的重點地區,北極品公司所在的鬥門區被確定重點發展以白蕉海鱸為主的水産加工業,並推動農産品向高端品牌轉變,力爭把白蕉海鱸産業打造成為珠海現代農業中最具特色、最具規模、最有競爭力的支柱産業,參與全球經濟高端競爭。

  在佛山市順德區,全國最大的鰻魚、年橘的生産基地正與美的、格蘭仕等家電品牌一道成長。全區鰻魚養殖面積超6萬畝,活鰻出口占全國80%;年橘3萬多畝,佔全國90%。“我們不僅是特色農産品的生産大市,也是流通大市,下一步還要打造成深加工大市。”李金旺告訴記者,目前佛山農産品流通總值年均達到920億元,是全市農業總産值的3倍。

  在位於東莞市東坑鎮的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四季果園是其中人氣最高的景區之一。目前,這片果園已擴展至200畝,園內種植了荔枝、龍眼、紅肉火龍果、皇帝柑等10多種優質水果。而這些,都是嶺南水果王國中的明星。“我們對果樹進行分區種植,不同季節供應不同水果,市民一年四季都可以來摘果。”在園區負責人李志明看來,除了創造經濟效益,四季果園的目標還在於依託特色水果資源打造市民的休閒旅遊基地。下一步,東坑現代農業園區計劃對周邊農舍進行統一包裝,打造一批農家酒店、旅館,爭取將遊客留在東坑過夜,把“一天遊”變作“兩天遊”。

  無論是珠海謀求在全球水産養殖領域謀求一席之地,還是佛山“左手握魚”、“右手摘花”做好現代農業發展文章,抑或東莞以嶺南水果種植園拋磚引玉帶動農業休閒旅遊,各顯神通的發展路徑,最終落腳于一個“特”字。珠三角現代農業建設已經從拼糧食生産、拼農作物産量的傳統窠臼中跳躍出來,向著揚長避短、有的放矢、借雞生蛋的多元化、立體式發展格局邁進。

  品質優:安全至上引科技化潮流

  珠三角地區城市密集、外來人口眾多,雖然不具備形成強大供給能力的空間和勞動力優勢,卻是當仁不讓的龐大消費市場。一方面,高端農産品消費群體規模可觀;另一方面,供應流通鏈條複雜、網路龐大。前者,讓農産品品質附加值的變現能力大大提升;後者,則讓“安全”二字成為現代農業建設中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重要因素。

  在珠海市高新區那洲村小學舊址內,三座現代化溫室裏種植了40畝珍貴藥材——鐵皮石斛,這是逸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示範基地。品係複雜、品質低下是人工種植鐵皮石斛面臨的棘手問題,為了實現鐵皮石斛的大規模、高品質人工繁育,公司負責人林偉波多方求教。2013年,逸豐農林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結成戰略合作關係。從中科院引進種苗,這成為林氏鐵皮石斛的“優質基因”。“産品主要面向藥食同源健康養生高端市場。”林偉波説。

  而在王丁望看來,以科技為動力的産品品質提升,不僅成就了何氏水産滾雪球式的發展,更最終通過利益扭結將公司和養殖戶的命運緊緊綁在了一起,從而形成了從品質提升到品質安全的良性迴圈。其中的奧秘,在於何氏水産對養戶的主動讓利——“公司産品品牌價值的提升,最終會在養殖戶的腰包裏體現出來。比如桂花魚每提價1毛錢,公司可以提高2毛錢的收購價。”王丁望認為,通過這種激勵機制,養殖戶更加注重魚的品質提升和品質安全。按照何氏水産的相關規程,在魚出塘之前,先要由技術人員隨機抓取樣本進行解剖。主要目的一是看是否符合市場需求,二是否符合品質要求。“只有檢驗合格,才會給養殖戶下訂單。”王丁望説。

  每天,貼有農産品品質安全溯源系統三聯單的泡沫箱都會在何氏水産的廠房兩端穿梭進出,並通過平板電腦進入資訊系統。每箱魚來自哪個魚塘,被送到了哪座城市哪間超市,都可以查得一清二楚。水産品生産、儲運、銷售環節三聯單的推行,只是佛山市以現代農業建設提升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的創新舉措之一。除此之外,佛山市率先在全省開展“菜籃子”産品品質二維碼溯源,已獲評省級“菜籃子”基地13家和培育基地5家,認定市級“菜籃子”基地16家和培育基地7家,基地出品全部實現有LOGO、有品牌、有産銷對接、有無公害認定、有品質檢測。“我們正在嘗試推行農産品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技術(HAC?CP),對影響農産品安全的主要風險點進行有針對性的集中管控。”李金旺説。

  在東坑現代農業園,“打造成為珠三角最大安全農産品生産加工基地”的雄心壯志正在逐步落地。2012年,金開喜(東坑)農産品深加工科技園在東坑農業園奠基。該科技園主要産業包括凈菜及輸港生蔬加工、食用油加工、調味料加工、糧食加工、豆製品加工、肉類加工、冷凍食品加工、臘味及幹貨加工、優質水果加工、大型倉儲及物流展銷中心,並配套相應的品質檢測中心,致力於打造一條“從田園到餐桌”100%安全的食品供應鏈。

  在農産品銷售環節,相對於“價廉”,發達的區域經濟和較高的生活水準,讓生活于珠三角地區的很多居民更看重“物美”。眼下,一個借助世行貸款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正在包括珠三角在內的廣東多地實施。從肥料的施用到農藥的噴灑,綠色環保的種養方式正在成為人們的共識。而在珠三角農産品自體供給能力和龐大需求規模的巨大缺口面前,如何在不斷挖掘既有農地的生産潛力以推動高效農業同時,通過特色農産品的品牌效應,最終護送優質農産品安全地躍上百姓餐桌,仍是一道走在路上的時代課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